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点的密集给人心理什么感受】讲座|言一:为什么不能用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

言日

不知不觉中,在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思考是否有必要区分电影和视频的时候,移动连接不同大小的屏幕重新塑造了我们的观看习惯和注意力习惯。这其实是相关的:电影是什么?视频是什么?电影不也是视频的一种吗?视频什么时候是电影?什么时候不是?当我们选择3分钟的解说视频时,实际上选择了什么?

8月12日,言一老师在成都脚下图书馆“全等”讲座上与读者朋友分享了“电影和视频的区别”的主题,回答了“为什么三分钟看不完电影”的问题。一、香港中文大学视觉文化研究MA,数字人文科技公众号“零一实验室”的发起人,目前从事电影和相关行业,每天对电影和视频都有很多观察和思考。(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电影名言)以下是他这次分享的内容整理。

言一,香港中文大学视觉文化研究MA,01lab(数字人文科技公众号)发起人、电影行业从业者,重点关注艺术史视觉理论、媒体研究和考古学、城市研究、地理。

我认为,这一主题源于IYUTEN(爱奇艺、优酷、腾讯)等70多家电影媒体机构截至4月份共同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对网络上出现的电影作品内容进行未经授权的编辑、切割、处理、传播等行为保护法律权利。呼吁短视频平台和公共账号生产运营者切实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尊重他人。(8月17日,腾讯视频作为抖音(抖音)侵权《扫黑风暴》索赔1亿件)从业者,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电影宣传都是以短视频进行的。这种对电影的解读最早是网红“谷雅摩”带来的,之后BC上开始大量出现对电影、电视剧、动画的视频解读。(莎士比亚)(美国)《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

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了吗?

像《谷阿莫斯》这样的电影解说,他吸引大众的地方到底是什么?

目前电影视频解说量大,良莠不齐,从剪辑中可以看出《谷阿莫》的剪辑很精致,他的电影叙述和他的视频剪辑画面的协调度很高。叙事上,尽管他没有做任何表示,但幽默感很强。所以,当他选择解说某部电影时,他会选择——,选择适合幽默解说的电影。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艺术》。简单概括来说,《谷阿莫》的解说幽默、讽刺,他的这种幽默可以以非常流畅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也许我们(观众)渴望这种幽默。

谷阿莫斯一个网站的解说视频

解说的重点是加工。就是以电影或话剧为原料加工,像凉菜或爆米花一样,加工轻松愉快的东西。说实话,一些电影解说视频确实可以起到解惑的作用。还有另一种类型的解说,我称之为攻击性烂片解说。这种电影解说的意义是,我可以节约时间,避免烂片。毕竟,对于不能乘船看电影的我来说,看一部电影的时间将固定在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

但是相反,你可以问一个问题。电影解说真的能节省大家的时间吗?我们在家叫外卖,好像节约了时间,我们节约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

最近的电影不都是在剧场看的。可以下载查看,也可以在线查看。那么,在线配速观看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观看方式呢?

为什么电影解说能在商业层面有那么大的波及和影响力?与我们目前的处境有关。我写的文章中有一篇有初步结论。可以看出售票处的波动与社交性密切相关。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我选择去看电影。不是因为我之前说了这部电影什么,也不是因为我喜欢里面的导演或演员,更多的时候,现在人们看电影会有仪式感。例如一到假期,我们就要去看电影。周末我们要去看电影。它成为仪式性的,社交性的。当看电影更与社交活动有关时,我们可以在票房分布上与地区结合。比较一下城市不同地区的票房,就能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什么原因在看电影。

电影解说的目的或能力在于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容易做出选择,在日常社交中成为弹药。(莎士比亚。温斯顿。)

电影《罗马》

电影解说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解说自古就存在,但解说的人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以前的一些经典电影会有解说音轨,解说员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电影原来的声音场景可以消失。那谁是评论家?通常是导演和影评人,偶尔还有演员、作家。这也提出了一个潜在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这种电影解说视频的时候,没有人在意或挑剔电影解说员的专业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电影名言)就像任何人一样,如果他足够有趣,剪下的视频就足够有趣了。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里面有隐藏的矛盾。解说就是解释和解释。什么时候

