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一种说法叫中大三元,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
所谓连中三元,是指一个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当中,都取得了第一。在这当中,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能够取得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无比的荣耀。如果能接连取得三场考试的头名,那就更加难得了。真正能够连中三元之人,在整个上千年的科举历史上,也只有十五个人而已。
但是,你知道吗?除了连中三元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难得的成就,叫做连中六元!
所谓连中六元,就是指在六场考试当中,都取得头名的成绩。
除了正常三元之中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之外,还有乡试之前的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次考试,也被称之为童试,只有通过这三场考试之后,才能拿到参加乡试的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类比现在的教育体系,如果说乡试是高考的话,那么县试、府试和院试,就等同于小升初和中考。只有通过了这三次考试之后,才能有资格真正参加科举。
按照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一个读书人要参加科举,第一场考试,名叫县试,由当地知县来主持。这次考试,考生需要填报自己的相关信息,包括自己的祖上三代的履历。同时还要与其他四个人结成保单,五人互保,一旦其中某个人作弊的话,直接实行连坐制。
府试和县试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监考官由知县变成了知府。
通过这两场考试之后,考生就有了最基础的童生身份。别小看这个最基础的童生身份,古代很多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能是这个身份,无法再进半步。比如明代著名的海瑞,就是奋斗了小半辈子,直到三十五岁的时候,才得以再进一步,然后青云直上。
府试之后,接下来的考试,名叫院试。所谓院试,在考试方式上和之前的县试、府试差不多。但在院试当中,负责监考的,就变成了各省的学政大人。所以通俗一点来说,县试就是县里的考试,府试就是市里的考试,而院试,则是省里的考试了。
如果能通过院试,这个时候,考生的身份,就会由童生变成秀才了。
秀才虽然不是官,但这个身份,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代,一直分为士农工商四种人。成为秀才,是作为士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之后,可以免除所谓的徭役。别人去干活的时候,你就可以在家悠哉看书。在见到知县这种等级的官员时,也无需下跪。更实惠的是,秀才的家庭,可以无需交公粮,这在古代的时候,可是一件令无数人羡慕的事情呢!
如果能够在县试、府试和会试三次考试当中,一口气过关,同时全都摘得头名的话,就可以被称之为小三元了。
相较后面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大三元来说,小三元的难度,虽然小了很多。但如果将两者连起来,成为所谓的连中六元的话,那这个难度,可就太高了。毕竟,就算是历史上那十五个能连中三元的人,他们在通过前面三次考试的时候,往往年龄较小。想要考中头名,实在是有点难。
所以,在整个上千年的历史当中,真正完成了连中六元这种壮举的,就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明代的黄观,一个是清代的钱棨。
明代的黄观,是历史上第一个连中六元的人,时人称之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黄观高中状元之后,曾历任翰林院编撰、户部右侍郎等职。可惜黄观运气不太好,赶上了明朝那场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打进南京后,黄观誓死不降,带着妻女直接投江殉难了。因为黄观誓死不降,所以朱棣后来直接剥夺了他的名号,直到万历年间,才得以平反。
相比之下,清代的钱棨,同样命途多舛。钱棨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多次参加县试,都直接落榜。直到32岁那年,才以头名的成绩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场考试,连中小三元。但接下来,当拿下小三元的钱棨去参加接下来的乡试,却又意外落榜了。而且接下来十五年当中,钱棨先后参加了五次乡试,竟然无一次通过。直到十五年之后,已经47岁的钱棨,才通过了乡试。不过这一次,钱棨却是以头名的成绩通过。而且在接下来的会试和殿试当中,也拿下了第一,成了历史上的第二个连中六元者。
可惜的是,钱棨拿下连中六元的荣耀后,命运却更加坎坷了。当时正是乾隆皇帝在位,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当权。对于连中六元的钱棨,和珅本来想将其招入门下。奈何钱棨自视清高,直接拒绝了和珅的招揽,也因此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遭到和珅的打压,官位始终是升不上去。
直到嘉庆年间,和珅倒台,钱棨才被嘉庆帝委以重任。但也正是在和珅倒台的这一年,钱棨死在了云南任上,终年65岁。
这么看来,连中六元,虽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至高成就。但达成这个至高成就的两个人,似乎后来命运都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