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长津湖》的上映,关于这次战斗的讨论和争议也增加了。事实上,争议只有两点。一个是对历史的资料、信息、过程缺乏了解,因此产生了疑问性的争议,另一个是对立场问题的争议。
对于第二种,我们没有讨论的必要,而针对第一种,我们只要把历史给捋一捋,很多问题自然也就清楚了,所以我们这篇文章就把长津湖战役的来龙去脉捋一捋,这样如果大家看了这部电影,那么对电影里的很多细节,感触可能也会更深刻。
一、
志愿军第9兵团
了解长津湖战役之前,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发起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第9兵团到底是什么来头?
第9兵团原隶属于华东野战军,就是后来的三野。这么说可能对于不熟悉解放军战史的读者会觉得有些抽象,但是如果我们提到孟良崮战役,那么大家就不会觉得抽象了。
是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前身,就是在1947年5月,由粟裕指挥,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那支解放军部队的主力。
孟良崮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劣势装备与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师的第一次交手,这次战役给人民解放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是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围点打援战术的一次成功实践。
毛主席评价孟良崮战役时说:“付出代价较多,但是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敌的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的。”
孟良崮战役除了改善了这支部队的装备之外,也给后来他们参加长津湖战役积累了以劣势装备迎战优势装备敌人的经验。
第9兵团的作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孟良崮战役以及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的一系列战役,还比较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迂回穿插、分割堵截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杜聿明集团,使之成为瓮中之鳖。解放上海以后,因为纪律严明,被国人传颂为“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也有第9兵团。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第9兵团战斗经验丰富、纪律严明,也是解放军中的精锐之师。
而负责指挥长津湖战役的第9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也就是电影中张涵予饰演的那位将军,也是一位战斗经验十分丰富的将军。
这位将军是黄埔第五期的学员,加入共产党以后,从红军时期的反围剿战争开始,到后来的长征、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冀东抗日、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等著名战役,这位老将都参与指挥过。他是从红军建军开始,一直打到了抗美援朝,屡立战功,多次受到表彰,是解放军中一名出色的“儒将”。
而第九兵团的副司令员陶勇,曾被誉为“拼命三郎”,是华东野战军中曾经与叶飞、王必成并称为三野的三大“虎将”之一。1949年4月,在“紫石英号”事件中,指挥部队炮击英舰的就是这位将军。
因此,可以说,不管是从第9兵团的作战经验和军事素质上看,还是从当时的指挥将领素质去看,第9兵团都可说是解放军中的一支精锐之师。
当时考虑到东线长津湖战役中,面对的是“联合国军”当中的王牌部队,所以毛主席说:“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才有把握。”
二、
战略意义
那么,当时为什么一定要将这支精锐主力投入到东线的长津湖呢?有人说:解放军不是一向擅长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吗?为什么这一次选择了分兵?如果把第9兵团也集中到西线上,东线只派一支部队进行钳制,那么是否会取得更大的战果?
