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九月以来,最受关注的电视剧无疑就是《伪装者》了。收视率遥遥领先,微博、豆瓣上好评多多,胡歌的演技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胡歌在影视独舌对其的专访里,一直在谦称自己演得并不如预期的好。这不是一种姿态性的谦虚,他还真的说出自己的不足,更直言:其实整个团队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会是一部还有进步空间的作品,有些地方仓促了,也有些地方“比较商业化”。胡歌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挑刺”的态度,让人颇感意外。
(1)好的谍战戏需要货真价实的危机感,我更看重《伪装者》的情感戏
胡歌虽然是第一次接谍战戏,然而他对谍战戏的酷爱绵延多年,演谍战剧成了一个“夙愿”。他觉得谍战戏应该具有重重危机感,这样的“危机感”,《伪装者》里不是没有,但不是特别浓烈。有些细节不能深究,偏于想当然了,再往前走就是“神剧”范儿。以下为主演胡歌本人对这部戏的深度剖析。
我一直挺想演谍战剧的,之前看过两部很好的谍战剧,一部是《潜伏》,一部是《悬崖》,在看这两部戏的时候,我是很想拍一部所谓的“烧脑”的、真正属于“男人”的戏,充满阳刚的戏。因为以前拍“男孩”的戏比较多,可是像《谍影重重》这样的特工片我也是很喜欢的。这次我也可以说是等了很多年的题材吧,但是我这次演的角色并不是真正的特务,真正的特务是明楼,他是真正的多重身份、周旋于敌我之间,我在这个戏里更多是执行任务,在这过程中扮演成各种不同的角色,跟他比起来我还是……他可以说是那个“下棋的人”。
我看了10集剧本就决定接这个戏,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个特务的身份,而是剧里的情感戏打动了我,明台和他的老师、搭档、家人之间的情感,写得特别好。(记者:光情感戏写得好也是不够的吧。)是……我印象中的谍战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危机”,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种危机感,这个人物他的身份随时可能会暴露,后面一直有个人追着他。这是我的概念。
但我自己的感觉,《琅琊榜》会比《伪装者》更好一些,《伪装者》还是略显仓促,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有的补救了,有的来不及补救。谍战剧的逻辑要非常缜密,很多细节如果你解释不清楚的话,观众会有疑问的。
我(饰演的明台)和于曼丽一起去杀汪芙蕖那场戏,画面很美,造型很帅,动作很脆,但如果是写实路线,就没必要弄得那么复杂。汪芙蕖就一个人在那个包房里,门口就那么几个保镖,有那么复杂吗?还是有点刻意。有时候为了追求画面好看,观众喜欢,还是比较商业化了。
(2)我演得不够好,没演出来人物状态前后阶段的区别
曾经和胡歌合作过《苦咖啡》的张筠导演被胡歌称作是生命中的“贵人”,因为那是他从古装偶像剧转型到其他领域的第一位合作的导演。坦白说,这位导演真不是个“善茬”,每次见到胡歌非要给他“挑刺儿”,总说他哪儿哪儿演得不好,然而胡歌甘之若饴。按理说长着一张如此帅气的脸,“本来可以靠脸吃饭,为何偏偏要拼才华”,他根本不需要去理会这些质疑的声音,光是凭他多年的积累和今时今日的地位,再吃十年老本都是毫无疑问的,胡歌到底为何要如此“自虐”呢?答案在下文。
我很喜欢挑战,喜欢冒险。我也是一个经常颠覆自己的人,这跟我妈的教育有关,从小到大都很少表扬我,一直都是指出我的不足,我肯定是受了她的影响,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想想自己还有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其实当时也有个戏,给了我当头一棒,那是我拍完《神话》之后。那年寒假很多电视台都在播我的戏,有《神话》,有《仙三》,有《仙一》,我发现这三部戏并没有什么变化,我这三部戏的表演状态很接近,当然也跟角色设定有关。
《仙剑奇侠传》
