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午门具有比较特殊的历史地位。
从地理上看,南北轴上的午门就是皇宫的“正门”。
只不过,正常情况下有资格从这道门进出的仅有皇帝而已,即便是国母皇后,一生也仅能在大婚时进入一次。明、清两朝的一甲进士,也会获得从午门离开的殊荣。除此之外,午门还会进行一些大型活动。国家打了胜仗,战败国向天朝进献战俘,仪式便在午门举行。皇帝颁布历法,亦要在午门举行。至于“无门斩首”,实为现代人的误区。
电视剧里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桥段,某个大臣惹皇帝生气了,于是,万岁爷便一声厉喝:“推出午门斩了!”其实,这只是现代编剧脑洞大开罢了,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档子事。
砍头这样的死刑,通常会在菜市口执行,午门并不适用于大辟之刑。不过,这也不是说午门并非刑场,皇帝看哪个大臣不顺眼,有时也会将他们赶到午门外打板子,名曰“廷杖”。这是皇帝对官僚阶级的特权,即便是劳苦功高的大臣,有时一着不慎也难免受此刑罚。
有明一朝,在午门挨过廷杖的大臣就足有五百多人。一般来说文臣的身子骨比较弱,如果挨廷杖的家伙得罪了负责执刑的校尉,没准就得被打残废,即便被打死的情况也不算罕见。
御史蒋钦,就是明朝被杖毙午门的大臣之一。
弘治九年,三十多岁的蒋钦高中会试,得以来到皇宫中参加殿试。虽然蒋钦的水平有限,没能取得一甲的好成绩,没能风风光光地从午门离开皇宫,但好歹排进了三甲,获得进士出身。随后,蒋钦被任命为”卫辉推官“,顺利跻身仕途。
卫辉推官这个官职有多大?
放到现在来看,应该算是北京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还兼有审计局局长的职能。
因为蒋钦的工作干得不错,所以后来又被升迁为南京御史,等同于现在的中央驻地方纪委监察员。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干部选调规则比较宽松,亦或是“政法干部”加“京官”的身份让蒋钦高配半级,所以蒋钦的仕途真可谓顺风顺水。
蒋钦位高权重,他所担任的御史是官僚阶层里相当重要的职务,他的日常工作包括整饬政风、遏制腐败、针砭时弊、谏言立论。哪个大臣若让蒋钦抓到了小辫子,被他老人家参上一本,极有可能面临“双规”,如果犯罪情况属实,轻则人头落地,重则株连九族,足见御史威力不俗。
不过,御史虽然有监察之职,但他的工作对象毕竟是同朝为官的同事,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其中亦不乏门生或宗师。如果御史太较真,今天参尚书一本,明天揪侍郎的把柄,后天冒死直谏万岁爷,必然给自己树敌无数。
政治场上的风向变幻莫测,谁知道哪天风头一变,哪个昔日政敌得了势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呢?所以,御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职务,表面看来风光无两,实际上做起来却恰似火中取栗,犹如在风口浪尖上博浪一样。这不,蒋钦同志在正德元年就给自己惹了天大的麻烦。
他为了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参了某权贵一本。那么,他参的人是谁呢?
大太监刘瑾。
刘瑾,阉人,其恶名足可与严嵩、魏忠贤划等号。虽然刘瑾身体残缺,但论其权力来真可谓是一人之下。无德之人一旦有了权力,就难免要将其“变现”,所以刘瑾在多年的运作中富可敌国。
刘瑾的钱是怎么赚来的?
