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题,阅读资料中邀请了三位“大神”坐诊。
一位是齐桓公,一为是管仲,一位是鲍叔,他们君贤臣明,把齐桓公推到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位置。然而,站在今天的视角看过去,王侯霸业都成历史云烟之后,最值得称道的,反而是管仲这位“大神”。在我看来,今天的人都应该感谢管仲,他“发明”了诚信。中国人对于诚信一直看得非常重。但是,你知道,中国人的诚信观从何而来吗?就是从管仲这里开始的。汉字中有“诚”和“信”的时间非常早,但是,真正把“诚”和“信”这两个字连成为一个概念的人是管仲。管仲之后,中国人才真正有了“诚信”的基本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诚信”是管仲发明的,著作权应该给他老人家。
管仲是怎么论述诚信的呢?《管子·枢言》中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翻译成为白话文就是:古代的君王很注重诚信。诚信,是团结和维系天下人的纽带。在管仲看来,诚信,不仅仅是王道,更是社会的基石。管仲的生卒年份,是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距今已经2600-2700年的样子。想象一下,2600-2700年前的管仲,就有这样的认识,放在今天也丝毫不过时。
管仲关于诚信的认识,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孔子、墨子。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做人要做到“言而有信”。墨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将“朋友有信”与“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父子有亲”统称为五伦。管仲的诚信思想,在儒家的不断发扬光大之下,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在今天的中国,诚信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已经是广泛的普及和深入人心。但是,在追溯诚信的出处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管仲,是他及时串联起了“诚”和“信”。相比管仲的治国理政之才,作为普通人,对于诚信的意义感受更深刻。当然,行胜于言。讲诚信,不能仅仅落实在口头,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人人讲诚信,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你认为呢?
#高考作文全民写作大赛# (全国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