但是《仙一》是2004年的,《神话》是2010年的,已经六年了,六年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应该是很长的成长期了,从我个人来讲,我可能更喜欢2004年时,那是第一次演古装戏,第一次演那个年代的人物,当时有很多新鲜感和激情,眼睛里有很多真的东西。但是到了2010年,我因为演了很多同类型的戏了,技巧的确是成熟了,但是表演更多地依靠技巧和套路,眼睛里就没有了真诚。然后我就去接了部《苦咖啡》,是张筠导演的,他是一位非常好的导演,他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交流。
那个戏播出效果不是很好,但是那个戏让我确定了我要改变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然后接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戏。当时张筠导演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信心。大家都不看好我的,都说胡歌能演现代戏吗?他之前都演古装戏,都是那种端着的,表演都是“那样的”,而且那个角色还是一个很老实本分的人,但是拍完第一天,导演就说,你可以,说我也给了他很多信心。拍完一个月以后,他就说,胡歌,你以后不要去演“那些戏”了,你应该做不同的尝试,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更多方面。这几年他也很关注我,他跟我交流是非常直接的,话剧《如梦之梦》彩排的时候,他来看了,看完把我臭骂一顿,说我演得哪里哪里不好。第二年我又请他来看,他看完就很开心,说我跟那时候完全不一样。
现在,《伪装者》播了之后,他马上给我发来意见,说你第一场戏就演得不对,就是明台在飞机上第一次遇到王天风那场戏。他说这个人刚出来的时候根本不是个特务,就是个毫无戒心、很单纯的大男孩,他就批评我,说我不该用那种很深邃的眼神看着王天风,太端着了,你这样,这个人物就不成立了。(记者:对,没有演出人物前后期的差别。)其实说实话,那场戏是我进组第一天拍的,当时还在找感觉,最主要的是我当时看剧本也不知道这场戏的分寸应该怎么拿捏,所以说张筠导演真的给了我很多帮助。
(3)演员的本分就是拍戏,要拍真的“戏”才能给人带来真的快乐
“转型”二字,是这几年说起胡歌,永远也绕不过的词汇。他接了一个比一个正剧的角色,还玩了命地去演话剧,一停工就停半年,天天背着小书包去话剧场排练……胡歌身上的可能性更多了,延展的领域也更广了。他说当初一炮而红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然而他自我反省道,在过去的很多年间,他都没能好好利用这份选择权,一直演一些重复的角色,耗费着自己的演员生命。
如今他想明白了真正的快乐来自何处,希望能拍一些真正的好戏奉献给观众,希望能找回最初拍戏时那种纯粹的快乐。排练话剧、刻意选择不同角色、选择跟更高精尖的团队合作……这些都是他在成为真正的优秀演员路上所做的努力,其实胡歌不是演艺圈里唯一一个如此“幸运”、一炮走红的明星,有很多演员,没有代表作却被吹得高高在上,并不懂得善用这份“幸运”。可以预见的是,从前的“幸运”也许是误打误撞的,但之后的人生一定是胡歌自己创造的。
刚毕业时我就顺利成为所谓的“明星”,那时候的快乐与现在比起来,是不同的。对我而言一炮而红的意义就是:我有了选择的权利,如果我没有误打误撞成为明星,现在想要有好的合作机会都很难。所以演员是一份很难的职业,我遇到太多很优秀的演员,外形、演技、内涵都很好,可是他们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机会和角色,他们只有被选择的权利,我觉得我还是很幸运的,在我演艺事业的初期有那么好的机会,演了很好的题材,大家很快认识我,有了名气,市场认可度,所以到现在,三十多岁了,我想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些真正好的戏剧,我还可以有所选择。
《苦咖啡》
演了那么多偶像剧,给了我很多技巧的积累。尤其是和香港的班底合作,他们工作的效率是很高的,唐人的团队就是这样,每天工作的进度很快,在那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状态里,你的那根弦永远是紧绷的,他们不会因为你是新人、或者明星而照顾你,每天该骂就骂,前面那几年,真的是课堂生涯的延续,我在大学里,可能课都没上完就老是跑出去拍戏,但是我在剧组里也在继续学习。不过这样也有问题,遇到的戏的题材和角色都比较单一,经过几年磨练后,我的技巧已经很娴熟了,但是在创作上没有很大的空间,我一直在重复同样的角色和类型,人物的语言风格也是差不多的,我会质疑自己还能不能演别的了?