你需要看一个解说视频的时候,暗含着一个前提:你已经习惯并且预设需要别人来替你解读(显然这不是一个好习惯)——然而如果你去大街上问,看电影有门槛么?多数人会回答没有——两相矛盾了,对不对?或者,更进一步追问:我们为什么开始习惯去随意点开一个解说视频呢?不排除有时候你可能觉得有的情节真的看不懂,真的需要别人解释和说明一下。刚好,现在几乎所有影视剧解说视频也都是针对情节和故事的,但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要命和致命的地方。这个要命和致命的地方就在于:电影不等于故事,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讲一个故事给别人听,或者把一个故事可视化,让一个故事、一本小说能被看到,这不是电影的定义,也不是它存在的理由。

电影是什么

那电影是什么呢?如我推荐的书名字叫《电影是什么?》,这本书里讨论到的很多东西非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到底什么是电影。这本书里对比了电影跟小说、戏剧有什么区别,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演变过程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电影的多面性。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版

我相信现在更年轻一点的朋友们可能对默片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卓别林的大部分电影作品是无声电影,和现在的电影完全不一样。说起来,无声电影其实是很值得去做解说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这样的解说视频比较少;如果有的话,往往是电影学专业背景的人在用视频来做一种讲解和分析,叫做视频论文。为什么呢?因为多数无声电影本身就是以一种近乎杂耍的方式来获取观众吸引力,其中故事性的东西非常明显,无需解说,靠若干字幕卡就能打通全片情节。

我想大家都听过一个词——蒙太奇。

所谓蒙太奇就是当你前一秒看到了第一个镜头或第一帧画面,然后紧接着看到第二帧的画面,接着再看第三帧、第四帧的画面,这个时候它能够直接带给你一种(组合性,整体的)生理性感受。

在现实中,画面是一帧一帧呈现,而不是我们现在把它拼到一幅图上,所以我们调换画面出现顺序的时候,就会给你带来不太一样的心理感受。又比如,我们在形容影像风格时会用“迷幻、阴沉”或者饱和度高这种偏视觉性的词汇来描绘,但是蒙太奇理论会告诉你,你感受的不同不仅仅是基于视觉感知,也包括了镜头语言带来的心理感知。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法国艺术史家、哲学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对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名作《战舰波将金号》的解读。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

我想进一步跟大家强调的就是镜头的结构性,大家一定要意识到镜头和镜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这种结构性的关系构成了电影里的所谓电影语言,或者视听语言。它跟索绪尔的语言学内核是一致的。尽管用蒙太奇定义电影不是所有人都会赞同的定义方式——举个反例,假如要拍一个一镜到底的纪录片,全部长镜头没有剪辑,这个也是成立的——但是镜头和镜头之间的结构性依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当然不是只有蒙太奇才能构成电影,只是在大多数的电影里都会有蒙太奇手法,都会有蒙太奇剪辑。

为什么我会想要强调蒙太奇这个东西?我想提醒大家,电影是什么,它其实是24帧的图像在一秒钟迅速从你眼前播过去,我们实际看到的还是图片本身,并不存在一个真正无缝衔接的动态影像。人的知觉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对自己感知到的东西,在大脑里进行被称为“完形”的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样的场景,当这样的画面图像,以这样一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会去脑补它,更学术一点的词,叫做视知觉完形原则。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电影本身就是蒙太奇。

至于电影是否能够被解说,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我们说,作为故事片,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片的电影,是很方便被解说的;但反过来,由于蒙太奇很难被转述和很容易(在解说中)被故事性消解掉的,那么那些有精心设计的蒙太奇镜头的电影就不太适合被解说。可以看到,现在的多数解说视频不会去考虑蒙太奇这种电影内部视觉叙事层面的东西,也更加不会考虑时间这样一个维度的东西。这个就涉及到了我推荐的另外一本书,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2016年5月版

《雕刻时光》其实代表了塔可夫斯基关于电影剪辑的一个理念。对于像《镜子》这样一部非常在乎时间的维度的作品,它的剪辑逻辑是非线性、非叙事性的;对于解说的人而言,尤其是没有受过电影学方面训练的人而言,会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复述和拆解这么一个故事。所以,你会看到,讲解塔可夫斯基电影的短视频是比较少的。

