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学问有四大类:医理学、语长学、经济学和考证学。
而今天拙小诚就与大家来聊聊词章之学里的小皮毛。有首歌叫《最熟悉的陌生人》,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词语,也许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这些词语除了原意外,拆开来理解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01
官吏
我们一般人说到“官”“吏”,大都以为是一回事——顶多也就官职大小的区别。然而,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从他们的区别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出官僚制度的萌芽。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以下这几方面:
首先,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管理黎明百姓的;
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
“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
“吏”是做事的,比如那些班头、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
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然,用清人阮葵生的话说,“吏则土著世守”(《茶余客话·论吏道》)。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即去,而吏扎根在此,老子做完儿子做。
这种不同的归宿,其好处在于:因为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有效防止其贪污腐败。
02
衣裳
衣裳这个词,泛指衣服,或者干脆就是说上衣,不会有人联想到裤子、裙子上面去,而其实这个词是可以分开理解的。
例如:
《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明·田艺蘅 《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
因为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裳”字也写作“常”。
《说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体字。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
所以秦汉之前的中国古人是不穿真正意义上的裤子的,都是“上衣下裳”。也就是说,古时男人也是穿裙子的。后来开始在裳下加御寒的胫衣之绔,“绔”在《说文》中解为“绔,胫衣也。”
“胫”指小腿,“胫衣”是给小腿保暧的护套,左右各一,并无前后裤裆相联,是广义上的“开裆裤”。贵族富家子弟则用“纨”(细绢,很细的丝织品)做“绔”穿,这便是“纨绔子弟”的由来。
而由于服饰的改变也让人们的坐姿发生了改变。所以,秦汉之前,人们在公共场合的坐姿只能“跪坐”。
03
吝啬
“吝”和“啬”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单词,当它们叠加在一起时就成了吝啬,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小气。
若将吝啬两字分开解读,而且其实他们俩一个是褒义词,一个是贬义词。
吝是贪鄙之意,《颜氏家训》中说:“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啬则表示节俭,《老子》59章中有“治人事天莫若啬”。此处的啬含有爱惜、养护、节省的意思。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的故事与典故。拙小诚在这里也只是抛砖引玉,相信各位博学多才的师兄们肯定知道更多关于汉字的智慧故事,不妨在留言处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更多内容请关注拙诚学堂微信公众号(zhuochen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