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有多爱滑稽戏?
时隔23年,一部曾经轰动上海滩的戏剧电视连续剧重播,居然还能在一众同期新鲜节目中脱颖而出,创下收视新高,并把本就不那么热门的戏曲频道屡屡送进收视排行榜前20位。这就是滑稽戏在上海的魅力。
“
11月5日起,七彩戏剧频道翻出23岁高龄的15集电视连续剧《滑稽春秋》,这部以反映滑稽戏发展史和滑稽艺人成长心路历程的作品,是电视史上第一部以滑稽演员为主角的电视连续剧。
《滑稽春秋》
老滑稽迷们翘首以盼准时准点候在荧屏前,节目留言里有人笑说:
“多少年没有‘候’在电视机前了。”
也有老观众感慨:
“讲讲是看滑稽戏,为撒看到片头里那些已故的滑稽老面孔,就有想哭的冲动。”
笑中带泪
那些故去的身影让人怀念
滑稽戏是上海开埠以后在都市化进程中应运而生、扎根市民生活的一种通俗戏剧,是海派文化一朵盛开的奇葩。
滑稽戏的最大特色是“就近取材”、“迅速铺演”。城市中瞬息万变、形形色色的生活琐事、时事新闻,都可以是滑稽戏刺激又有噱头的素材。
滑稽戏紧随都市脉搏,表现市民风采,轻松活泼,把都市的现世相表演给市民看,为民众喜闻乐见。
今天回头看,《滑稽春秋》以近乎梦幻般滑稽阵容碾压一切。
担纲主演的是当年还是青年滑稽演员的钱程,以及老一辈滑稽演员谭义存、“滑稽泰斗”杨华生、嫩娘还有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等领衔主演;
牛犇
而“滑稽泰斗”姚慕双和周柏春,以及吴双艺、李青等“双字辈”演员也在剧中客串演出。
阵容中近乎有一半的滑稽大家都已故去,难怪有老戏迷要感慨:“电视剧还没开始,看看这些老面孔就感慨地想哭。”
“小锣响当当,背起小箩筐”轻快的旋律响起,伴随着情节慢慢展开,上海滑稽戏的发展历史与滑稽艺人与命运抗争、与时代抗争的经历让人看得笑中带泪,唏嘘不已。
剧中以钱程为代表的滑稽演员的辛酸苦辣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学艺、恋爱、走红、落魄……唱堂会,唱电台,伴随着老上海的市井百态如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俗画缓缓展开。
这并非是一部滑稽戏,而是一部讲述滑稽艺人如何在艰难环境中坎坷度日,就算贫穷困苦依然心系国家民族存亡,并坚守滑稽艺术,用滑稽戏的形式警醒世人的电视剧。
剧中,人们在欣赏艺术家们精彩表演的同时,滑稽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也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一一得到呈现。
《滑稽春秋》记录的不仅仅是滑稽戏的“历史春秋”,也是上世纪中国人不懈抗争、不断努力,追求美好梦想、幸福生活的“春秋历史”。
不缺观众
滑稽又有戏永远是春天
这样一部片首曲就带着浓浓戏曲意味的电视剧,勾起的不仅仅是四零五零后对滑稽戏的深厚情感,六零七零后对滑稽戏的温暖回忆,还有八零九零后对那个滑稽辉煌时代的憧憬和向往。
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诚如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此前三年在上海卖出“一票难求”之盛况时,在剧中从“小皮匠”演到“老流氓”的王汝刚所说:
“滑稽戏从来不缺观众,我们只缺优秀的作品。”
《七十二家房客》
就像是突然迎来了春天,曾一度低迷的滑稽戏近年来在舞台上屡放异彩。
上海独脚戏传承中心成立后相继推出的《“老树新花”经典独脚戏集锦》,随着“垃圾分类”应运而生的《头等大事》,展现上海城市变迁、聚焦底层小人物生活的《上海的声音》,以及面向新一代滑稽观众的《皇帝不急急太监》、充满上海风情的《弄堂里厢》等,精彩滑稽戏一部又一部,打破了老百姓在舞台上看不到滑稽戏的窘境。
《皇帝不急急太监》
不止于此,驻扎上海演艺大世界,在牛庄路中国大戏院已经驻演一年多,每月一轮却几乎轮轮都要靠手速抢票的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更是形成了沪上一阵经久不衰的“笑的龙卷风”。
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
“黄金搭档”毛猛达和沈荣海犹如龙卷风的风眼,走到哪里就把笑的旋风“刮”到哪里。
《石库门的笑声》
他们在五一劳动节走到华山路口的交警岗亭,为风雨中值岗的交警带去笑声;
他们在六一儿童节走进市少年宫,戴着红领巾为“祖国花朵”们说段子,让他们领略沪语的魅力;
毛猛达和沈荣海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他们也走进养老院、走进学校、走到医护人员的身边,将笑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每每面对台下“笑得前仰后合,只说喘不过气”的观众,毛猛达总舍不得“按时闭幕”,原定2个小时的演出演着演着就3个小时了,当牛庄路从喧闹转向宁静,唯有中国大戏院温暖灯光里,人们笑得忘乎所以,笑得不知今夕是何夕。
记得在滑稽戏曾经度过的最低迷不振的那段时日,滑稽人不断地在问:“我们的观众都去哪儿了?”而滑稽迷也在问:“为什么现在的滑稽不滑稽了?”
其实,滑稽从来都不缺观众,只要滑稽人沉下心去钻研创作好作品,滑稽戏永远有春天。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编辑:吴旭颖
图片:资料图,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