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湿地水质检测昆虫】图说丨看“湿地医生”如何把脉“长江之肾”

在广阔的洞庭湖地区深处有无名研究者。

他们扎根洞庭湿地近十年,为保持洞庭湖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把脉诊疗”,被誉为“湿地医生”。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张娉杨(左)在洞庭湖湿地的综合观测场打桩设置实验样方边界,用于对照不同条件下植被生长情况。 新华社图

洞庭湖被称为“长江之肾”,也是候鸟、麋鹿、江豚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张思琪将装有植物样本的塑料袋做上标记,这些样本用以定量监测候鸟食物条件。

由于污染形态复杂多样、长江流域江湖关系发生改变等原因,洞庭湖生态环境曾一度恶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张思琪(左)、张娉杨(中)和邹业爱在洞庭湖湿地综合观测场里跋涉。

为了给洞庭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研技术支持,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在洞庭湖区建立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全方位为洞庭湖“把脉诊疗”。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邹业爱(中)和同事正在通过洞庭湖湿地一处生境修复工程实验区的水域。

研究站还在湿地搭建起生境修复工程示范区域,为当地开展洞庭湖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更搭建了具有推广价值的修复技术模式。 这是7月10日拍摄的位于洞庭湖畔的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李旭在洞庭湖湿地的观测点进行水质检测。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李旭从洞庭湖中取回实验样本。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李旭在实验室观察从洞庭湖中取回的苔草样本。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耿明明(左)在洞庭湖的一处观测点对湖水进行取样,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张思琪在进入洞庭湖湿地野外综合观测场前,在脚上套上塑料袋以防雨靴灌水和虫子进入。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邹业爱团队将车停在洞庭湖湿地野外综合观测场边,整理实验用具准备步行进入野外综合观测场。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张思琪(左)和邹业爱在洞庭湖湿地野外综合观测场安装红外监测相机。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张思琪(左)和张娉杨在观测站的实验室内清理采集的植物样本的杂物。

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张思琪(左)和张娉杨在洞庭湖湿地生境修复工程实验区采集植物样本

随着近年来湖南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实施和“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洞庭湿地生态环境得以逐渐改善。 一群小天鹅在洞庭湖的一处湿地生境修复工程实验区内飞翔。

生态系统的修复换来了野生物种的回归,在2018年1月份进行的环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中,调查人员监测到越冬水鸟226352只,同比2017年增加了23%。 一群反嘴鹬在洞庭湖湿地飞翔。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