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给我们的老百姓找一个靠谱的医生,通常是要经过一番周折的事情。
那么,对于医生们来说,他们如何判断自己的同行是否可靠呢?另外,还能为我们的老百姓提供什么医疗建议?
以下是我们的老朋友,张思丽和一些看法。
复杂的病情不要停止“微信诊疗”
多年来观察表明,大部分老百姓在去医院看病之前,都会先在网上或朋友圈内搜索。
但是一些搜索工具的结果相当荒谬。随便搜一下基本癌症,——头痛可能是癌症,咳嗽可能是癌症,腹泻可能是癌症,把普通人吓跑,失去三魂七白。
但是最近谁没有医生朋友?
所以很多人认为,找医生朋友(甚至是还没毕业的医学生)可能是个好主意。所以当医生的时候,你会随时收到三姑姑二大姨的信息,让她看看她自己/她的远亲邻居/她的同事朋友到底得了什么病。(大卫亚设)。
你回答吧,怕说错;你不回答,害怕寒冷,害怕降低亲戚的感情,害怕他们质疑你是否不擅长医学。我们虽然穷,但我们不是也有尊严吗?
这种非正式咨询不仅是中国医生,外国医生也经常见面。
在美国,对于这种非正式咨询有一个专门术语“Curbside Consult”,直译为中文就是“路边咨询”。调查显示,70%的内科医生和68%的专科医生每周至少接受一次路边咨询。这种咨询可能发生在医院走廊、与朋友的聚会、坐在马桶上冥想的时候。
我想说的是,路边咨询的错误率通常很高。因为医生在这种情况下能得到的患者信息相当有限。
2013年,《美国医院医学杂志》(J HOSP MED)发表了一项比较官方咨询和路边咨询差异的研究。选定了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对47名患者的诊疗意见。一位内科医生进行了路边咨询,另一位医生进行了正式咨询。
结果表明,与正式咨询相比,路边咨询的信息误差率达到了51%,正式咨询改变了60%的诊疗方案。研究表明,路边咨询由于信息获取不完整,最终可能导致错误的诊疗建议。
医疗上的一些误差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展示这个数字的目的是为了告诉阅读这篇文章的年轻医生。你们应该知道。
没有全面了解亲戚朋友的病情,对方发送的几个微信提供的诊疗建议很可能有误。即使他们问的问题也是你的专业方向。(莎士比亚)。
对于老百姓来说,我完全理解看病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3、1、3、3354由于登记时间长、等待时间长、缴纳时间长、就诊时间短,很多人倾向于先询问医生朋友。但是当你想咨询你的医生朋友时,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你的医生朋友说:“我这病该去哪家医院?”回答是:“我这病该怎么治?”会比回答更容易。
你的医生朋友判断“什么治疗方法不可靠”可能比判断“什么治疗方法可靠”更容易。
复杂的问题不要在微信上咨询医生朋友,要去医院看病。
怎样才能找到可靠的医生?
事实上,严格来说,非医疗工作者很难判断医生的水平。例如,每天电视上的经济学家们谈论经济动向,谈论房价趋势,但哪一个可靠,行内的人可能都不太清楚。(大卫亚设)。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以更大的概率找到可靠的医生。
不是“新医生”和“丹尼尔”,而是“可靠的”医生。如果奥托也买不起,先不要考虑奥迪。
当然,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强调医疗队的重要性。一个患者从门诊就诊、住院到出院,周进医生的意见,影像组的检查,多学科合作,护理人员的合作,出院后的恢复和跟踪,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最终效果,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同行都要深刻体会。
其他部分今天不开始,暂时只说医生水平。
在我看来,如果医生能认真遵循临床指导方针,花更多的时间在患者身上,做这两件事比什么都好。
在循证医学(EBM)中,临床证据的等级有高有低。
_iz=&index=3" width="640" height="364"/>牛津医学证据分级
比如说,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而单个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级别是次一些的,而大家非常推崇的专家意见则排在最低级别。
我举个例子。
你想买个车,想要个安全点的。有老司机说:你买沃尔沃吧,安全带就是它家发明的。有的老司机说:放屁,上次某地的车祸照片里,沃尔沃都被撞成渣了。
这种情况下你该听谁的?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其实应该看的并非某个人的意见,而是权威机构的评测结果,比如看看 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碰撞测试结果,能在严苛的的测试中脱颖而出的车基本都是靠谱的。
对于医生而言,每个医生都有自己对于临床治疗的理解,但是为了保证统一的高质量医疗,各国的医学会都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制定了详细的、更新及时的临床指南,而这些指南背后并非某个专家的个人经验,而是大量的临床研究。
再举个例子,咳嗽。
现在这个季节,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很多,不少小朋友会出现比较剧烈的咳嗽,一些人还会咳得晚上睡不着觉。
在一些小诊所和县级医院,我们看到许多医生往往会根据经验开各种抗生素和止咳药物。然而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对于 1 岁以上儿童上感引起的咳嗽和睡眠障碍,蜂蜜可能是最优选择;另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也表明,对于 2~18 岁的儿童来说,睡前服用蜂蜜对缓解咳嗽和睡眠障碍的效果优于右美沙芬(一些止咳糖浆中的常见成分)。
这还是比较小规模的研究结果。
我还可以举个例子,发热。
对于一些儿童发热来说,不少医生以前往往会推崇物理降温的作用(我以前也这么认为),比如前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其中一个片尾的科普小贴士也提到,发热可以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但是在新版的《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综合近年来众多的研究结果,上面这些做法,均不推荐。
