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发布提示,警惕“心理服务”消费陷阱。
女人花了15900韩元做错了感情咨询品,差点被连环计击中。
两性晚报记者马灿、通讯员报道说:“心理健康咨询现在被社会广泛接受,随着商业模式的多样化,网络上的心理健康咨询、恢复亲密关系、听诉苦等都是机会。”8月17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了消费提示: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咨询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我国心理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经营范围包括心理咨询的企业达13万家。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缺乏统一规范,对心理健康服务效果没有定义标准等,容易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
案例:10000元以上的支出也升级为闪烁包。
最近,汤洋向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投诉,希望通过情感咨询服务公司咨询,挽回与前男友的情感关系。该公司分析师表示挽回并不太困难,推荐了一个月的情感社交服务,专业教师每天提供30分钟的指导服务,其他期间可以进行在线咨询,如果对服务不满意,可以退款。
唐小姐支付了15900韩元购买了这项相关服务。第二天,一个人自称是专业老师,联系汤阳提供了第一次咨询服务,汤阳第二天提出咨询时,那位老师说第二天没有时间。可以预约的时间是一周后。网上聊天服务老师也经常不回复信息。
另外,开始咨询后不久,相关老师说唐小姐的心理问题很严重。要延长咨询时间,引导更换更高的服务包。汤小姐认为自己购买的课程是分析师事先评估后推荐的,不完成治疗过程而要继续支付费用是非常不合理的,三周只提供6次服务,严重违反合同约定,汤小姐要求退款。该咨询公司表示,相关服务是知识服务,因此不能退款。
接到投诉后,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工作人员与该鉴定咨询师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对方同意扣除已经上课的费用,其余部分由消费者承担15%的责任予以退还。
提醒1:了解咨询机构的信用信息
记者获悉,2017年国家废除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降低了从业人员的进入壁垒。
目前,部分教育发行机构对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书标准和要求不统一。对此,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警告消费者——,在面对这种“专业证书”宣传时,要保持一定的警惕,不要轻信。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如果需要选择社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就要从多方面了解咨询机构的信用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政府网站或渠道,可以了解该心理咨询机构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是否有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是否因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诉讼等。
提醒2:不要一次性支付高服务费。
心理咨询服务通常采用存款方式,广东省消费委员会建议消费者尽可能依次支付咨询费用,或在支付前通过正式合同明确商定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退款计算方式。建议:“不要一次性缴纳高额服务费,减少资金损失风险。”
另外,消费者购买心理咨询服务后,为了确保日后发生消费纠纷时有维权证据,必须妥善保存付款证明、合同或协议、传单、发票等证据。
通知3:首选官方渠道或公益机构
目前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如果确实存在心理问题,非专业咨询不仅不起作用,还会耽误接受正规治疗的时间。
目前广东省内各大医院都有精神科或心理精神科,医生素质高,专业有保障,消费者需要的话,首先要选择医院心理咨询诊所。如果不想去医院,最好选择当地高中心理大学或心理健康中心。例如,广东省卫生委员会发布了《广东省心理援助公益热线电话一览表》,其中包括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心理危机干预专门委员会、12355青年之声、医院、高校、社会工作者等多种心理支持公益渠道。
资料来源:阳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