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是文牧野执导的许正、王传君、谭卓、杨新欣等主演的电影。
该影片虽然是定于7月6号上映,但是现在在网上却是已经被炒得热火朝天。片子还没出来就已经被炒的热火朝天这种事并不少见,毕竟当初王宝强也来过这么一手,但是这次《我不是药神》的提前走火却有点“擦枪走火”、“无心插柳”的意味儿在里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网上大部分有关《我不是药神》的相关文章,其中在大肆渲染一通影片的感人至深和发人深省之后,都会有意无意的再添上那么一句:唉,这药真贵,真值得我们反思反思了,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像印度一样制作仿制药或者是干脆创新制药呢?为什么就不能降低一下关税呢?
这“有意无意”的一句话(或者是含义大体相同的话)笔者不知道他们说的时候是真的不知道所以为了博得共鸣和认同感,还是明知故犯为了自己口袋里那点儿绿油油的货币纸张。
毋庸置疑,看病难、看病贵曾一度是我们国家的真实情况,哪怕是到现在这种现象依然也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但是关于《我不是药神》中的这个“主角”——格列卫,一种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却确确实实的和中国的政府无关,甚至政府还在格列卫的价格控制上下了大手笔。
关注时事、看过今年政府报告的读者可能早就清楚,中国有关抗癌特效药的进口关税已经降至零了——零关税,而且增值税也只有3%。总-理也不止一次的在探望患者时着重强调控制相关药物价格的重要性。而早在2001年,格列卫首次进入中国时的定价是23500元每盒,是中国-政府在西方药厂死不降价无奈出面协商之后,格列卫的价格才被压到了11000元左右。
说到这里,可能还是会有读者疑惑:既然中国抗癌药的进口关税是零,那为什么这些药还是那么贵呢?
的确,药是贵,一盒就要一万一千多,得了病吃一年就是十几万,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的确近乎是一项承担不起的开支。但是在不明就里的指责中国的格列卫价格太贵的同时,希望大家也明白格列卫在以下这几个国家的价格。
澳大利亚,一万元一盒,韩国九千七一盒,美国不到中国价格的一半,而印度甚至能干脆的冒专利保护的大不韪直接仿造制药。
希望大家能去地图上标一下这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希望大家能在新闻上多关注一下这几个国家对华的态度。
中国的抗癌药已经是零关税了,而药依然贵得离谱的原因——无非就是药厂定价了。
如果有人说这药是人家辛苦研发出来的,需要回本——可是以上几个国家的格列卫价格明明不高,或者说是没有中国那么高,这是说不通的。
唯一能说的通的,就是那些把持着专利权的资本家开游艇party、搂肤白貌美的妹子的成本都从中国市场找回去了。
说道专利权,可能又会有人恨的咬牙切齿:你倒是自主创新啊,你倒是研发专利啊!难不成你就只能看着别人赚我们的血汗钱不成?
没办法,专利——尤其是药物专利不是说那么轻松就能突围的。笔者无法预测中国的相关药物研发进度,但是笔者却知道从前中国的科学家在把药物研发出来以后,却经常会无奈的发现这专利已经在人资本家的手里成为了摇钱树了。
谈到专利和资本家,笔者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讲这么一个例子:达拉匹林——一种治疗艾滋病感染并发症的特效药,它在被科学家研发出来出来以后的价格曾是13.5美元。但是当他的专利权被美国图林制药给买过去后,一夜之间这药的价格就达到了一粒750美元。
这些都是大家上网随便一搜就能查到的真相,“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着血”,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
至于那些希望中国能像印度一样仿制药,冲击现有专利制度的想法,笔者还是认为暂时先收一收——中国不是印度,印度正是因为地缘上靠近中国对某些资本家有用处所以才能在和格列卫的药厂官司中胜诉,而中国不同。
我们可以埋头发展自己的专利,但是却不能学印度去“刺激”某些资本家。
“我们在下一盘大棋”,这句话往往都会成为某些酸酸的见不得人好的人口中讥讽中国梦的一根针——但是无所谓了,复兴梦在我们的骨子里,前进的蓝图在我们的脑子里,只要懂得卧薪尝胆的清醒的人还占大多数,就不怕这个民族会跌入深渊。
至于急需格列卫治病的人——我们只能期盼自家的专利尽快到手,与此同时,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早已出台。
只要是医保手续齐全,购买格列卫的一年花销就能从十多万降低到不足两万,剩下的,只能是靠着自己奋斗和好心人的帮助了。
《我不是药神》,药之贵,资本家才应该是为之买单的人呵!
【本文为华胥之声原创,欢迎点赞、关注、转发或评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