我刚入行的时候,有人跟我说要善待粉丝,说粉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那是我最初对粉丝的印象。慢慢地我发现粉丝都是很可爱的人,他们会让你变成更好的人,因为你能从他们的眼神里和言行举止里会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会觉得除了演员这个身份以外,明星不是说接受了掌声和光环就是明星,他有自己的公众责任,因为他是个公众人物。都说现在是一个缺失信仰的时代,当然我也不是把自己说得那么高尚,如果有这么多人在看着你、喜欢你、相信你的时候,你能适当去引导他们,你会觉得这份工作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但是最难处理的就是距离感和分寸感,我总觉得他们是我的一群特殊的朋友,对于一些太极端的粉丝,我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也用过很多方法,劝啊,说道理啊,也用过冷处理的方法,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4)胡歌VS他身边的“老师们”
一个善于察言观色、善于从身边人身上汲取养分的人总会进步。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里,胡歌说了好几十分钟的别人,说起身边的“老师”们眉飞色舞、侃侃而谈。
说正午阳光团队:
正午阳光的侯鸿亮团队,他们身上有股“正气”,拍《琅琊榜》时刚接触他们,我发现他们整个团队里没有一个偷懒的人,这个是很少见的,大家都是卯着劲儿干活,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很职业,“职业”是现在影视行业很缺失的一种品质,一个是体现在工作的专业性上,还有一个是体现在彼此的尊重上,不管他是哪个部门的,不管从事任何工种,大家对彼此都很尊重。后来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们也是经过不断磨合的,优胜劣汰机制执行得很好,活儿干不好的马上走人,有更好的人顶替上来,所以能够留下来的人都是精英。
说合作演员靳东、刘奕君:
演大哥的靳东,我们在拍戏之余闲聊,他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没有生活的演员是苍白的演员。因为演员所有创作的来源都是生活。跟他一对比,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生活趣味的人(笑)。
刘奕君老师饰演的王天风,他和明台之间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首先他倾注了很多的情感在我身上,但是对我而言,他是一个很难定义的人。因为明台是一个从小缺失父爱的人,突然有一个既像是严师又像是父亲一样的人出现在我面前,对明台来说是内心的一种弥补,为什么他会选择走上这条路,选择这个职业,都是因为王天风,王天风可以说是他内心的一个目标。
有一场戏他做了个死间计划,他让我相信他是叛徒,那是我内心的信仰的严重崩塌,那场戏我也准备了很长时间,我也跟李雪导演一直沟通,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以为他是叛徒,把我出卖了,我咬着刀片,把王天风割了喉,我也想死了,就想吞了刀片,他用最后一口气把我的刀片一把打开,这是他死之前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这场戏真的很震撼。优秀的演员身上,永远都有你学不完的东西。
说孔笙、李雪导演:
孔笙导演是个老顽童,就像一个小孩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搞创作的人必须要有一颗童心,你都想象不出来他也玩游戏。李雪导演,因为《伪装者》是他第一次独立执导的戏,他的压力也会很大,有时候在现场会比较着急,因为本身剧本就需要二度创作,他等于一边拍一边又把故事捋了一遍,我们有时候在现场有什么疑问他马上就能回答,他会凶,“我这么跟你说吧!我比你清楚得多,你听我的就行!”(笑),就像我们那天发布会上说的,他就是真实版的“王天风”。而且他们都是摄影出身的导演,会特别注意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人物性格的差别,比如拍摄明楼的时候,因为明楼一直都是比较沉稳的性格,所以镜头多用仰拍,拍出伟岸的感觉;在拍明台的时候,镜头大部分都是运动镜头,可能是因为这个角色身上动态的风格比较多,还有在我身上跟拍的镜头也很多。李雪和孔笙导演都是那种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导演。
(5)剧版《琅琊榜》把“架空”升为“正剧”,至于“腐”不“腐”,你们自己体会
首先应该声明的是,我在这次采访里问了一个很没劲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区分《风中奇缘》的九爷和《琅琊榜》中的梅长苏”,问完后自己都觉得羞赧。不同的两部戏、不同的两套人物系统,如何相比?然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胡歌还是笑着解答了这个问题。
虽然近期包括@爱奇艺电视剧 、@新浪娱乐 等大V、官微都丝毫不掩饰自己在看《伪装者》时的“腐”倾向,各种“天台CP”、“楼诚CP”到处飞,但是,主演胡歌还是义正言辞地表示:我是直男!(p.s:此字体加大三倍,以示重视)我们演戏时很认真的!完全没有这种“腐”的倾向!……
