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伊古国说:“西南李军长二十首,夜郎最大。”
夜郎古国东与楚国黔中地接壤,西北与蜀儌“僰道”相接,西与滇国相邻,南接番禺,为西南夷地方王国。有古老的王族传说,其文明风俗具有村寨文化特点。一、夜郎国始末
夜郎国王族传说与竹有关:
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后汉书·哀牢传》
有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华阳国志·南中志》
王系竹儿,“兴于豚水”,豚水即牂牁江。《华阳国志·南中志》曰:“夜郎者,临牂牁江。”按照人类早期的信仰,这种对竹的民族崇拜,以及竹与水的关系,与生活于河流沿岸有关。夜郎王称竹氏,显然与竹崇拜有关。有母无父,反映夜郎人带有母系氏族社会遗俗。
夜郎国临牂牁江。学者根据文献史书梳理,夜郎县在今安顺北部诸地,治所在北盘江以北一带,即今贵州中部、西部一带。在“西南夷”中称南夷,曾是大国。据考,今黔地在历史上属于古牂牁国,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世纪周襄王元年会盟南方诸侯时提到的“吴越巴牂牁荆夷”。后衰落,其中之一部族“兴于豚水”发展为夜郎国。先后征服了周围东南面的毋敛国与西面的部落(今威宁和云南沾益),与周边且兰、漏卧国、鉤町国相同族属部落国联姻,形成以夜郎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国。战国时夜郎强大,《后汉书·西南夷传》谓夜郎国“南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故在西汉司马迁的《西南夷列传》中,夜郎国为西南夷之大国。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番阳令唐蒙获悉有夜郎牂牁江航船可直抵番禺(广州)。《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南越食蒙蜀蒟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汉武帝遂决定通夜郎道,“发巴、蜀兵千人,奉币帛,见夜郎侯,喻以威德,为置吏”。此记夜郎竹王曾被召入朝,封“夜郎王”,赐银印,夜郎国纳入汉朝。《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了西汉末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的夜郎王被诛杀一事。夜郎王兴与鉤町侯、漏卧侯愈更相攻击,汉王朝派人至夜郎调解纠纷,“鉤町、夜郎王不服,乃刻木作汉使,射之”。朝廷带领部队前往夜郎处理,新任牂柯太守陈立“斩兴,邑君皆悦服。兴妻父翁指与兴子耻,复反。立讨之,威震南夷”。汉武帝以重币谕告诸种侯王,侯王服从。因斩竹王,置牂牁郡,以吴霸为太守。夜郎盟友归属汉,后其民有怨,“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同上)。《汉书·天文志》也有记载:汉武帝时欲控南越,夜郎王兴大逆不道,牂牁太守立扑杀之。夜郎国灭,夜郎王兴为第27 世夜郎王。夜郎国故地、云南、广西以及四川都有竹王庙(或称竹王祠),即祭祀“竹王三郎神是也”。
二、夜郎国文明古俗考
古夜郎国包括今贵州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中、西部、西北部一带。贵州地区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很多洞穴,属于人类文明古老地区。全省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50 多处,有旧石器石洞内的古人类化石,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遗存。1964 年发现旧石器早期的黔西安龙“观音洞遗址”,遗存石器、骨器、陶器约3000 件,另有肢骨牙齿以及动物遗骸。1993 年发现旧石器中期“盘县大洞遗址”,遗存1000 多件石制品和40 余种动物化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贵州省也较多,基本分布全省,其典型特点是在西部洞穴发现较多。黔西、盘县即在古夜郎国境内。
贵州境内有多种世居民族如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侗族,多自称为夜郎遗民。贵州整理出版的《夜郎史传》中,称夜郎始祖最早为彝族先祖,“夜郎僰世子,夜郎僰子孙。夜郎竹王生,夜郎竹根本”。将夜郎人归于僰人,僰人系氐羌族群。夜郎竹王传说谓夜郎王“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即在诸濮人部落中争雄。濮人系南夷,农业定居民族,包括蜀儌邛都夷,属于濮族系。据乾隆《皇清职贡图》载,贵州土著居民最古老的是仡佬人,“仡佬,系西南夷,黔中所在多有之。向无土司,明始归流,分隶各州县,其种类不一。男女以幅布围腰,旁无襞积,谓之筒裙。花布曰花仡佬,红布曰红仡佬,各为一族,不通婚姻。屋宇去地数尺,架以巨木,上覆杉叶,如羊栅,谓之羊楼。与民杂处,一体计田输赋”。按所载记,仡佬人虽为“西南夷”,但“向无土司”,“与民杂处”,民风古朴,属于散居土著,没有形成群体势力。仡佬按习俗、居处分类,分别有水仡佬、剪发仡佬、打牙仡佬、披袍仡佬、锅圈仡佬。其他古老居民有苗人、仲家(今布依族)、侗族,均属南方濮人族系。