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出个一二。按理说在当时的背景下,知情人不在少数,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缄默。偏偏御史蒋钦是个较真的人,他偏要查查大太监刘瑾府上的金山银海是从何而来的。于是乎,蒋钦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写进奏折里,参了刘太监一本:
“昨瑾要索天下三司官贿,人千金,甚有至五千金者。不与则贬斥,与之则迁擢。”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是封建官场的潜规则。
刘瑾的地位摆在那,所以他收起钱来自然是颐指气使,一根木柴从他眼前过,也得榨出三两桐油的主。人家别的贪官是海绵吸水,可刘瑾吸的却是大伙的血。想要升迁,送银子;想要调任,送银子;当差离京,送银子;返京述职,送银子。即便你想安安稳稳地混到退休,也得给刘大人按时送去保护费。若非如此,东西两厂的锦衣卫便要去你家讨杯茶水。
有一小官外出巡视过后,因为没能在地方捞够一千两银子,竟不敢返回京城,到最后跳河自尽。为什么他非要凑这一千两呢?就是为刘瑾准备的保护费。刘瑾的所作所为,满朝文武不敢怒不敢言,只有蒋钦敢站出来与宦官当权的歪风邪气唱反调。只不过,蒋钦虽是大义之人,却不懂得斗争之道。人家刘瑾服侍在万岁爷左右,想要收拾一个小御史,比捏死一个蚂蚁难不到哪去。
历朝历代,出现刘瑾这种狼子野心的奸佞不可怕,可怕的是万岁爷是个不分黑白的糊涂蛋。若将历代昏君拾掇拾掇放在一块,搞一出“史上第一昏君”的排行榜,明武宗朱厚照即便不能摘得前三甲的桂冠,多半也能跻身八强。
相传,朱厚照这小子年轻时非常聪明,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人人都觉得他将是未来的一代明君。然而,事实证明了“三岁看到老”这句话并非真理。弘治至八年,明孝宗驾崩,刚满十五岁的朱厚照便坐上了龙椅,改元正德。这时的朱厚照还没有上完学,正值青春期的他缺乏父亲的管教,愈发乖张叛逆。偏偏明孝宗临终之前,将托孤的重担交托到刘瑾的手里,对他说道:
“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
面对即将咽气的先帝,刘瑾拍胸脯打包票,说得比唱得都好听。然而,刘太监说一套做一套,先帝刚伸腿瞪眼,他便开始因势利导,教唆刚登基的朱厚照学坏。朱厚照正是玩心正盛的年纪,刘瑾一味地迎合他的欲望,哄他找乐子,以至于,朱厚照唯刘瑾之命是从,觉得刘太监是不可多得的忠臣,给了刘瑾至高无上的决策权。
就这样,刘公公便放心大胆地开始把持军国大政,在朝野上下安插自己的朋党。就在刘瑾呼风唤雨的这个当口,蒋钦站出来要弹劾如日中天的权宦,朱厚照自是听不进去,还以为是蒋钦妖言惑众,想要陷害德高望重的刘公公哩!
朱厚照是怎么处理这起事件的?
廷杖。
不过,打得不是刘瑾,而是倒霉的蒋钦。
蒋钦被拉到午门外,打了足足三十廷杖,皮开肉绽。当然,像蒋钦这样的忠臣十分执拗,在挨了板子后仍不肯妥协,立即上了第二道奏章:
“陛下试将臣较瑾,瑾忠乎,臣忠乎?忠与不忠,天下皆知之,陛下亦洞然知之,何仇于臣,而信任此逆贼耶?”
不得不说,蒋钦的身子骨还是比较硬朗的。
廷杖和衙门里的杀威棒有很大的区别,它一般是由栗木制作的,打人的那一面被削成槌状,为了增加重量还往往包裹铁皮,铁皮上还有许多尖锐的倒钩。在打人时,一杖打下去,行刑的校尉再一扯,就能轻而易举地将犯人身上的皮肉刮下来。
如果校尉受了好处,自然下手比较轻,但若校尉手下不留情,不用说三十下,只需一下就能让犯人一命呜呼。所以说,蒋钦的身板相当结实。这次的奏疏送上去,结果可想而知,蒋钦又挨了三十廷杖。结果,连床都爬不起来的蒋钦仍不服软,他趴在草席上硬是写完了第三份奏章。
蒋钦挨了六十廷杖不死,已创造了奇迹。但他硬是要用自己的身体挑战刘瑾的权威,上了第三道折子。这次蒋钦便没有那么好运了,最后的三十廷杖,给他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蒋钦不愧为明朝历史上的英雄,不屈不挠。但越是这种英雄,越不懂得过刚易折的道理。倘若蒋钦能多活几年,他便能喜闻乐见地看到刘瑾自取灭亡了。
正德五年,朱厚照已不再是那个贪玩的混小子。过了二十岁的他心智成熟,再加上,当时已有反贼举着“清君侧”的大旗谋反,此时的朱厚照终于发现了身边的问题。
之后,朱厚照当即命人将刘瑾凌迟处死,并查抄了刘府,从中搜出无可数计的金银珠宝,还有玉玺龙袍等违禁品。
可怜的蒋钦,着实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清流。倘若他选择韬光养晦暂避锋芒,或像他的晚辈杨一清一样凭借智取战胜刘瑾,没准他还能多活几十年,为大明社稷再做些贡献,在历史书上留下些丰功伟绩,光耀门楣。从蒋钦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忠臣之艰难,不会折弯的忠臣更难。
参考资料:
【《明史》、《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