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灯火阑珊处的阑珊是什么意思】辛弃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阑珊何意?诗词大会难倒不少高手

一句话,到底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成功?在笔者看来,其实只要在后世提到某个词牌,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词,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提到《虞美人》,我们想到的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是成功的;提到《念奴娇》,我们想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是成功的;提到《声声慢》,我们想到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是成功的。

那么笔者现在问个问题,提到《青玉案》,大家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年,王国维说辛弃疾这首词是做学问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让这首词红得发紫。但事实上,对于这首词中某些字眼的意思,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诗词大会曾出过这样一道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灯火阑珊”指的是什么地方?

选项共有三个: A.灯火昏暗的地方 B.灯火明亮的地方 C.没有灯火的地方

其实只要读懂了《青玉案》这首词,这道题就不难答对,答案是A。“阑珊”这个词在古典诗词中其实是经常出现的,一般来说形容春天的景色较多,意思是:凄凉、凋零。后来这个词也有多种引申意,可用来表示消沉、窘迫等。白居易、龚自珍、纳兰性德等人,都曾在自己的诗词中用过这个词。那为何还是难倒了诗词大会上不少高手呢?原因有二:

首先,阑珊这个词看上去确实挺美的,特别是这个“珊”字怎么看都像是个明快美丽的词,问题就出在这个“阑”字上,这个字一直就有残和尽的意思。其次,就是辛弃疾这个写法确实不太符合很多人的常规思维。原词的下阕是这样的: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人在元夕当日,于人海茫茫中寻找心中的那个他,然后在蓦然回首间,在人群中发现了他。如果在电影中,这其实是一个很美的镜头:此时男主眼中一切都没有了,只有女主站在灯光下对着他浅笑,一束光打在她脸上,满满的仙气。如果这样理解,那灯火阑珊处的意思必然是灯光明亮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表现出词中“他”与其它人的不同。

但这只是一般人常规思维,辛弃疾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事实上如果辛弃疾真的把这个“他”安排在灯火通明处,整首词的意境就减了大半。宋词讲究开与阖,词的上阕以及下阕的首句,其实写的都是元夕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场景,这是词境的大开之笔。但到了落笔处,却突然词境一收,用灯火昏暗处与前几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大阖之笔。 这是辛弃疾的巧妙安排,也是这首词精妙处之一。

只这轻轻一笔,辛弃疾就让这首词变得朦胧绝美,以至于对于这首词写得到底是什么,如今尚无定论。如果这仅仅是一首爱情词,虽然当时女字旁的“她”还未发明,那也完全可以用“伊”来表示。所以很多人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其实只是曾经的词人自己,那个年少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辛弃疾。王国维称这首词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其实说的大概就是蓦然回首后又遇见那最本真的自己。

800多年前,词中之龙用这寥寥数字,诠释了宋词的婉约之美,开阖之境。他当年蓦然回首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这首词的存在却让我们记住了800多年前的那个元夕之夜。一首词定义了一个词牌,这就是辛弃疾的笔力。这首词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