战国至秦汉期间,夜郎国主要在黔西与黔西北赫章、可乐、威宁一带,与滇东北今昭通、宣威相邻。据传赫章、可乐曾经建有可乐大城,考古发掘在可乐、威宁一带文物较多。赫章、可乐出土的主要有铜柄铁剑、无胡铜戈、铜弩机、铜鼓,流行的铜鼓套头葬也在赫章、可乐,多为兵器,反映出在赫章、可乐建大城与武力军事强盛有关。据考古报道,20 世纪70 年代在贵州普安县境内(贵州西部古夜郎国辖区腹地)发掘一座“铜鼓山遗址”,下限西汉中期,有陶器、玉石、兵器等,多为生产工具与小件兵器。夜郎国本土虽无辉煌的青铜文化,但在发展青铜鼓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夜郎国黔地丧葬多土俗,葬式多样。文明风俗属于山寨文化类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铜鼓文化
史载明代在古夜郎国地区山寨发现较多铜鼓。明大军隆庆元年四川巡抚曾省吾追击从蜀儌僰道逃亡夜郎国地的“都掌蛮”时,曾获大量铜鼓。据《明史·朱显传》载:“……获于贵州六盘山,克敌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九十。”此后也陆续有铜鼓发现。在古夜郎国故地发现的铜鼓中,最早的是西汉铜鼓,属于“石家寨型”铜鼓。根据铜鼓发展源流,既后有“遵义型”铜鼓,此即夜郎国故地境内。“遵义型”铜鼓东传至贵阳附近麻江,产生了“麻江型铜鼓”。“石家寨”铜鼓是“遵义型”铜鼓的源头,“麻江型”铜鼓是“遵义型”铜鼓的发展,有了黔地铜鼓本土化风格。此后经黔地往南传至广西而广泛南传,发展成南方民族的铜鼓文化。
夜郎国是铜鼓文化最早的传播地。据考古发掘,夜郎国早期铜鼓形似炊器釜,考古学墓中有发现(见后)。铜鼓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属于西汉前期到中期的最多,墓葬主人多为阵亡者。后来作为祭祀物,在敬神祈神的大型祭祀仪式中使用。再后来发展为乐器,用于节庆歌舞助兴。铜鼓用于村寨生活,至今存在于古夜郎国黔西黔西南的民族生活之中。南方民族地区的铜鼓文化具有山寨文化特点。
(二)丧葬风俗
夜郎国山地多,民族古老,葬俗也古老多样,表现为不同的葬式与习俗。参考《夜郎文化寻踪》所载,夜郎地区历史上葬俗有弃尸、树葬、悬棺葬、洞葬与套头葬等,属于土著葬俗。兹按先后分述之。
1. 弃尸
原始古老葬俗。《孟子·滕文公》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弃尸”即不行葬而弃之于山野,为人类的原始葬式。贵州瑶族布依族至今流传的传说中有“弃尸”,印证了古人有过“弃尸”习俗。
2. 树葬
据明人郭子章《黔记》对黔地的葬俗记载,山地苗人“……缉木叶以为上服,……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而已”。据民族田野调查,该地苗族和侗族都曾有这一习俗,表现为“婴儿挂葬”,直至20 世纪50 至60 年代尚保留,以显示回归自然。
3. 岩葬
与贵州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较多有关,夜郎国及其旁邑多有岩葬风俗,分悬棺葬、岩洞葬与岩墓葬。其悬棺葬类同僰人地区,上限为西晋时期,下限为明代中期偏早。悬棺葬为二次葬,唐宋时均有记载。唐张鷟《朝野俭载》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而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祀祭。”宋朱辅《溪蛮丛笑》载:“发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架岩屋,或挂大木,风霜剥落,皆置不问,名葬堂。”巫溪蛮在湖南与黔东一带,属于战国时大夜郎国范围之内。岩洞葬是贵州境内多种民族的古老葬俗,包括东部、中部与西部。其中苗瑶族较多此葬俗,也是唐末以来的葬俗。其方式为一穴多棺,以家族划分。明代有记录载:“镇宁部民曰康佐苗者,……有丧则举以杵击臼,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尸穴间。”
4. 火葬
夜郎国古民族中罗罗(今彝族人)行火葬。较典型的如明郭子章《黔记》中有关酋长葬仪的记载:“酋长死,则集千人,披甲胄,驰马若战,以锦缎毡衣裹死者焚于野,招魂而葬之,名曰火葬。”明嘉靖《贵州通志·水西罗罗》亦载:“焚于野而掷散其骸骨。”火葬虽同佛教,但与佛教火葬场面迥然不同。上面火葬例子充分反映出古夜郎国山地民族勇武善战、气派宏大的山寨文化风尚。
5. 洗骨葬
亦为古老习俗。《南史》卷三十五《顾宪之传》记叙这一葬俗:“仕齐为衡阳内史,……土俗,山人有病,辄云先亡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骨头,名为除祟。”湘西与贵州均多苗人。据清田雯《黔记》载,在今贵州夜郎故国大方和威宁境内的苗族流行这一习俗至清代:“六额子,在大定、威宁二属,……亲死时殓之,葬亦用棺,岁暮卜之,吉则延亲族,至墓前以牲酒祭奠,发墓开棺,取枯骨刷洗,以白为度,用布裹骨复埋。过一二年仍取骨而洗之,七次为止。遇人之有病,则谓祖先之骨不洁,取骨再洗,所谓洗骨苗是也。”
6. 铜鼓套头葬
系贵州西北部赫章、可乐、威宁一带墓地考古发掘的一种夜郎国葬式。墓葬分汉式墓葬与土著墓葬,土著长方形竖坑土墓,规模小,以陶器生活用品陪葬,青铜器以铜鼓型铜釜、铜戈铜剑一类兵器为主,属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套头葬是土著葬式,死者头上套有铜鼓型铜釜或铁釜,类似兵士打仗的头盔,所葬死者普遍持戈佩剑,身份显然为武士。汉室墓有砖室墓与土坑墓,规模较大,陪葬品稍多,以兵器为主。西汉夜郎国与汉人战争较多,青铜器年代大多数为西汉早、中期,表明青铜器与夜郎国西汉时期归属汉朝有关,并与叛乱有联系。赫章、威宁南部普安县即是古夜郎国著名的铜鼓山遗址,遗址面积共3000 多平方米,以洞穴为主,遗物以石器、骨角器、陶器为主。发现有石范陶模,少量铜器,判断为一手工制作工场。年代上限在战国末期,下限在西汉中期。
注:文字来自人民出版社新书《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古国文明与文明传播》,屈小玲著,定价60元。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