然而,玩笑归玩笑,正经地说,正午阳光团队主打的这种男人群像戏里,的确是很好地把握住了“基”与“直”的尺度,既能够满足过审的要求,又能在男男对手戏里添入一些欲说还休的暧昧情愫,这种取向是非常聪明的,对于一向主打年轻人市场的网络播出平台来说,这样的电视剧根本不缺乏宣传点,每天光是炒CP、炒搞笑的动图都已经能刷屏一整天了;而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来说,制作的考究与剧情的“烧脑”,又能让他们保持继续追看,真可谓是老少通吃,看到“正剧范儿”的就看到“正剧范儿”,看到“腐”的就看到“腐”,总而言之,宾主尽欢。
《琅琊榜》中的梅长苏跟《风中奇缘》的九爷,其实我在演的时候根本没有刻意地想要区分,想要故意做出不一样,因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角色。在不同的故事里,如果我真的进入到这两个角色的世界里,自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况,九爷有时候更像一个大爱无私的“神”,梅长苏是一个“魔”,他有心魔,他在过程里是不择手段的,为了达到目的是不择手段的。跟梅长苏相比,九爷身边的世界单纯多了,他的身边就是一个女人、一个情敌,比梅长苏单纯多了。
以前演古装偶像剧的时候,人物的小动作特别多,挤眉弄眼什么的,这次的梅长苏一下子就静下来了,有人就问是不是偶像剧就比较表面或者浮夸,“正剧”就比较隐忍,其实不是的。我们在演每部戏,心里都会有几个关于这个角色的关键词,这个是最核心的部分,你的语言节奏、行动的节奏、情绪的表达都是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的,之前的戏,节奏都很快,比方说关键词是“隐忍”,那我的节奏肯定会放慢,倒不是因为偶像剧和正剧的区别,是根据人物的区别来定的。
我觉得剧版《琅琊榜》比我想象中的更古朴,小说毕竟还是个架空的,但是剧版更有正剧的风范,这是山影团队赋予的独特的影像风格,那种家国使命感更强,电视剧把这个放大了。梅长苏所有的惊涛骇浪都是在内心的,在外部形体上没有太多的空间去表现,有一场戏是卫峥回来,靖王接见卫峥,卫峥在跟靖王说当年赤焰兵遭受的一切,我一个人坐在旁边默默地听着,其实我是当事人,我亲身经历了当年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但是我不能表现出来,这场戏我演得很过瘾!那是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一种表演的方式,我觉得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表演。通看整个剧本,梅长苏更多的都是在那儿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地叙事,只有三场戏是可以跟大Boss激烈地交锋,我也很期待拍那三场戏,记得当时第一场是跟皇上的,第二场是跟谢侯爷的,最后拍的是跟夏江的,真的拍得很过瘾,对手也都很好。
【片尾彩蛋】@胡歌 的8个快问快答
Q:现在电影市场这么火,想过进驻吗?
A:从小就有这个想法,但现在还觉得电影市场不够成熟,看似很火爆,但是我觉得票房和品质没有成正比。我再等等吧。
Q:网剧呢?
A:网剧是有可能的,我想尝试一些比较边缘的题材。
Q:想过自己做制片人吗?
A:如果我看到一个很吸引我的本子,我会想着自己搭个戏的。(粉丝们注意了,多给你们的偶像推荐小说啊!)
Q:如果有部特别好的戏,制作经费大头都集中在剧本等制作层面了,给你的钱少了,你介意吗?
A:我是一个不太会花钱的人,所以挣这么多钱对我来说没有实际的意义和快感。(高冷脸)(其实是在大笑啦)
话剧《如梦之梦》
Q:演话剧时是什么状态?
A:像个学生,不带助理,对于我来说是种“回归”,回归到正常生活。
Q:演话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学到了不同的进入角色的方法。拍电视剧的时候太赶工了。
Q:“逍遥之后,梅郎可待”,那梅郎之后呢?
A:《猎场》,是真正的行业剧。我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剧本。
Q: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A:《如梦之梦》又要演了,每年都有的圣诞专场。明年二月在上海也有一场。还有《仙一》电影,在筹备中,希望能凑齐原班人马。(意思是胡歌确认会出演?真是默默地就放了大招……)
【采访手记】明星之后,演员可待
作为一个入行只有一年多的新人记者来说,对胡歌的印象永远都只停留在其他同行的评价上,诸如“胡歌人真的超级好”、“胡歌很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听了很多遍,如今终于得见真人。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我敢说是我做过最舒服、最没有压力的一次访谈。
但我认为胡歌最好的不是性格好、没有架子、不会耍大牌、不会为难记者这些。对于一个记者而言,遇到一位好说话的采访对象固然是一种幸运,但很多好说话的、“老好人”似的采访对象,往往也意味着他没“料”可说,又或者他说的都是一些空话套话场面话,采访时的轻松换来的往往是写稿时的挠破头皮。所以有时候我宁愿遇到一个很难对付但是又能说出些真知灼见的采访对象,我宁愿被他为难,但能交上一遍高质素的访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是胡歌的可贵之处:既很好相处,又能说出些“料”来,让我回到家了有“点”可下笔,洋洋洒洒七千字。在这个圈里能遇到一位双Q皆高的大明星是很难的。胡歌的未来值得期待,不是“逍遥之后,梅郎可待”,而是“(大明星)胡歌之后,(真演员)胡歌可待”。
【文/水兵月】
End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