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建立的楚汉霸权(24)
陈马超的历史是在太史公出色的文笔下,看起来奇怪的精彩感动,期间有无数传奇人物。(莎士比亚)。
例如,韩信是项羽警卫团连营级干部乘坐火箭瞬间成为韩军的队长。
然后迅速走向人生巅峰,世代孝顺。
像韩信一样传奇的还有一个叫陈平的大男人,他也突然崛起于汉帝国的政坛,成为坐在前排的顶级人物。
有趣的是,之前我们评论过韩信和陈平投靠刘邦后都是刘邦和项羽,两人的结论差不多。
当然乍一看,陈平投靠刘邦的时候起点已经很高了,担任诸侯下的大官,被项羽封军,是楚国上层建筑的一员。
但是另一方面,陈平被重用更不可思议。因为陈平就是传说中的三星家族。
陈平是伟人,陈胜基以后他也觉得在魏国跟着叛乱和太宗混在一起后在魏国混得不好,投降了项羽。
项羽的陈平可以一个人带着一方面的军队平定河内,还混在了奉军的位置上。
但是,在刘邦东乡伐楚战役中,陈平由于在河内没能阻止刘邦,害怕被项羽惩罚,逃到了汉王国,向刘邦投降了。
按理说,陈平是瑞草国的高级军官,在军事行动中确实有错误,没能阻止敌军,受到惩罚是很正常的事。
最后,陈平直接向敌人投降,而且是单独流亡式投降。
任何时代都容易被新主人瞧不起。
毕竟韩军也有军法,韩军的军法不可能比超军法多太多。
你犯了错误,就要受罚投降。那样的话,你在我这样的官场上也会受到失败和惩罚。到时候你再去向别人投降,我会养你吗?(莎士比亚)。
所以陈平好不容易被推荐去见汉王刘邦,和他一起见刘邦的共有7人。
显然,陈平见到刘邦时的过去身份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刘邦把他当成了普通的具见者。
当天刘邦见了大家,随便聊聊,结束座谈,为了好吃的东西,想派这7个人去。(莎士比亚)。
这样的话,陈平下次想再见到刘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莎士比亚)。
陈平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坚决要求再进行一次一对一面谈。
这样做其实成功的概率很低。因为真心喜欢你的简历别人也见过,初次见面的人也见过,为了给你留下特别的印象,已经留下了你。(莎士比亚)。
这种面试被要求再见面一次,很容易被当成神经病,成功的概率很低。(莎士比亚,斯图尔特)。
但是奇迹发生了,陈平竟然成功了!陈平是如何打动刘邦的?
不急。让我们看看刘邦给陈平什么官职。
刘邦面试后给陈平的职位是杜伟、参胜、田浩军。
杜伟是比将军低一个级别的军官,可以理解为解决陈平的军级问题。
参胜的字面意思是刘邦可以同行坐车,我们可以理解为陈平代表了有权成为韩军军委委员参与军队事务的医生。
真正的核心官位是全豪军,代表陈平的具体职务。
战虎是监察、监察官的意思,原来陈平的主要职责是军队的纪委负责人。
纪委在任何时代都是了不起的机关。因为你的官职再牛也可以。因为纪委可以给你找工作,一不小心就能把你打倒。(莎士比亚)。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高级官员,越害怕纪委的人。
陈平的空降兵成为韩军的纪委负责人,监视所有老资格军宿将,无疑会引起轩然大波。
韩军元老很快就不干了,他们接连对陈平展开了严厉的攻击。
给刘邦提意见的人是朱博和关荣,这些都是军队排名前五的元老中的元老。
他们攻击陈平不是随便抱怨,而是作出了艰苦的努力。
周波和关亚的控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陈平说他年轻的时候和嫂子私通,这说明这家伙的师德受到了损失。
第二,陈平三个性奴隶,作为魏长官流亡到楚国,然后逃到汉投降,这是没有职业道德的;
最狠的是第三条,陈平啊第一纪委干部居然公开收受贿赂,这是典型的违反指法的行为,贼喊捉贼。
根据这第3条,陈平已经涉嫌严重违法,需要军法国法处分。
这三条第一款属于过期的八卦新闻,无需回应。
第二个可以左右说,上下怎么翻,陈平也做了不错的辩护。总之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这第三条陈平自己不能辩护。陈平为这次袭击辩解,其实等于当场认罪。也就是说,他确实受到了严重的贪污贿赂。
但神奇的是,刘邦竟然完全不在意,不仅没有被免职,还晋升他为护卫军中尉。
也就是说,虽然还在做战虎军这样的纪委工作,但等级并不比将军高一级的杜委,而是相当于中央军队干部的中尉。
你知道,任何政权对贪污腐败都是非常忌讳和严厉的打击。
出土的张家山汉简里有演奏文件,相当
汉帝国初期整理的典型案例,里面就有地方官贪污军粮案。可以看出汉帝国对于贪污的打击同样是非常严厉凶狠的。
可这次刘邦明明知道陈平贪污受贿了,但是刘邦还是坚决为其背书。
汉军此前从来没有成立监察机构的记载,看起来刘邦的意图很明显,他要开始监察军队干部了。
而且这个负责监察的人,他就认准了陈平!