你看吧,总有很多人喜欢教毛主席怎么打仗。
其实在1950年10月,当“联合国军“在元山、咸兴一带登陆以后,毛主席就预料到了东部战线上的韩国首都师、三师、美军第七师共三个师的部队“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果不其然,麦克阿瑟制定出来的“圣诞节”攻势,就是分东西两线向北推进,东线的美军一方面掩护西线部队,一方面占领朝鲜临时首都江界,包抄西线志愿军的后路,从东、西两线看,美军就形成了一个“老虎钳”一般的钳形攻势,一旦这个“老虎钳”合围成功,那么就会重新上演麦克阿瑟仁川登陆,将朝鲜军拦腰截断的旧戏码,那时候美军凭借着超强的机械化装备将中朝联军合围在“老虎钳”中,谁都能想象出那将会是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而且,麦克阿瑟这个人,虽然极度狂妄自信,但是却绝不是我们一些影视剧里所塑造出来的那样自大愚蠢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东线的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后来很多人都说,第二次战役我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大的因素,是麦克阿瑟的自大愚蠢造成的。
因为美韩军队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明明就吃了大亏,可是麦克阿瑟依然认为“中国只不过是象征性的出兵,在朝鲜的总兵力只不过5-6万人,仅仅只是为了保护中国东北地区的水电设施”,所以麦克阿瑟制定了一个“圣诞节”前彻底结束战争的狂妄计划,最终为自己的自大和愚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实,麦克阿瑟虽然嘴上十分地嚣张和自大,但是行动上却绝不愚蠢,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谨慎了。
光是东线上,在原先毛主席预料极有可能从东线进攻的三个师的“联合国军”的兵力之上,麦克阿瑟又投入了美军陆战一师这个超级王牌师加入东线战斗,整个东线的“联合国军”人数超过了十万人。
试想一下,如果麦克阿瑟真的以为志愿军不过5-6万人,而且仅仅只是为了保护东北的水电设施,那么他怎么可能光是东线上就配备了十万军队,而且都是武装到牙齿的部队,其中还有战斗力最为强劲的美军陆战一师?
这个美军陆战一师隶属于美国海军战斗序列,擅长两栖作战,经验丰富,空地协同作战能力世界一流,曾经在太平洋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是美军中的“尖刀部队”,在当时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
正因为如此,所以毛主席才说“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才有把握”。
从上面整个的战役起点来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兵分两路于东西两线了。
而且我们还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长津湖的胜利主要原因绝不是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就算把当时指挥“联合国军”的将领换作任何一个二战名将,他都不会想到志愿军的作战意志会坚不可摧到那种地步,美军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固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师级部队,但是其战斗力是可以预估和判断的,而他们所面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作战意志、战斗信仰所爆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却是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外名将都无法预估的,因为简直就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所以,长津湖胜利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对手犯了错误,而是我们志愿军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付出的沉重的鲜血和生命换回来的胜利。三、
长津湖战役
1950年11月27日黄昏时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零下40度的,天寒地冻的极端恶劣环境下,发动了对东线长津湖一带美军的攻击。
第9兵团集中第20军,27军主力部队,将长津湖地区排成一字长蛇阵的美陆战一师以及美步兵第七师第31团大部,32团一部切成四段,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四个区域,但是被包围的美军是纯机械化部队,而且有空军的掩护轰炸,因此他们可以迅速将被打乱的部队收拢,以装甲车、坦克、汽车构筑成一套环形防御工事,又以空中支援来掩护作战。
交战之初,这支东线美军可并不认为自己是被包围了,因为他们觉得在巨大的武器装备差异上,即使被包围,他们依然可以凭借装备的巨大优势消灭眼前的志愿军。
正因为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美军的作战完全就是按照方程式一样的程序进行的,第一步先是用飞机、大炮狂轰乱炸一波,接着第二步就是以坦克引导步兵向前冲锋,一旦遇到志愿军的阻击,立刻停下来,复以飞机、大炮再轰炸一波,如此循环推进,直到摧毁前方的阻力为止。
面对这种钢铁包裹起来的部队,志愿军在武器上又处于绝对的劣势,既没有重型炮,也没有坦克,更没有飞机抢夺制空权,而且志愿军手持的冲锋枪、步枪,虽然较之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要精良得多,但是跟当时的苏联和美国装备比起来,质量依然差了一大截,这体现在实际战斗中就是,极寒条件下枪口和炮口容易收缩变形,导致出现了枪栓拉不开、炮弹无法塞进炮管、射击的时候卡壳等现象。
就连部分手榴弹都因为极寒的天气,出现了导火索点不燃的情况。
所以,任何将领用常规思维去判断和打这一仗,都很难想象它该怎么打?