这里,也就开始涉及到电影真正的不可解说性。

不管是对哪种电影的解说视频,都需要对电影本身进行再剪辑,而这种再剪辑必然导致对原有电影时间的一种重新切碎和组合。这个过程很容易打断、打碎导演深思熟虑的剪辑结构。一部好电影,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还包括它作为一个作品整体的视觉呈现、视觉氛围,以及整个的“电影时间的绵延”是能够带给你更完整享受的东西。而“再剪辑”正是切碎“电影时间”的元凶。

作为某种“底线”,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电影解说视频不是不能看,而是你看完之后,要知道自己到底损失了什么。

视频是什么

接下来讲一下什么是视频。视频,其实是一个在使用层面上会比电影更晚一点的词。它与时代密切关联。以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理解,视频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视频比电影更短?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视频的“频”,也是频道的“频”,它在提示我们什么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电影作为一个产品,发布的方式是公开放映;而视频是带有一定的定向性。二者在属性上和传播渠道上,从一开始就有比较大的区别。

其实真正重要的恐怕还是短片和短视频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过称得上惊艳的短片中,你会发现不管是故事还是镜头结构层面,还是视觉层面,短片都能做得非常细致和精彩。那么,可以把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延伸一下,判断一个片子到底是短片还是短视频,要看它的内在镜头结构。在我个人看来,区分短视频和短片的标准就在于看它的镜头语言、视听语言是不是足够精彩。

陈可辛短片作品《三分钟》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所面对的电影也好,视频也好,它们的介质(媒介)是什么?有时候人们会以它们的媒介载体来区别到底什么是视频,什么是电影——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院线上映的就是电影,网络播放的就是视频。但我会认为视频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能够包含电影。

那么,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们其实真正需要去追问的是:为什么大家现在想要倍速或者更快地去占有一个电影,或者说能够去宣称我已经看完(了解)这部电影?因为占有电影能增加我们的“社交货币”。

发布社交媒体的表演性毋庸多言,它自然是希望收获社交圈的点赞,回复,一键三连,总之是别人的关注。同时,我也会倾向于把现在的一些短视频,包括解说性的短视频和其他种类的短视频,称之为一个收割你注意力的装置。你参与进去,它就收割了你的注意力。那么在这个意义之上,短视频和解说视频可能就不再是一个作品性的东西,它就是一个现代技术装置。走到这一步,社会层面自然而然生发出了这样一种装置性的东西,或者说用一个更学术的词汇来形容,它就是一个景观性的东西,而景观的本质就是收割注意力。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现在电影载体基本上已经数字化,那么我们观看电影的方式,不管是倍速还是解说,其实都在把电影更进一步地视频化——我们在“异化”电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视频不见得是电影。如果我们足够关注相关业界的发展的话,电影的未来肯定有部分在游戏。

VR游戏的成功可能带来什么呢?比如说以后我们看电影的方式,很可能不再像现在一样坐在那儿看银幕,而是借助VR这样的技术,进入电影,旁观电影,甚至演电影。又比如,跟我们这个时代密切相关的电影——桌面电影。桌面电影跟远程电影不一样,远程电影强调的是透过电脑的摄像头,等于电影中的一个固定机位来呈现整个故事;桌面电影向观众呈现的是电脑桌面上发生的种种事情,里面往往也有摄像头出现,但重点是所有事件都发生在网络上并通过屏幕来呈现——日常SMS的收发都会变成电影情节的一部分。

另外,疫情也引起了一种观影方式的改变。我们平常去电影院看电影时,会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不要吃东西,不要玩手机,不要搞出太密集的声响;但去年国外的一个电影杂志叫Film Comment,里面有两篇专栏文章作者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们开始尝试和别人通过互联网技术和APP连线(连线的时候会讨论聊天)来看一些电影,从中感受到了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并且现在慢慢习惯这种连线看电影的方式。这,就是科技已经嵌入我们生活的方式。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亮亮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