看到这一些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刘邦重用陈平是不是和后世皇帝重用酷吏差不多呢?
应该说,刘邦重用陈平和后世的任用酷吏虽然有类似之处,但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简单的,我们找不到陈平拿着尚方宝剑砍了哪些个强豪的记载,也找不到陈平如何处罚军中大佬的记载。
所以陈平虽然是军中负责监察的干部,却并没有太多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情节。
以至于我们一想起陈平,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羽扇纶巾的智囊谋士形象。
陈平后来还在汉帝国混了20多年,而且越混越好。
所以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陈平的处事原则和为人技巧。
很明显,陈平是那种极为圆滑也极擅长谋算人心的人物。
什么老谋深算、两面三刀、阳奉阴违、滑不溜手等等形容词都可以安到他的身上。
这样的人绝对是顶级的聪明能干,但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决策和担责。
你要他去挂红胡子,去当酷吏,那你可算找到人了,十年也给你干不成一件。
刘邦之所以重用陈平恰恰在于他需要陈平这样的人。
我们介绍过刘邦是什么样的人,了解了刘邦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刘邦需要陈平这样的人
(链接:《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邦是典型的认真负责型乡镇干部,到死都保持着乡镇干部的很多习惯。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人事无大小一定要亲自抓的思维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刘邦这一生打击过很多人,但是无论打击谁从目标制定到前后策划,他都会亲力亲为。
一个对人事权非常看重的皇帝,他是非常强调精确性的,往往并不喜欢酷吏模式。
我们必须要理解,酷吏模式和很多开国皇帝的强势人事模式并不是一回事。
酷吏模式强调的是氛围,制造一种惧怕的氛围维持权威性。
皇帝会给酷吏很大的自主决策权,酷吏在抓人整人的时候往往有很大的自主性,尽管这种自主性也许是被迫的。
简单来理解,皇帝没有指定的目标和目的,因为他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具体的目标。
酷吏模式下酷吏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揣摩上意,根据自己的揣摩再大砍刀举起来一通乱砍。
谁会被砍,谁会安然无恙,从上到下大家其实都没个准数。
很多时候,酷吏和皇帝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对于皇帝来说,好处就是自己不用亲临前线,有个缓冲。
酷吏把事干出来了自己一看挺满意,那当然一切都好。
万一捅了篓子发现搞不定,皇帝还可以在后面兜着,真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还可以把惹出事来的酷吏推出去。
用一句简练的话来形容,酷吏模式就是典型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你既可以说这是皇帝的皇家手腕,也可以说这是皇帝在决策上偷懒。
我们很难评价这样的手腕是好是坏,但是刘邦不喜欢这样玩。
作为一个对自己管理能力非常自信的强势管理者,刘邦要的是亲自精准决策,不需要假手于人到处乱砍。
所以陈平这样滑不溜手的家伙反而是他最想要的。
刘邦需要有人帮他整理和汇报那些基层与高层的将领们在干嘛,做了哪些出格的事。
但你仅限于整理和汇报,决策那是我来做的,因为我很自信,我对决策的确定性要求很高。
所以陈平从事的是军中纪委的工作,我们却很难说他是纪委书记,他更像是信息收集员。
所以后来汉军情报和外交等与信息相关的工作也都交给了陈平。
说点题外话,很多历史爱好者会混淆张良和陈平这两个人。
知道这俩人不是一个人,但是对他这两人的区别会觉得很模糊。
一说起张良就是屡献奇计,一说起陈平就是六献奇策。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们都是所谓的谋士,都是同样的滑不溜手,似乎两个人都是同一类人。
其实两个人是不同的两种人。
两人都很会来事,都有很强的人脉,都很长袖善舞,但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简单的说,俩人都是滑泥鳅,但滑得很不一样。
张良滑在不愿管事,陈平滑在不愿担责。
陈平类似于秘书长,什么大事小事都能帮你搜集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都是权衡综合各方因素后通盘考虑的结果。
但你要让他做决策,那他绝对是哪有好处哪有他,碰上点危险立马不粘锅。
张良类似于参谋长,有着非常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但是只爱出点子,不太喜欢麻烦。
你要他只分析一件事他能做得还好,要他忙忙碌碌大事小事一通来,他会出现恶心抑郁怀疑人生的生理反应。
这也难怪张良当小弟很牛,一当大哥干一回赔一回(链接:《张良》)。
因为当大哥最重要的不是奇谋妙计,而是有充沛的精力每天处理千头万绪。
显然刘邦是抓到了张良和陈平等很多人的特点,用到了他本人最需要的地方。
这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很难。
我到底想做什么样的事,这个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人就是这个角色。
这是用人的三道大槛,所谓知事知己知人,少一知这人就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