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石膏男孩为什么会说话】沙雕简史:让人头秃的刚需

组建男子团体有多难?我相信这几年各大选秀培养节目会告诉你答案的。

但如果是一个全员秃顶的男团呢?

这种如此恶魔的命题,来自一部B站不怎么起眼的“沙雕”竖屏泡面番——《DZH地中海美少年》(即《垂直世界》)。这部让广大沙雕网友如此开心的番剧,其故事一如其题目一样直白:全员秃顶五人男团的出道故事。

是的!你没有看错!

《地中海美少年》来自绘梦与B站合资的多啦哔梦动画。作为国漫二维动画的第一梯队,绘梦近年的作品有目共睹,《狐妖小红娘》《一人之下》《凸变英雄》《端脑》等高热度作品层出不穷。而在“勾搭”上B站后,不单在资本上合作,在内容输出上也同时发力。

透露着贫穷的制作、脑洞无边的情节、恶搞的人设、日和式的吐槽……一切的元素都向外界散发着无与伦比的“沙雕气息”,让所有无意间点开这个番剧的人都欲罢不能、无法自拔。

更神奇的是这部平均时长4分钟的泡面番,每集都有2分钟的“死亡3D”MV,而且还迷之精彩(甚至音乐制作大有超过某些时下热曲的趋势),被广大网友们称为“用脚做动画、用心做音乐”。

甚至在每集的题目里都藏着主创们的吐槽——制作组:擦头发好累啊(第一集)/总作监:不想写片尾名单(第二集)/宣发组:除了欺诈我们还能干什么(第三集)……

男团+秃头+沙雕,这样的关键词配置很难不让人注意。同时会让人不禁想起日本去年推出的沙雕泡面番——《后街女孩》。

这部由J.C.STAFF制作的动画改编自同名漫画,讲述了三个黑帮少年因犯错而被老大送去泰国做变性手术,回到日本后被逼成为女团偶像的故事。整个故事围绕着“汉子心、少女身”的三个主角日常的吐槽展开,沙雕指数异常爆表,成为了2018年动漫网友们的快乐源泉。

当然,2018年还有火遍网络的《我是大哥大》以及许多横空出世的沙雕表情包,大有“沙雕元年”的架势。沙雕文化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同时也记录着亚文化圈的流变与进化。

一、“万恶之源”的崛起

沙雕文化自诞生起,便带有恶搞、搞笑、无厘头、解构、吐槽的标签。

但“沙雕”一词最初就是用于辱骂,来自其同音的脏话。它和“diao丝”一词一样,在网络语境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了语义的异化。从单纯的脏话成为了略带戏谑的嘲讽/自嘲,一般用于形容“当事人愚蠢、天然呆以及刻意卖蠢而引发的笑点”(引自百度百科),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又被泛指所有搞笑的事情。

而说起沙雕文化的起源,很多人会想到2005年成立的“糗事百科”。这个许多网友的快乐之源最初是搞笑社区,其最初的形态就是一个分享型的贴吧。那些早期分享快乐的朋友们,也许就是“沙雕网友”的雏形吧。

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沙雕文化的演进。这里要提到的是暴走漫画,虽然暴走漫画(Rage Comic)这种用粗暴线条绘制的吐槽漫画起源于北美,但却于2008年在中国火了起来。一个叫王尼玛的网友制作出了暴走漫画的生成器和网页,自此成为广大网友的又一快乐源泉。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暴走漫画注册商标、成立公司,制作了一档王牌节目《暴走大事件》,一句“荆轲刺秦王”伴随了许多90后的青年时光。

2018年深受广大沙雕网友喜爱的《暴走大事件》因为某种原因而宣布停更。虽然现在已恢复更新,其尺度与水准也大不如前。

也许是生活太苦,又也许是快乐可贵。沙雕文化一直是广大网友们的刚需。看到了市场的需求,百思不得姐、最右、内涵段子…等一系列主打“沙雕”的互联网产品如大浪淘沙,有的被封、有的没落、有的依旧虎虎生风。

沙雕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里重要的一支,名字在变,而关于“搞笑”的核心诉求却从未改变。

二、二次元沙雕最为致命

囿于真人表现力的有限,三次元的演员很少有颜艺能表达出那种夸张感。无数吐槽番的真人漫改都成为了吐槽的对象,看来只有二次元才能更还原沙雕之精髓。

桥本环奈已经努力了

在“沙雕”的道路上,动漫大国日本走得更加前一些。2005年,万恶之源《日和漫画》动画化。2010年,白客所在的cucn201因毕业留念而配音的《搞笑日和》走红网络,让人们第一次领略到了中式吐槽的魅力。

