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列文
诺兰大神的战争片《敦刻尔克》就要在周末上映了,由于毒舌君此前已经看了首映,对本片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再加上临近上映,各种赞词诸如“神作”、“最好看”、“最动人”甚嚣尘上,所以毒舌君感觉十分有必要通过这篇影片给大家降降温、泼泼冷水,尤其是给“普通观众”提个醒——这绝非一部你所熟悉的那种火爆、热闹、刺激的传统好莱坞风格的战争片,而是导演诺兰一次十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也许这种探索和尝试会让一些影迷和诺兰粉十分受用,但更多的“普通观众”也许是将其当做《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珍珠港》这种“年度战争大片”来期待的,而当这些“普通观众”走进影院,发现《敦刻尔克》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回事,那出来还不得骂娘吗?
所以,下面的“十句话影评”,毒舌君就来列出“普通观众”不宜观看《敦刻尔克》的十大理由,以便尽可能地避免某些“普通观众”带着错误预期走进影院的情况。而且《敦刻尔克》目前全球票房已达4.1亿美元,超越4.8亿的《拯救大兵瑞恩》和5.4亿的《美国狙击手》,拿下现代战争片影史票房冠军宝座也没太大问题,即便没有中国票房的加持,《敦刻尔克》已经达到口碑票房双丰收了,所以“普通观众”就别去影院添乱了,一方面花了钱没准会看得不爽,另一方面看完了不爽吐槽吧没准还会给某些影迷和诺兰粉狂怼,所以,何必呢,呵呵!
1、《敦刻尔克》并没有“普通观众”所熟悉的好莱坞战争片的火爆戏。正如诺兰导演所说,他没有把《敦刻尔克》当成一部表现战斗的战争片来拍,而是当成一部惊悚片和灾难片来拍。所以,“普通观众”别指望本片有《血战钢锯岭》那样的陆战戏,以及《珍珠港》那样的空战戏。影片最“火爆”的一场戏就算是被击落的德军飞机坠落大海引发大火那场戏了吧!
2、《敦刻尔克》也没有“普通观众”所期待的战争片“大场面”,陆地上没有两军交锋的鏖战,空中也仅仅是几架飞机缠斗,完全没有大机群的出动和对决,德军空袭敦刻尔克,观众所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两架飞机呼啸而来,投完几颗炸弹走人。海洋上虽然有几场沉船戏,但影片更多地采用近景镜头展现官兵的逃生,而不是那种展现军舰如何轰然沉没的“大场面”拍法。
3、《敦刻尔克》甚至连战争片十分爱用的“人海战术”的“人多”这种“大场面”都很少很少。影片开头那个逃命的英军士兵首次来到敦刻尔克海滩,看到一队队排成长队的等候船只的大片英军士兵,这已经是影片中人最多的“大场面”了。虽然影片后来还有不少士兵排队上船的场面,但都是孤零零的一两队,完全不会是你想象中海滩上好像下饺子一般密密麻麻挤满了人的那种“壮观大场面”。也根本不会出现乔·怀特《赎罪》里那个逼格满满的四分半钟敦克尔克沙滩长镜头中所呈现的人头攒动、仿佛“奇幻嘉年华”一般光怪陆离的场景。
4、《敦刻尔克》也没有“普通观众”所期待的战争戏的血腥刺激。所以喜欢《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的“普通观众”就别指望《敦刻尔克》会有那种“一秒钟之内身中数弹血肉横飞”以及“一炮轰来残肢四散”的血腥场面了。而且,只要你在观影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导演诺兰明显在有意压制战争戏的血腥气息。比如说开头在狂奔中被德军子弹击中倒地的一个个英军士兵,中弹处并没有那种血雾飞溅的血腥效果。同样是在影片开头,当海滩上的英军士兵遭遇德军轰炸时,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颗炸弹正好落在不远处一名士兵的身上,除了溅起的沙土,你也不会看到什么飞溅的血肉和残肢。还有后来坠落的德军飞机在海面上引燃大火,躲在水面下的英军士兵憋气撑不住,升到水面上呼吸,你也只能远远地听到他们的惨叫声,而看不到烈火吞噬他们的惨状。
5、《敦刻尔克》甚至连“普通观众”观看动作片和战争片“打得热闹”这一基本需求都不具备,整部影片甚至连台词都很少,这就难怪有评论说“《敦刻尔克》很像是一部默片”。所以毒舌君要向“普通观众”特别强调,《敦刻尔克》可是一点“热闹”都没有的,整部影片的总体氛围是阴沉、静默、压抑、寂寥的,所有人都在默默地等待、默默地逃生、默默地救援、默默地牺牲奉献,没有什么壮怀激越的豪言壮语,也没什么角色间强烈的矛盾冲突,所以建议“普通观众”在观影前一定要睡好觉、集中精神,你才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欣赏这部影片。
6、《敦刻尔克》也是一部很容易让“普通观众”脸盲症大爆发的影片。因为主演中没有启用太多大明星,所以观众对于角色的辨识度就大幅度降低。片中唯一可以称为“大明星”的“汤老师”汤姆·哈迪,也只是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小露一脸,在大部分情节中都是戴着飞行员面罩在演戏。所以“普通观众”在观影时一定要精力集中哦,别影片开始半天了,还在那儿问“汤老师演的是谁”,明明人家露过脸了注意看啊!而海滩上英军士兵的几个主要角色,几乎可以成为观众的“脸盲症噩梦”了,都是名气不大的青年演员、都不是熟面孔,都穿着基本相似的英军服装,都是一脸汗水和海水交织的狼狈模样,你如果不集中精力认真看,恐怕过不了多久就搞不明白他们谁是谁了。毒舌君也算是提前给大家提个醒吧——海滩上的英军士兵大家主要注意三个人,一个就是开头出现的那个英军士兵,后来还有一个跟他一起抬担架的士兵,再后来还有一个被他从码头上救起的一名士兵,这三名士兵就是海滩上英军士兵的主要角色了。认清楚他们三个谁是谁,干了什么,才能进一步理解这三名士兵的行为、性格和心态。集中精力观影摆脱“脸盲症”,对于你看懂诺兰这部影片有着重大意义!
