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关于游击队我想说1935年,一支红军游击队因未接到周恩来的撤退令,一直打到1947年

长征对于红军来说是一首悲壮颂歌,过草地、爬雪山,啃树皮、吃皮革,忍受着超乎想象的寒冷和饥饿,终于完成走过两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

但是那些没有参与长征、而是选择留下断后掩护的英雄同样令人佩服。

曾有一支队伍,为掩护红军主力撤退,他们承担起佯攻、吸引敌人火力的任务,期间因为未能收到周恩来同志的撤退命令,这支队伍竟然在主力部队开始长征后,跟国民党打了12年之久!

用12年的时间去坚守一个任务

川南游击纵队,是在红军长征期间组建的游击队伍,队伍成立之初就肩负起艰巨的使命——掩护红军主力进行转移,撤离敌人的包围圈。

在长征初期,蒋介石调集重兵,欲要开展“铁桶”计划,布下层层天罗地网,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包围圈中。

而红军则是组建游击队伍,分散开来,四处佯攻,让敌人一时间根本分不出红军主力究竟是在哪个方向,以此迷惑敌人。

这些游击队中,川南游击纵队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支。

为了完成掩护任务,川南游击队付出了血淋淋的牺牲,红军主力最终能够脱离包围圈开启漫漫长征路,他们功不可没。

川南游击队成立之时只有四百多人,这点人数对于国民党来说简直就是微乎其微。

然而正是这支400余人的部队,彻底贯彻了红军游击作战的风格,行动迅速果断,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给国民党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敌军被搅得不厌其烦,最终渐渐乱了分寸,导致对我军主力的方位产生了错误判断,为大部队撤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当红军主力成功四渡赤水,向北上转移的时候,国民党才意识到上当,一方面派兵追击红军主力,一方面则是出于报复心理,加大力度围剿还在苏区斗争的游击队伍。

即使陷入被包围的险境中,川南游击队却没有忘记使命,在没有接到大部队的命令之前,他们绝不撤离,敌人围剿过来正好,这样才能说明他们的游击作战起到了牵制作用。

然而整个游击队伍都没有人想到,整整12年过去,周恩来同志的撤退命令都没有下达,战士们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就这么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了12年之久。

为什么游击队没有接到命令,是周恩来同志将此事忘了吗?这支队伍在这12年来究竟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直到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游击队中才有人陆续归队,当年发生的事情,才逐渐被人知晓。

川南游击纵队的由来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经过五天激战,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

然而此战却也让红军付出了惨痛代价, 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长征出发时红军主力有八万余人,经此一战,人数骤减至三万余人。

正是此次战役,让红军上下全体都产生了反思,从而促进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党内许多人认为过去的指挥存在不当之处,而来自“共产国际”的顾问李德,还有另一人博古却仍执迷不悟,没从湘江战役中吸取教训,还坚持原定路线,要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幸好毛泽东同志站出来极力反对,并主张应该朝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地区挺进,才有重新夺得主动权的机会。

这个主张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大家被“瞎指挥”折磨已久,大势所趋之下,遵义会议召开。

毛主席

在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以及博古李德的指挥不当,由此逐渐走上党内主导地位,才有了后来的四渡赤水、北上长征。

遵义会议结束,红军开始改变战略,北向转移,经过四渡赤水,逐渐避开敌人的火力。

川南游击纵队,正是在一渡赤水后组建的。

当时主力部队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用灵活战术转移,不断变换位置,让敌人摸不着头脑,难以实行包围剿灭。

只是国民党毕竟人多势众,且装备精良,再这么继续下去,国民党迟早会看穿红军的行动方向,只要将包围圈缩小,形势将会不容乐观。

毛主席便提出建议,成立多个游击队伍,把这些游击队伍从主力中分离出去,以佯攻的方式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扰乱敌人对主力部队所在方位的判断,能极大增加中央红军脱离包围圈的成功率。

但这也意味着,肩负游击作战任务的同志将会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与其说是游击队,不如说是敢死队来得准确。

毛主席把自己的想法跟周恩来同志说了出来,周恩来知道这是出于战略考虑,也知道毛主席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但一想到要让其他同志担负如此巨大的风险,他心里难免感到沉重。

其实毛主席心里又何尝不是这样?但革命不仅是与人争,还是与时间争,每耽误一点时间,主力部队的风险就多一分,时间已经不容许他们多做考虑。

最后,经过商议,中共中央成立川南特委,指派徐策担任书记,从各个部队之中挑选出战士,组成了400余人的川南游击纵队。

游击队成立当日,队伍集结。

周恩来怀着沉重的心情站在他们面前,看着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周恩来知道,命令下达之后,或许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再见到了,他缓缓地将艰巨的任务说出来。

周恩来

战士们有些惊讶,有的茫然,有的无惧,不一而足,红军战士也是人,总有感到害怕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靠着信念咬牙硬撑。

但让周恩来心怀感激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这道命令,最终还是有人高喊着“保证完成任务”,整个队伍的士气一下子都被提了上来。

于是,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正式成立,他们的番号由周恩来同志亲自授予,王逸涛任司令员,徐策为政委,曾春鉴是副司令员,整支队伍下辖五个大队,成立之初共400余人。

这支队伍成立当日,周恩来向他们承诺,一旦红军主力成功突围北上,就会第一时间向他们下达撤退命令,在此之前,恳请战士们英勇作战!

