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那就是:铃木的UU和UY为什么能成神车?
我相信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也同样困扰过,或者说仍然在困扰着很多人。
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我去济南铃木工厂,工厂的大小领导们非常客气地接待了我,然后我也非常客气地把神车的问题扔给了坐在对面的领导们,结果……,工厂的领导们只回答了我一句话:“威咚特搂,瓦肚油色”。
不管领导们是认真地还是开玩笑地回答我,我也同样只能表示:“唉咚特搂….土”。
好吧,在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先给大家讲一段关于“高雅音乐的没落”的历史故事。
……
在一个商业化的世界里,传统的所谓高雅音乐是如何被经纪人、发行公司、艺术家一起了推向没落,甚至消亡?
英国曾经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叫《谁杀了古典音乐》,其实这本书的原名应该是《当音乐即将停止》,最多也只能引申为《音乐的末日》。从书名可以看出,作者显然对古典音乐的没落而忧心忡忡,想要揭露出来引起大众的重视。
然而美国版的编辑大概认为标题不够耸动,干脆改作了充满阴谋论遐想的标题《谁杀了古典音乐》。这个“谁”,并不是具体的人或事,作者更倾向把这个“谁”归结于人性的贪婪,下面我们就要详细地阐述他的推演过程。
这本书里第一个被黑的人物是19世纪的炫技钢琴家李斯特,和他幕后的炒作能手贝隆尼。贝隆尼可以说是炒作音乐家的经纪人中的鼻祖。他可以精妙地操纵一种叫作鼓掌部队的人群,来给音乐家捧场。在李斯特巡演前夕,贝隆尼会跟当地媒体事先串通,抬高大众对演出的预期。当时的伟大的诗人海涅对此已经有所察觉的,但是在作者看来:海涅只是以为贝隆尼是李斯特的家犬,但是不知道幕后起主导性作用的是贝隆尼。换句话说,李斯特很可能曾经被自己的“仆人”摆布了。
李斯特明明是我们公认的伟大艺术家,难道作者莱布雷希特不承认吗?事实并非如此,作者评判艺术家和经纪人的关系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就是艺术貌似繁荣的表象下,形成的利益究竟哪些是“艺术的份额”,哪些是“非艺术的部分”呢?
我们继续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对贝隆尼的成功羡慕不已,其中包括一个大名鼎鼎的美国人巴纳姆,他被后人称作马戏之父。但是这个人的名声并不好,他本来想把李斯特诓到美国进行巡演,不过失败了,但是他并不甘心,说动了人称“瑞典夜莺”的歌手珍妮·琳德和自己在北美巡演。这个故事被改编为音乐剧和电影,2017年的卖座电影《马戏之王》就是以巴纳姆的故事为原型的。在巴纳姆和他的马戏团的炒作下,珍妮·林德一场演出的酬劳高达当时意大利歌剧院首席女高音歌手的十倍。
在作者看来,首席歌手的报酬就是音乐表演艺术家“艺术部分”的上限,而珍妮·林德多赚的那九倍差价就是所谓“非艺术”的那部分。
所以他说“巴纳姆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音乐家当作非音乐家来推销的人”。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
商业炒作的真谛就是把严肃艺术中不符合大众审美的部分强制包装为符合大众趣味。
……
好了,小故事讲完了,我总结几个关键词:
“艺术部分”、“非艺术部分”、“大众审美”、“强制包装”!
UU和UY两款车,讲真,纯粹从个人的审美观来看,我从来就没有觉得非常好看或是如何抢眼。最多我觉得UY比UU更好看,仅此而已。
而UU和UY两款车从上市之日起,直到现在,车的质量口碑就像波浪一样,在广大用户口中一轮一轮地传播,但传来传去其实就是一句话:
“质量真TMD好!”
人们老说:“口水能淹死人”,很明显,这是贬意。但“众口铄金”变成“众口成金”也是存在的。
我直到看了《谁杀死了古典音乐》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找到了“UU和UY为什么能成神车”这个问题的答案。
与古典音乐相比,一款摩托车的内在品质就是艺术的部分,非必要过度地宣传炒作就是非艺术的部分。
我认为UU和UY强悍的内在品质(包括耐用性、适用性、省油性、操控性等等)就是艺术的部分,这两款车真正做到了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是真正好的艺术品。
我曾经动过一次念头想去采访一位北京的外卖小哥,这哥们儿骑着UY跑业务,仪表上的里程数都翻了两次表了,也即是说已经跑了超过20万公里了,车仍然还好骑得很。
而在我记忆中铃木公司貌似从来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对这两款车进行过所谓的狂轰滥炸般的宣传炒作。
真正炒作和推波助澜的人几乎都是用户群,也不是什么KOL和各种媒体大咖。
所以,在观察UU和UY这两款车走向神坛的现象时,不得不令人思考近几年相当多的摩托车品牌为了广告宣传,无所不用其能,各种宣传、炒作和“强制包装”,甚至很多品牌的广宣部门一度将这个或那个公众平台或是媒体上的各种点击率视为其部门考核指标。
但(线上)点击率高车就一定好卖吗?
好的点击率真心是不如用户的口碑传递,或是把关于“好车”的信息在人群中自发相互分享来得实在和精准。
作为品牌方,一味地追求迎合“大众审美”不能说是不对,但需要搞清楚“大众审美”是有不同定义标准的,也是需要分场景的。
线上看到你的广告段子好笑、有趣,愿意点进去看看,那只代表用户(可能还不能算是用户,只能称其为观众)喜欢你的“段子”,或是视频里那双美长大腿,这只是一种“大众趣味”,而不是“大众审美”。
线下在店里真要掏钱购买的时候,心甘情愿、毫不犹豫摸出钱包说:“爷今天高兴,就想买这款车!”就营销而言,这,才是一种“大众审美”。
工业产品就是工业产品,内在品质可以不去设定上限,但过度的宣传炒作却需要共同确定一个下限。
工业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件音乐艺术品,而且绝对和百分之百属于严肃音乐。
对于品牌方而言,区别一个产品的艺术部分和非艺术部分,看来是一项既简单又极其艰难的认知和实践过程。
UU和UY的神话还没有结束,仍在持续,UE很快就要到来。
那么,UE是否能续写UU和UY的神话呢?
“唉咚特搂,啊斯克油色儿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