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通信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和方便。邮寄电话、手机、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纸质信件变成了奢侈的行为。
如果要你邮寄一封纸质书信,你知道信封应该如何落款吗?很多人会在信封的落款处写上“某某缄(jiān)”,据说这是沿袭了古代的用法,那么“缄”是什么意思呢?
“缄”原指捆箱子的绳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缄,束箧也。”“箧”是箱子之类的东西。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里也有“解箧缄”的说法,意思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
原来,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代的公文书信多写在木板、竹简或者绢帛上,写完后用绳子捆上,在绳的打结处加上一块泥,在泥上盖印章,以防被拆,这叫封“泥”,其目的都是为了保守书信中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用绳子捆叫“缄”,用泥盖印叫“封”,解开绳子叫“开缄”。
(带“缄”字的信封,写上“缄”,表示信已被写信人“封”过。)
“缄”因此沿袭下来,虽然后来又发明了纸,但人们在写信时,还是按过去的习惯在信封上写“缄”,表示“封”过。
生活中,人们还用“三缄其口”比喻“慎言”,这和孔子有关。据西汉经学家和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孔子是一个特别尊崇礼仪的人,他曾经专程考察过周王朝的文物礼仪制度。一天,他去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还没进庙里,就发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但嘴上被贴了三道封条。他绕着铜人转了一圈,发现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这个铜人并没有说话,背上刻着的字也没有特别的训诫,却给孔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在教诲弟子的时候,总是会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所以,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缄默不语”即由此演化而来。
文章来源:《多彩汉语——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