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两种植物,但在传统文化中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指父母,在特定情况下是对父母的尊称。(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
你会用吗!如“椿萱并茂”的含义是什么!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椿,即椿树。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思是:“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庄子接着还调侃道:“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
古人为什么又将“椿”和“庭”合起来,尊称父亲为“椿庭”呢!出自于《论语・季氏》中的“孔鲤趋庭”,人们用此典表示子女、学生受到长辈、老师的教诲。有“孔庭” 、“庭鲤”、“趋庭”等典。宋代陈师道诗曰:“鲁国故知臧有后,孔庭早见鲤能诗。”清代黄景仁诗曰:“十年书成付庭鲤,六经未有如诗尊。”唐代李白诗曰:“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古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
“孔鲤趋庭”的原文是:“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意思是: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它的花蕾是大家熟悉的,为中国的母亲花。花朵在鲜嫩时采摘下来,经过加工后就是我们爱食的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由于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就是说,谖草是一种忘忧草,如果种在母亲所居住之处就可以令人忘忧。因此,后人取其美好的联想意义,就把母亲称为“萱堂”,或简称为“萱”。
就这样,“椿庭”和“萱堂”就成了父母的代称,有时又将父母合称为“椿萱”。比如“椿萱并茂”或“椿萱同茂”,人生最幸福的时候,即指父母高堂健在,合家团圆。“椿萱”雅称如在祝寿场合使用时,为父亲祝寿可以称作“椿寿”,为母亲祝寿则称“萱寿”。后来,人们将此意延伸开来,凡是为父辈的男性祝寿,都可以用“椿寿”来祝福,为母辈的女性祝寿,都可以用“萱寿”来祝福。(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