以上举的相对来说是小的例子,而还有一些治疗指南的变更甚至是革命性的,可能彻底否定某种疗法的作用。医学是在不断进步的,临床指南是在不断更新的,医生显然不能单凭经验进行治疗。
当然,作为普通患者,自然是没法直接判断「到底哪个医生更遵循指南」的,要找对医生,先得找对医院。
相对来说,在中国,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对于质量的把控以及对于临床路径的遵循往往优于普通市级医院,更优于县级的医院。
大医院给患者乱开药的情况有吗?当然有,但是相对来说,治疗的规范性会好很多,基本上不会出现小儿发烧就丧心病狂地上激素抗生素抗病毒三联这种事情。
所以从概率学来说,你挂号选择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遇到靠谱医生的概率会更大一些。另外,这类医院除了临床医生之外,护理团队和影像团队的水平也相对更有保障。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在教学医院,你应该找什么样医生?
大规模研究
年轻女医生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基于几项发表于英美顶级期刊、涉及超过 200 万名患者的结果分析,由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北美地区的医生,因此严格来说,这个建议仅供大家参考,分享研究成果为主。
当然,中国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大规模研究,中国医生的治疗差异和北美的研究结果会不会一致,我们不清楚。
仅就这些北美地区的研究而言,他们的结论是:年轻女医生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先说一点,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年轻女医生所接受的患者病情都比较轻?实际上,这个干扰因素一开始就已经被研究人员排除了,并且排除了患者年龄、收入、性别、种族、住院时间以及医生接诊量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 JAMA(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 158 万例内科住院患者的分析,对于同样处理难度的病例,发现由女医生治疗的患者入院 30 天死亡率比男医生低了 0.42% ,再入院率则低了 0.55% 。
别小看这 0.42% 的差距,如果男医生能达到女医生的诊疗水平,美国每年将额外拯救至少 3.2 万名患者。
说完内科,再看外科,一项由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 BMJ(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了三千多名外科医生以及十万多名患者后,发现女医生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死亡、并发症、或者重新入院的比例为 11.1% ,而男医生则是 11.6% ,女医生治疗的患者在术后 30 天内的存活率比男医生更高。
而还有一项由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 BMJ 的研究,评估了不同年龄组医生对于治疗 65 岁以上老年入院患者(平均年龄 81 岁,总人数超过 73 万)的治疗结果。
结果显示,40 岁以下的医生治疗后 30 天内的死亡率为 10.8% ,40~49 岁组的结果为 11.1% ,50~59 岁组的结果为 11.3% ,而大于 60 岁组的结果则为 12.1% 。也就是说,在排除患者和其他人为偏差后,年轻医生的治疗效果优于年长医生,而这种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关于以上差异,科研人员的看法是,女医生的沟通能力往往较男医生更强,有证据显示女医生在每个患者身上所花的时间更长,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
另外,女医生比男医生更遵循治疗指南,出现人为差错的情况也更低。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医学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有一些我读书时教科书中的医学观点,现在就已经被修改了。比如第 7 版内科学中说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是肺鳞癌,而第 8 版中已经修改为肺腺癌了。
医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及时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严格遵循治疗指南。
以上说的是北美研究里的情况。虽然中国的情况还有待研究,但仅从我的经历来说,在中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医生,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本科班里专业排名,女生可以说是碾压男生,前十名只有一名男生,然而在考研、考博以及找工作中,在目前的医院环境下,我感觉女生受到的压力比男生大很多。这是题外话,不展开说了。
找个靠谱的医院和医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电话里或者微信里咨询你当医生的朋友,他们给的建议可能存在很大误差,你要理解这并非他们的问题。
归纳一下全文,基于研究结果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仅供各位参考:
你想去挂某医院的号,又恰好有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在该院上班的话,直接咨询他们;
没有上一条的关系的话,建议优先考虑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不要盲从大牛,在没有其他限定条件的情况下,我个人比较推荐 40 岁左右的女医生,她们相对来说可能给你更多的沟通时间,对于临床指南的遵循也可能更严格。
文章最后,祝大家在有需要的时候都能找到靠谱医生,也祝年轻医生们早日成为专业大牛。
本文作者
策划制作
本文转载自丁香园 DXY
策划:gyouza | 监制:feidi
责编:jiu |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