灵活作战,为主力争取宝贵时间

艰难的游击作战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川南游击纵队并不是唯一的掩护队伍,还有另外两个游击队伍在不同的位置发动攻击,吸引敌人的火力。

在各个游击纵队以及主力的共同配合下,敌人逐渐被迷惑,他们发觉红军就像是神出鬼没一样,刚在一处位置发现疑似主力的部队,侧边又有疑似主力的红军攻来,搞得敌人神经紧张,难以把握中央红军的位置。

川南游击队作战时相当灵活,他们总是诱惑敌人向西方追击,为北上的主力减少阻碍,同时在撤退过程中,总是“无意”间遗落中央红军的旗帜,给敌人一种红军主力正在向西撤退的假象,敌人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被牵制了大量的兵力。

随着作战次数增多,川南游击队逐渐摸清了敌人的脾性。

当时在川南地区负责调兵遣将拦截红军的国民党将领是薛岳,他指挥各个纵队围追红军,沿途筑起碉堡防御,计划用这些碉堡作为临时据点,逐渐将红军逼入包围圈中,完成围剿。

然而,薛岳到达后,指挥的军队是川军,他的计划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人身上。

薛岳

国民党家大业大,但凡事有好有坏,组织庞大起来,内部问题也大,党内派系众多,关系复杂,薛岳在此期间就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些川军表面上奉行薛岳的指令,但在执行过程中却经常打马虎眼。

川军首领们个个都极为鸡贼,眼里全是利益,薛岳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基本都不会反对,可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这些家伙立马阳奉阴违。

例如,每次追击之时,一旦听闻自己手底下的县城地盘被其他红军袭击,这些川军将领立马慌了手脚,也不去管薛岳的命令,直接掉头回防。

在他们回防时红军游击队就会迅速撤离,一旦将红军驱逐,这些川军就懒得追了,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追过去,又有其他红军过来攻占地盘,完全就是一副守财奴姿态,只想着守住自己的地盘。

毕竟他们与薛岳不同,薛岳是临时调派过来围剿红军的,他们这些川军长期在这里吃饭,能不重视地盘吗?

你薛岳干完这一仗,拍拍屁股走人,我们的家当都在各自的地盘里,能让红军随便打吗?

正是抓住了川军的这种心理,每次主力部队一出现危机,川南游击队立刻跑去进攻川军的各个老巢,吓得他们急匆匆跑回来,然后游击队迅速撤退,用这种围魏救赵的方式,多次为主力部队解除危机。

队伍会被打散,但斗志永不磨灭

1935年5月,经过重重艰难险阻,两万多名红军渡过金沙江,并在渡江过后将船只销毁,国民党闻讯追击而来时只能望江兴叹。

蒋介石得知后更是气得暴跳如雷,今日让红军逃脱,无异于放虎归山!

老蒋花费无数兵力布局却只换来这么一个结果,他把怒气发泄在彼时仍留在苏区斗争的红军队伍上,川南游击队的处境顿时急转直下。

蒋介石

在主力没有撤退前,川南游击队负责掩护佯攻,但换个角度想,主力部队的存在也为川南游击队提供了掩护,让敌人分不清虚实。

当主力离开后,敌人便会全力对付游击队。

而更要命的是,因为战局混乱,周恩来同志派出下达撤退命令的人并没有找到川南游击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战士们便一直咬牙与敌人作斗争。

游击队在1935年2月组建,到3月下旬时已经与敌人发生过多次遭遇战,甚至一度被包围,损失惨重。

周恩来

5月,红军主力冲出包围圈,奈何当时游击队处境非常不妙,被逼到处躲藏,已经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周恩来同志派出的人也没有联系上他们,队伍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

就是在5月期间,川南游击队司令员王逸涛意志不坚,竟然潜逃叛变,他的叛变让本就处于极度恶劣环境的战士们士气大降。

危急时刻,政委徐策站出来主持大局,兼任司令员,带领队伍一直坚持到7月上旬,他带领大家到叙永县朱家山成功与另外一只游击队——黔北游击队会合。

有黔北游击队加入,队伍壮大到800余人,他们一边打游击,一边发展周边群众基础,时不时吸纳成员加入。

当时国民党川军在川南一带作威作福,很多百姓都为之痛恨,是以有不少人选择加入游击队,虽然条件艰苦,但整个游击队的斗志不曾磨灭。

然而,逃跑的叛徒王逸涛竟然投靠了国民党,透露了许多川南游击队的行动规律,让国民党对游击队的行动路线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随后的作战中,游击队多次被敌人包围。

7月13日,由于叛徒指点,国民党收拢包围圈,在云南扎西一带成功伏击游击队,队伍遭受重创,主持大局的徐策牺牲,由余泽鸿代替成为政委,刘干臣做司令员。

在二人指挥下,游击队一番休整,后偷袭敌军两座县城,收获一批物资,得以喘了口气。

余泽鸿

就这么坚持到11月上旬,队伍再次被敌人包围,突围后仅剩100多人,不得不分散开来活动,余泽鸿、刘干臣相继牺牲,整支队伍只剩下20多人,几乎要被彻底消灭掉。

然而无论剩下多少人,川南游击纵队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

人数过少的时候,他们就逃入深山之中躲避,等到敌军放松警惕的时候就重新出来,发展周围群众,吸纳人员,扩大队伍,继续斗争。

过程中队伍被打散过很多次,但又一次次地发展起来,支撑着他们的是革命的信仰,还有不可磨灭的斗志!

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川南游击纵队游走于三省边界的二十多个县区,开展游击作战,坚守任务,这一坚持,就12年。

徐策之墓

一直到解放战争打响,游击队残余的战士们才得知了中共中央的消息,随着一些人陆陆续续归队,川南游击纵队的事迹才逐渐被人知晓,流传开来。

长征是一首壮烈的革命悲歌,但这曲中歌颂的不仅是那些走过二万五千里路途的人,也包括那些掩护战友撤离、默默无闻的诸多革命同胞!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