麦克阿瑟在刚刚遇到长津湖的阻击的时候,也认为他们不可能拦住美军的去路。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志愿军不怕牺牲,而美军却怕死得要命,因此志愿军就可以利用夜间发起攻击,突入敌人阵地进行近距离交战,甚至是肉搏战,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看到的电影《长津湖》里场面最爆炸的两场戏,全都是发生在夜间的原因。
而且美军生活条件很好,怕苦,又不会爬山,所以他们不能离开公路进行运动战,必须后勤给予及时的弹药补充才能将机械化装备维持下去,这就导致了他们特别害怕后勤交通线被切断,因此只要他们发现自己的后勤交通有被切断的危险,那么他们就必然拼命后撤,这就给了志愿军在其撤退途中歼灭他们的机会。
这些弱点,就是毛主席比喻的“钢多气少”,与之相反,志愿军则是“钢少气多”。虽然装备处于极端劣势,但是却在长津湖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神话。
但是我们如果细想一下,其实所说的“钢少气多”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志愿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然而就是这样,还有些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说,为什么当时不把美军陆战一师全歼,而只能歼其一部。
这场战斗持续到11月29日,麦克阿瑟终于意识到,东线部队根本不可能战胜眼前这支中国军队,别说消灭他们继续前进完成“老虎钳”的合围了,就算是想要全身而退,那也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因此,美军立刻选择了在飞机的掩护下,全线退出东线的长津湖战役。
尽管美军及时撤退,但依旧被第9兵团在撤退途中全歼了步兵七师第31团(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被击毙,缴获的31团团旗至今留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
这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歼美军成建制的团级作战单位。
而长津湖中号称世界最强大的师级作战单位——美陆战一师,被志愿军第9兵团击退300多公里,最后完全撤出东线长津湖战役,可以说是其建军史上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了。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说:“指挥官将部下的遗体丢下而撤走,这是陆战队175年队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他当时表示他们还会回来,但是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这支美军陆战一师再也没有跨过三八线一步。
当东线长津湖的美军死里逃生的消息传到杜鲁门那里时,他颇具讽刺与无奈的说:“这是我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
毛主席对长津湖战役评价为:“在极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长津湖战役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势,在震慑敌人的同时,也打出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
他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彻底明白:已经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惹翻了,那是不好办的。
四、
志愿军的钢铁意志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志愿军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到底从何而来?他们那种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怎样被锻造出来的?
不仅是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还有一昼夜强行军72.4公里,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的38军113师,还有忍受烈火灼烧直至牺牲都不暴露目标的邱少云,还有上甘岭上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的黄继光,拥有这样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的志愿军战士还有很多。
以往的很多相关影视作品,在提到解放军或者志愿军的时候,对于他们意志的来源总是说不太清楚的,看起来就像是无源之水一般。
这一次的电影《长津湖》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吴京饰演的伍千里提到了家乡分了土地,张涵予饰演的宋时轮也提到了“共产党和毛主席刚刚给家乡的乡亲们分了土地,美帝国主义就要来夺回去……”。
电影开始正视土地革命的意义,并从土地革命上试图找出这种钢铁意志的源头,这相较于以往的那种无来由的意志总算是进了一步,但是很明显,它对于这种钢铁意志,牺牲精神的说明依旧还是显得单薄无力的。
土地革命可以看作这种精神力量的源头,是这种精神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光有土地革命是不够的,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的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革命,才是保障志愿军这种钢铁意志、牺牲精神的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
有了土地革命,那么人民就是土地的主人,而有了思想和文化以及制度上的革命,那么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
只有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他们才可以彻底摆脱几千年来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地主阶级,也只有这种摆脱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以后,由此获得的平等和尊严,才是造就这种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的强大动力。
这种思想、文化、制度上的革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比如在军队里,是官兵一致、经济公开、士兵有说话的权力、废除繁琐礼节等等。
“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这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毛选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
这种思想、文化、制度上的革命,我们统称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这种革命与经济基础领域的革命(土地革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正是这两条战线上的革命,使得广大的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摆脱了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
这个时候,他们是绝不会让美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重新回来骑到他们头上,让他们又回到那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旧世界的。
因此可以说,土地革命是锻造志愿军钢铁意志的物质基础,而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才是保障这种钢铁意志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