炎炎夏日,一辆挎子轰隆隆驶过胡同,卷起落叶飞舞,车主回头与挎斗里的美女相视一笑,还在吃冰淇淋的你未来得及合拢张大的嘴巴,他们已经扬长而去……是羡慕?是惊愕?这样的画面能否诠释什么叫自由洒脱,或者勾起你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
说起挎子,我们最易见到的也许就是长江750了,那种圆润饱满、甚至还保留着人工雕琢痕迹的古朴韵味,早已成为了摩托车中的经典。而这种经典来自何方?又有着怎样的血脉传承?
挎子的鼻祖——BMW R71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纳粹分子在其首脑希特勒的领导下非常热衷于闪电战,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出其不意地快速攻击目标以夺取胜利,如他们入侵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都采用了同样的战术,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BMW R71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在此期间得到大量生产并装配于德军的各个兵种。在德军的闪电战中,飞机、坦克固然功不可没,而BMW R71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常用于单兵装配,大大提升了士兵的作战能力个机动能力,为闪电战的出奇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
实际上,R71是R12系列的延伸,在动力上依旧采用了侧置气门的发动机,性能可靠、行驶稳定,而且生产商还为了保护驾驶者和乘员不受冻伤,在边斗中加装了一套利用排出的尾气取暖的加热系统,这在使用中非常人性化。R71还可以把30%的动力通过共轴直接输送到挎斗上,并可用手动拉杆的方式进行调节。虽然R71经过了战争的考验,但它还是稍显动力不足,尤其是边斗本身不自带动力,需要从主动力上分配加上没有任何的减震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越野能力。
但尽管如此,R71已经奠定了它在摩托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认可。美国人就曾直接在其原来的军用摩托车WLA车架上直接安装了仿制R71的发动机,并定名为哈雷XA车型。在此,R71原先复杂的高低速和倒挡设计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易操作的四挡设计,当时限量1011辆投产。在瑞典,二战技术后也出现了R71的仿制车型,这足以证明BMW R71的影响力。
为战场而生——Ural M72
Ural(乌拉尔)是来自俄罗斯的摩托车制造商,一直以来,电子装备、先锋设计等字眼似乎跟它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它生产的重型机器却备受车迷和收藏家的青睐,原因为何?还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
尽管当时的前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尚未卷入战争,但斯大林已经见识到了“闪电战”的迅猛威力,深刻意识到了希特勒的巨大野心,其入侵前苏联只是早晚的事,所谓条约只不过是一张苍白的纸罢了。而与芬兰冲突过的前苏联,在军事技术装备上已经远远落后了,斯大林为了未雨绸缪,迫切需要通过装备机动化的装置来提升军队(特别是陆军)的战斗能力。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研究,斯大林看中了BMW R71,这种750ml的对置双缸边三轮,能够有效地提高地面部队的机动效率,对苏军意义重大。1939年10月,前苏联通过走私经罗马尼亚辗转引进了5辆BMW R71,经过拆解复制后生产出了自己的Ural M72。至于为何叫Ural,是因为当时苏军担心工厂会在战争中受到打击,将其生产基地建在了乌拉尔山区,以其地名而得。在Ural M72的身上,BMW R71的动力性能和稳定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前苏联的仿制品基本上只是将其轻量化,并把风门和动力分配挡挪到了脚的位置,取消了将30%的动力输出到挎斗上的功能。
1941年6月,德国纳粹纠结其附庸国分三路向前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前苏联全面卷入长达四年的卫国战争中。战争的迫切需要催生了Ural M72的大量投产,广泛装配于苏军侦察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据统计,二战期间共有9799辆Ural M72用于前苏联的军队中,在硝烟滚滚的前线活跃,为情报搜集和部队机动贡献了赫然战功。不仅如此,Ural M72还受到了其它国家的青睐,自第一辆投产以来,已有数百万之巨的成品交付到世界各地的用户中。
可以说,Ural M72就是为战场而生的斗士。但它却不会因战争的结束而消亡,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它得到了更多的改进升级、版本细化,只可惜它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那种特殊的历史,也没有机会去体验那种特殊的使命,原汁原味的Ural M72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传承经典 再创传奇——长江750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军方提出了生产装备军用摩托车的要求,军委后勤部向第二机械工业部传达了仿制从前苏联购买的3000辆摩托车的指令,航空工业局把任务分配给了洪都机械厂和湘江机械厂等7家下属单位,中国边三轮摩托车正式进入了仿制阶段。
最初仿制Ural M72的时候是没有图纸的,工作人员只能把样车拆卸下来进行实物测绘,光这项冗杂的工作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然而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由于生产能力有限,很多零件现有的设备和技术造不出来,只能请老技术工人手工打造。经历了重重艰辛,第一辆仿制Ural M72的边三轮于1957年12月24日正式出厂。这个仿制过程与当年前苏联颇为相似,区别在于我们没有技术支持,只经历过3000公里路测的仿制品有许多零部件还达不到设计寿命。但尽管如此,它却是我国生产的挎子的最初原型,而且还摒弃了Ural 的挎斗结构,创造了一套中国化的避震支架。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品牌意识,甚至连成品的名字都没有,只习惯性地称之为“750摩托”。
在洪都仿制成功后次年,该车于首届军工企业民用展览会上展出,为了有个称呼才正式命名为“长江750”,连商标都是临时设计的简单的拼音样式。就这样,长江750诞生了。
与前苏联仿制R71用于军队装备的初衷不同,中国的长江750除了用于军队之外还承担着迎宾、观礼等多重使命。上世纪60年代,长江750始终保持着1500辆的年产量。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最初参与仿制长江750的许多技术工人遭到下放,他们凭着对长江750构造的熟悉,在洪都机械厂之外也沿用之前的商标生产起该车来。这时候的他们具备了较BMW R71那时候先进得多的生产工艺,改良并优化着长江750的设计和制造。随后,类似的情况衍生而去,许多厂家都在生产长江750,长江750迎来了全盛时期,型号达到了近百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文革”催生了长江750在中国的遍地开花,但也让品牌渐渐分化了。
长江750的命运在1986年后急转直下,之后的10已经面临淘汰了,就连警察、检察院等原本将之作为标配的单位都弃之不用,很多零部件只能以废旧金属的形式清理掉。如果不是90年代在北京使馆工作的几个法国人组织了牛蛙俱乐部,估计长江750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幸运的是,此后许多欧洲人嗅出了长江750的BMW R71痕迹,很喜欢其中的“二战”味道,纷纷想方设法购买,并且这股浪潮也影响到了中国城市中的年轻人。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在国内遭遇如此尴尬命运的老摩托车,会在欧洲引起极大的关注呢?我们有太多人追求的是昂贵时髦的面子用以衬托自己身份,满足虚荣心,却忽略了许多自己本该有的品味。西方人那种喜欢玩乐、追求独特生活体验的精神,让他们更痴迷于保留了历史韵味的老品牌。目前市场上的长江750基本上都是2003年洪都改制之前清理的600多吨配件组装起来的,却依然有很多的老外对它乐此不疲。现在的长江750就是摩托车历史的活化石,装一辆少一辆了,其圆润夯实的美感,早已成为现代工业产品中找不到的经典元素了。
(小结)
从BMW R71到Ural M72,再到长江750,挎子的演变充满了传奇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都承载了别具意义的使命,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痕。Ural M72之于BMW R71,瘦了;长江750之于Ural M72,整容了,可无论怎么变,骨子里的经典依然,被战火铭刻的痕迹依然,也许有一天你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但时间的记忆中,它永远存在。
有态度,有温度 @摩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