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猴冠冕引起的血案和冤案。
料理9段手稿(原创,作者不同意就不能转载)
由项羽产生的成语有一堆,木猴和冠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从字面上看就知道,把猴子洗净戴上帽子,像人而不是人。意在讽刺人窃居高位而根本搞不定。因为这个成语提供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有点形象逼真,使得项羽的弱智成色大长。其实这个成语的产生及其对项羽名声的影响,恰恰体现了中国人最不认真的特色。沐猴而冠产生的背景是项羽主持分封。无论是血案还是冤案,其始末《项羽本纪》记得清清楚楚: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原来献策者出于好意,想让项羽都关中,结果项羽没有采纳,献策者就生气了,大发牢骚,俏皮话说过火了,让项羽不爽,一气之下把献策者烧煮了吃。项羽要气成什么样才会这样做呢?其中有冤屈在焉。
项羽为什么要气。献策者说的关中的好处,项羽比谁都清楚。当时的气候条件与今天有别,关中即今天的陕西中部是物产最富饶之所,秦赖此一统天下。这么好的地方,项羽不想据为己有吗?他倒是想,可惜做不到。一来有楚怀王的灭秦号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项羽之前入关灭秦的是刘邦,刘邦天然享有王关中的权利。这样有利条件的关中落到刘邦手里,最后兴旺发达的就是刘邦,而不是项羽了。所以项羽使出很多手段阻止了刘邦将王关中落到实处。取缔刘邦王关中的权利,是否就轮到项羽了?还是不行。如果不让刘邦王关中,项羽自己定都关中,会留下话柄示不公于天下。何况此前项羽坑杀了秦降卒二十多万,就得罪了整个关中人民,他成了关中人民的死敌,如果定都关中,就等于置身敌国,始终处于危险之中。除非他脑子进水,否则怎么会选择在关中定都呢。那么,项羽就眼睁睁让那么好的关中旁落不成?怎么会呢,项羽已经有更好的计较。项羽安排秦三降将为王,关中弟子几十万死于关外战事,此三人亦被关中父老恨死,这三个人只有对楚对项羽效忠,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另外,项羽最后还留下三万楚军协助三秦王防守关中,这样一来,不怕他们对楚不忠。何况关中的边上还安排了刘邦王汉中,刘邦是三秦王的死敌与克星,有刘邦在,三秦王更不敢有异动。所以项羽没有定都关中,关中并没有失控。
至于衣锦还乡之类的话,只是项羽搪塞献策者的,岂实情哉。最终结果,三秦王挡不住刘邦,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项羽的最初设计还是相当完美的。献策者虑不及此,以为项羽不识好歹,热脸贴到项羽的冷屁股上,什么乱七八糟的话都不管不顾地说了出来,结果让项羽了结老命,酿成一桩血案。血案还不仅于此,项羽从聪明绝顶变成一个人人嘲弄的蠢货,其影响又远远大于那个实际送命者。这桩血案又是由冤案引发,因为项羽一点也不蠢,你说他蠢就动了项羽的杀心。献策者制造冤案,送命是罪有应得嘛。
这么说吧,献策者所说的好处,项羽都知道;而项羽的苦衷,献策者没有想到;项羽的妙算,献策者更是无从知晓。没有想到也不是什么大错。你结结巴巴地献策,无非是想从项羽那里得点好处。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谁给你打包票,得到好处与没好处,都很正常。怎么一旦得不到好处,就放刁撒泼,满口胡喷,结果一命呜呼,这又是何苦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