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历史」64年前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64年前的今天

1954年9月20日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颁布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64年前的今天,1954年9月20日(农历8月24日),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历史背景

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新中国民主宪政的确立和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1952年11月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举行第四十三次会议。

1953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次会议,正式作出《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于1953年召开由人民普选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然后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草委员会。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一成立,就投入紧张的工作。

起草过程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达杭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起草第一部宪法草案。他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从党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将来我不当国家主席了,谁当也要按照它做,这个规矩要立好。”

毛泽东在杭州起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在杭州的3个多月时间里,宪法起草小组从起草宪法草案到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一共完成了4稿,并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修改。

对于宪法草案的内容,毛泽东在《宪法草案初稿说明》中进行了总结:一是宪法草案从法律上保证实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是宪法草案从法律上保证发展国家的民主化;三是宪法草案从法律上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四是宪法草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五是宪法草案的结构和文字力求简明,字数连序言不足1万字。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在吸收各地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修正稿)》。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一致同意将它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标志着宪法起草工作胜利结束。

诞生过程

1954年9月15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员。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在会上,刘少奇受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托,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他说:宪法草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根本法,全体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9月16日下午至18日下午,大会讨论宪法草案和刘少奇所作的宪法草案报告。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日下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出席当天会议的代表1197人,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1197张。当大会执行主席宣布这一表决结果时,全场欢腾,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了5分钟之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邮票

重大意义

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宪法除序言外,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4章106条。 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

同样是9月20日

68年前的今天,

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68年前的今天,1950年9月20日 (农历八月初九),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诞生。

历史背景

1949年6月18号周恩来总理主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其中第六小组负责研究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念、首都等方案。马叙伦被推选为第六小组组长之后,便立刻召开会议,商讨相关事宜。1949年7月15号,《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等报刊,刊载了一则启事: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向全国人民征集,国旗,国徽,国歌,并对国旗,国徽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此后仅一个多月时间,马叙伦带领的第六小组,就收到应征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

然而经评选委员会专家一一审阅后,应征稿件竟无一入选,大多数稿件把国徽都设计成了普通证章或者是纪念章形式而这并不符合国徽的设计要求,马叙伦立刻就将所有的设计方案据实上报给中央,毛主席看到征集的国徽设计图案后也认为不够理想,并且谈了自己的意见:“国旗上不一定要表明工农联盟,但在国徽上应当表明。”

复杂过程

9月14日,第六小组传达了毛泽东对国旗、国徽设计的意见,为国旗、国徽基本样式的设计,确立了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重要标准。随后请专家成立专们设计小组进行国徽的设计。

设计小组分为两组进行,一组是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成员有梁思成先生的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油画家李宗津、中国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学的罗哲文等。另一组则是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挂上新国徽,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抱病参加设计工作。大家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决心拿出最美好的设计,为祖国增光。

张仃、周令钊小组

梁思成和林徽因小组

张仃、周令钊小组的方案确定了麦穗,齿轮,天安门三个主要元素,最终样子的国徽也是以这个版本为蓝本而来。这里还有个小插曲,两个小组为该不该用天安门展开了激烈争论,梁思成和林徽因小组认为天安门系封建社会产物,不应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徽上,而张仃、周令钊小组则认为天安门是中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象征,同时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的地方,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发生在这里,新中国也在这里宣布成立,因此将天安门作为国徽的主体是不言而喻的。最终,中央传达了一条意见:国徽当中一定要有天安门的形象,接纳了张仃、周令钊小组方案。周恩来将进一步完善国徽设计的工作交给了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徽因小组方案大胆的将中国的古玉璧结合到国徽上,富有文学气息,其中的五星和红色的绶带也是首次出现,这最终也体现到了国徽上。

1950年6月10日政协第五次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国徽图案。受张仃提交的国徽图案启发,会议决定将天安门设计到国徽中,并要求重新设计。

同年6月15日,张仃等人提交了修改后的国徽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是,天安门从斜透视改为正透视。

6月17日,林徽因、梁思成也提交了修改方案。该方案中,用国旗以及国旗映照下的天安门来表达新中国的政权特征,显然比只用天安门好得多。这是林徽因、梁思成设计国徽时最重要的一个创意。

1950年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于1950年6月18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批准采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发了公布国徽的命令。从此,我国庄严而美丽的国徽诞生了。

重要意义

我国国徽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到1949年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新中国成立时盛大集会的场所,用天安门图案作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十分恰当的。用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小故事

我们的国徽上的麦稻穗,是谁提议画进国徽图案里的呢?

1942年冬天,山城重庆,寒风阵阵,宋庆龄同志在她寓所,为欢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而举行茶话会。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茶桌上摆着重庆近郊农民送来的两串颗粒饱满的禾穗,被炉火映照得金光灿灿。这时有人赞美这禾穗真象金子一般。宋庆龄说:“它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周恩来同志抚摸着饱满的禾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我们要把禾穗画到国徽上。”果然,全国解放以后,他没有忘记自己在那次茶话会上的讲话,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时,他建议要把麦稻穗画上去。国徽二次修改时,周总理又建议,我国北方种小麦而南方多种水稻,要把水稻也加上去,不能只有一种,最终我们就在国徽上看到了外圈为小麦内圈则为水稻。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