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年前的一九六九年一月份,三千多名虽来自不同阶层,却拥有"插队知识青年"这一共同头衔的北京娃,在红旗的指引下涌进宜川,涌进这个地处渭北高原、黄河沿岸的古老县城。
宜川风光,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有人群的地方必有歌曲。那时候不想现在网络信息发达方便,流行曲手机电脑一按就来,很多时候的歌曲都是相互之间天南地北的口传相授、耳濡目染流行开来的,一开始北京娃的到来,就一直回响《信天游》、《蓝花花》等陕北民歌的山水之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是苏联为首的外国歌曲。虽然无法统计当年的北京娃的口袋里除了《毛主席语录》之外,究竟有多少本《外国名歌二百首》;但大于百分之八十的北京娃都会哼几首苏联歌曲,则是不会有疑问的,昔日老大哥的影响毕竟是巨大的。
当年的歌曲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其次是北京市井歌曲。人一过百,形形色色(色读做Shai,三声)。在宜川插队的北京娃来自几十所学校:既有声名赫赫的名牌中学,也有名声不好的工读学校。工读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喜欢的自然是诸如《探清水河》(即"提起那松老三")一类的市井歌曲。虽然属于"下里巴人",但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其生命力是顽强的。
“演唱会”现场,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其三是洋范儿流行歌曲。这类上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上海的带有爵士乐风格的洋范儿歌曲,先被来自上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带到北京,又被他们的子女带到了宜川。
我在宜川插队期间,曾在县知青安置办公室用于接待知青的小屋里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北京娃,并从他们那里听会了上述歌曲中颇有代表性的几首。
苏联革命歌曲《哥萨克之歌》
连队光荣地骑着马过草原,
白天黑夜穿过山谷。
祖国的原野遍地开满鲜花,
骑兵在歌唱我们的国家。
假如那敌人胆敢侵犯我们,
哥萨克马上起来战斗。
我们的将军就是伏罗希洛夫,
从前的工人今天当委员。
多么壮美的画面,多么豪迈的气势,令人向往的烽火年代啊!
北京市井歌曲《哥们儿之歌》
除了卖大烟的松老三之外,给我印象深刻的当属这首《哥们儿之歌》了:
这里的哥们儿们,
都是(那)土生土长的。
这里的哥们儿们,
都不是好惹的!
昨天我们还欢聚在一起,
今天就折进了西城分局!
这个(呀)小妹妹,
盘儿亮条儿顺没法儿比。
这个(呀)小妹妹,
本来是我的!
昨天她还在我的怀抱里,
今天却不知道去向那里!
听着此歌,一群桀骜不驯的京城少年的形象顿时出现在眼前。
洋范儿流行歌曲《摩登的雷迭》
摩登的雷迭(英语leather shoes皮鞋)尖头儿的迈,
个个都是时髦俏打扮。
千金散去又复还,
用钱我用百万不稀罕。
高楼大厦我住不惯,
不如(那)公家旅馆少麻烦。
注:以下两句遗忘。
夜幕笼罩着上海滩,
这里的风景不一般。
有钱人花天酒地心喜欢,
没钱人寸步难行下深渊。
当时的我,一是记住了皮鞋的洋泾滨英语发音,二是感受到"没钱人寸步难行"的苦恼……
好了,用另一首市井歌曲做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春风悠悠,
春风悠悠又是一年春。
一年一度一寸光阴,
愁来愁再说。
自己的过错怨不得别人,
自做就自己来受……
到此,这部分回忆其实讲的是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国家建设的运动,回忆的是当时年轻人的“时尚”记忆,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改变的只是我的容颜。
本文为原创作品,
王大爷,50后大院子弟,当过兵,热爱收藏和研究老军品,为@收藏家猪猪创作团队成员。
文章略有修改,
喜欢请点击@收藏家猪猪关注,并点赞本文,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
关注我,带您回忆和了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