两年后,属于中国自己的“日和”《十万个冷笑话》上线,在经历了漫长的动画化后,于2017年上映了《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这部票房1.34亿的动画在当年度的暑期档不是特别亮眼,但却在二次元用户中掀起一阵波浪——全片中用到了近80个动漫、广告、网络梗,堪称中国流行文化第一“梗”片。这也算是“梗”文化极成功的一次出圈经历了。

此后的动漫中,或多或少总能够找到一些“沙雕番”,它们大多以泡面番的形式存在,在每个季度的排片表里默默更新,在那些主流番后填补观众们的空闲时光。

三、“沙雕”的作用机制:反差与“梗化”

所有的亚文化都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命题讨论,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后现代性和解构性。

对于沙雕文化而言,其核心的作用机制是寻求某种极大的反差/错位,并“梗化”。

这里的“梗化”是笔者个人提出的,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个词来定义比较准确。

“梗”一词源自网络,现在泛指笑点或有意思的记忆点。“梗化”是指将这个记忆点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甚至形成固定符号,并大量反复引申/二次创造。

这里的梗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动作等,一般的传播链条是:特定词/句→表情包→gif动图→二次创造视频。

以“X,你太美”梗来举例。

这个特定的句式来自某位当红艺人的一段舞蹈视频,因为某种反差或者错位,导致这段视频在广大网友传播下逐渐梗化,并衍生出了大量的表情包、动图、音MAD和鬼畜视频,成为了一种特定的“网络暗语”。

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看出,沙雕文化不停地进行二次创造(消解/消费),是一种在高效介质下的大众传播的狂欢,这种传播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演进的过程。神奇的是,无论形式变得如何多样,只要梗的核心内容不变,你依旧能够认出这个梗,并和其他传播者们达成内容共振。

无论是谁,只要能够制造梗,就能够被参与者“梗化”。“真香”、“小目标”、“ARE YOU OK”、“大碗宽面”……现代流行文化不断制造着新闻与梗,沙雕文化便能“化严肃为活泼”。

值得玩味的是,“梗化”原词出自北宋曾巩的《与王介甫第二书》,本意是顽固且不符合教化。而在现代的语境中,显得很是朋克了。

四、无意义就是意义

后现代文化是不停演进升级的。很久以前我们把它称为无厘头,后来称为恶搞吐槽。现在我们统一到沙雕文化中。

说回沙雕文化在二次元的泛化,是亚文化更加直白的扩大。比如开篇提到的《地中海美少年》本质上其实是在映射当今饭圈的魔幻现实。“地中海”与“偶像”这样完全相悖的关键词一旦放到一起,便能制造巨大的反差。

这些看似荒诞的设定,放在番剧中会成为笑料。但你是否想过,这些荒诞的事情,在生活中总是司空见惯——零演技男演员获百花奖、抠图女主角获得金鸡奖……毕竟生活和艺术,总要有一个是荒诞的。

关于同类目的沙雕番,日本在2016年就有了一部《石膏男孩》,来讲述一群石膏像们的成团经历(没写错,就是那种不会动的石膏像)。新人经纪人石本美希为了逃避画石膏像的命运,从美术生转行当艺人经纪,却发现自己的艺人团体竟然是四个会说话的石膏像。在不懈的努力下,美希终于将石膏男孩推上舞台,成为了人气偶像团体。不得不说这部番剧沙雕得更加后现代。搞笑的背后,更多是对偶像运作机制的吐槽——万物皆可运营,石膏也能成团。没有很沙雕,只有更沙雕。

沙雕文化是刚需,也是内容第一推动力。不断丰富的物质、特殊的文化制度共同制造了这个内容的的洼地。所有具有深度与指向的内容都是不安全的,只剩下没有指代的沙雕文化是被默许的。

网络内容的丰富极大程度上填满了我们的碎片时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有趣。这种有趣来自当前生活中的荒谬与反差、错位与出位。它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虚无与浅薄,也恰恰因为过度的形而上,反而具有了一丝消解的哲学意味。

现实是现实的,也是魔幻的。对于这其中的荒谬感/违和感,我们只能选择嘲讽及自嘲。

沙雕没有意义,沙雕本身就是意义。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