7、《敦刻尔克》也不是那种单线叙事、简单明了的战争片,而是将沙滩上等待救援的英军士兵的“一周”,海面上民用船父子前往救援的“一天”,以及空中英军飞行员迎战德军飞机的“一小时”这三个不同时空的戏份捏合在一起。“普通观众”需要看明白这三条时间线在影片中虽有重合之处,但在大部分情节中都不是同时进行的,尤其是海滩戏跟救援戏、空战戏的时空差异更大,所以观影时别看到前一个镜头还是白天,下一个镜头在另一个场景中变黑夜就大惊小怪,因为这本来就是多时空的穿插叙事嘛!还有那个被民用船父子救起的“颤抖的士兵”,后来也会出现在沙滩上,那时候他还表情镇定,没有被吓坏,你要理解这条时间线发生在他被救起之前哦!
8、而且,这种“多时空穿插叙事”的方式,恐怕也会对“普通观众”对于战争片的观影习惯提出挑战。比如说由于空战的时间线只有一个小时,所以几场空战戏被零散地切碎在整部影片中,如果你不仔细看、用心记的话,恐怕看完都说不出这一个小时里到底打了几场空战。而且,即便是一场空战戏,也不会完整展现在观众面前,你经常会看到这边空战正在追逐开火,下个镜头一转,就是海滩上的士兵在抬担架,或是海面上民用船父子在平静地驾船,所以不知道诺兰的这种战争戏结构方式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能不能受得了。
9、《敦刻尔克》甚至也没有传统战争片那种形象鲜明、光辉耀眼的英雄形象。可以这么说,诺兰拍这部影片并无意愿集中打造英雄形象,而是更愿意展现人性百态,所以看完让人感觉这部影片里英雄和狗熊一样多,人性光明面和阴暗面也一样多。在危急关头,有些人会选择英雄之举,有些人则会向恐惧低头、人性扭曲,而残酷的战争也并不会因人而异,英雄壮举未必有好报,不择手段求生之人也未必有恶报,不知道这样的影片基调是否会令“普通观众”喜欢。毒舌君也想在此重复强调一遍,你要想理解影片的人性表达,就一定要关注影片的几位主要角色,集中精力克服“脸盲症”,看清楚他们的所作所为,这样你才能感知由他们行为所折射出的人性百态。
10、《敦刻尔克》甚至是一部“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片,片中的德军连一个正脸都不露,所以就谈不上战争片中常见的那种两军斗智斗勇的对决。诺兰导演采用这种“刻意”的表现手法,也许是想通过这种“看不见敌人”的方式,来强化一种“不知危险从何而来”的命运莫测的紧张感和危机感。所以在影片开头你只会看到逃命的英军士兵以及追逐他们的枪声,却看不到开枪的德军,你会看到英军的船只被击沉,却看不到炸弹究竟从何而来。这其实有点考验“普通观众”的“脑补”能力了,最高难度的挑战就是一群英军士兵躲在一艘搁浅的船只的船舱里那场戏了,把船舱打得满是洞洞的子弹是从哪儿来的呢?
PS:最后再补充一条观影形式上可能会让“普通观众”失望之处——IMAX银幕的观影效果。这倒不是说IMAX有什么问题,而是想说诺兰运用IMAX试图达到的效果能不能实现的问题。你也许听到有人说这片子的IMAX效果有多牛叉,诺兰又是以何种锱铢必较的认真劲儿用IMAX摄像机拍摄的,甚至还把IMAX摄像机绑到战斗机上拍……当然,首先得承认IMAX银幕肯定会比普通银幕的效果更好,但这种“更好”是否创造出了什么战争片非同凡响的效果和体验,是否带来了导演想要观众的感知的强烈的真实感和紧张感,相信你看过之后会有自己的答案,毒舌君在此只想提醒你不要期望过高。(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