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什么是长门和二门】姓氏文化 | 祖与宗

通过门/阿拉什亭

资料来源:万福成美文章

盛世首宝。

家谱记载着家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姻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修谱的目的是,提高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族间的互相帮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我们发现,家谱的名称各异,有的称家谱,有的称族谱,而有的称祖谱,有的称宗谱。这些称呼有什么区别呢?这主要要看修谱时的认知条件和认知水平。如果对自己的始迁祖迁徙历史比较清楚的,一般称为祖谱和宗谱;反之,则称为家谱或者族谱。家谱和族谱是一种泛称,祖谱和宗谱的称呼则比较讲究。随着历史的发展,从名称上讲,祖和宗既有区别,又相互转化。

祖,顾名思义就是祖先。祖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是“且”,后来加“示”旁成为“祖”字。祖先在先民的心目中是神,要经常祭祀,祭祀时用一种代替物代表祖先。清末古文字学者罗振玉认为,“且”是祖先的牌位(神主)的象形。也有学者认为是祭祀时盛放祭品的供桌几案。宗,象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即宗庙,又指神庙。参加祖先祭祀的,通常为同一家族者,故引申为祖宗,同祖家族等意义。因此,从文字起源来说,先有祖后有宗,宗是祖的分支。

祖、宗的分化从人类之初就存在,祖、宗分化的规则,作为制度成于西周,兴于西汉。汉初离周不远,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汉儒对周代礼制加以整理,作为制度传承下来,影响中国已两千年。《左传》襄公十年云:“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把宗、祖、族的关系,讲得一清二楚。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祢庙即父庙。这里宗在祖之前,是相对于周天子来说的。在周初赐姓命氏制度下,周天子之祖是姬姓共祖,周天子是姬姓的大宗。被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国始封君,为该国(族)的始祖,按照“嫡长子传国,别庶子传氏”(别子,指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庶子指非嫡妻所出之子)的规则,诸侯国君一族为该族的大宗,其别庶子立氏后,相对于国君之族则为小宗。其立氏者,为该氏族的宗子(主)。宗子之“子”,如同孔子、孟子之“子”一样,是尊称和美称。在赐姓命氏制度下,分宗立氏是自然而然的。《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尽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缌,是制作丧服用的细麻布。在礼制中,凡疏远的亲属、亲戚临丧时都服缌麻,为亡去者服丧三个月。“四世而缌”,说明四世时,关系已比较疏远。袒免也是祭礼的一种,临丧者不服孝服,只需脱去上衣左袖,袒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或裼衣)即可。《礼记》的这一说法,和诸侯的玄孙立氏制度相一致。

春秋晚期以降,诸侯兼并的加剧,致使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不断灭国,灭国的各诸侯国贵族相继沦落为庶民。但毕竟老贵族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有的转身而变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能力不济者则“降在皂隶”。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首创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官世禄制,广泛举贤纳才,选任官吏;经济上实施“废井田,开巷陌”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耕地,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催生了新兴地主阶级。李悝的变法,之后被商鞅和吴起分别在秦和楚效法。所谓井田,即公田。这个公田,并非后来的公共之田的公有制,而是指属于各诸侯国公族所享有之田。当时的庶民(农民)被称为“土地附庸”,是依附土地的劳动者,是贵族的私有之物,身份和地位低下。战国时期铁器的推广使用,单个的家庭已能独立进行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和变法的实施,促使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纷纷改井田制为授田制,进行编户齐民。出现了“十家为丘,二十家为里”的社会形态,丘、里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结构。这一结构成为后世农村聚落的雏形。在这些丘里里边,民人杂居,没有统一的姓氏族群。这样的社会体系,催生出后世的各种姓氏,姓氏二分现象逐渐消亡,姓氏不断趋于统一,相当于今日姓氏的姓不断产生。

秦的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旧有的世官世禄的贵族阶层彻底不复存在,依附其的宗族制度也分崩瓦解。西汉初年,实施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编户齐民制度不断完善,动荡不已的社会恢复了安定。但是,西汉的土地政策允许私有和买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不断地增长繁衍,出现了新兴的平民宗族,形成了新的地主阶级。到了东汉末年,这些地主阶级出现了名门望族,以至魏晋,门阀之风达到了鼎盛,东晋的“王谢”成为了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历经隋唐,为了消除门阀制的影响,开始了科举制选拔人才,并对一些豪强之族进行约束。但是,往事越千年,国人重血缘的传统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同时,统治阶级也在依靠宗法制来维护社会稳定,宗族观念深入到每个家族的血液里边,家族的传承保持了旧有的礼制。王朝的更替和兵火的发生,以及自然灾害的突发等等,使得安土重迁的先民不得不踏上迁徙流亡之路,一个家族世系传承的记忆不断被打断。在此条件下,重建的家族按照礼制,尊奉始迁者为祖,其下的分析立族,又出现了新的大宗和小宗。所谓大宗,沿袭的是嫡长子传承制,小宗仍是始祖别庶子的传承者。这些宗派体现到一些门、房、派的观念里。所谓门、房,即长门、二门、三门,长房、二房、三房等。门和房是按分宗的兄弟排行来说的。所谓派,往往是指迁徙地来说的。某派即某地之宗。

如吾过氏,望出高平,今江西南丰存有《高平过氏大宗谱》,统观该谱,其载多为高平过氏始祖开敏公长子庆兴公之后裔,非常明确其大宗之义。再如安徽蒙城县过氏,由于修于民国初年的家谱失传,今人对始迁祖已不能言其祥,当代再修谱无法弥补这一缺憾,蒙城过氏索性不称谱,而名之为《皖蒙过氏通录》。这一做法不仅做到了实事求是,而且谨守修谱的旧有传统,非常值得修谱者学习。

时值壬寅清明,有感而发,以飨宗亲,从而明晰尊祖敬宗的道理。

2022年4月7日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