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答案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其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其诗歌代表作有《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董传留别》等。
今天复习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原文如下:
麤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的大意是: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照样经历人生的境遇过程。学业有成,胸有学问,外在精神气质,自然会丰盈而实美,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清谈,过着“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紧紧跟随那些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在槐花落时,去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空空的,没有什么钱,无法置办“看花”的马。但所有这一切,并不影响我边走边看,一路观赏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黄榜得中,春风得意,仍可按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向人们夸耀。黄色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这首《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的留赠诗。二十四岁那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好友董传追随陪伴其左右。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在刻苦用功,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是一首七律赠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与苏轼交好,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方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
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网络上也非常流行。其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有一种儒雅之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大家喜爱。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常常能引起足够的共鸣,并被广泛引用。
滚滚历史长河,记载了无数文人墨客“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风貌,无疑是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楷模。无论我们是在人生得意,还是无奈困惑的情况下,都应该时刻不忘学习先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做一个腹有诗书的儒雅之人!
2021年6月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