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们的童年有各种版本。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日关系前后进入蜜月期。
与此同时,日本动画产业迎来上升期,大批优秀作品诞生,成为国民重要的精神支柱。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愈发频繁,这些优秀的日漫作品也得以被引进中国内地,无数少年儿童对放学后的电视节目多了一份期待。
那时,我们能看到日本佛文化浓厚的《聪明的一休》、充满幻想和冒险元素的《魔神英雄传》、张扬青春与热血的《灌篮高手》、就连影响日本动画业界的现象级作品、直击少年精神内核的《EVA》,也在80、90后的童年回忆名录之中。
各大电视台的轮番、频繁播放,构筑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然而,在交流愈发便捷的当下,我发现人们在回忆起这些作品时,出现了不同的分支。
比如在说起《魔神坛斗士》的时候,有的小伙伴会第一时间想起《魔神英雄传》,并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系列的作品。
但事实上《魔神坛斗士》早在1988年就于日本播出了,而它的设定虽然牵涉到战斗和变身,但和《魔神英雄传》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而它在漫迷口中也更多被称作《铠传》(取自日文原名《鎧伝サムライトルーパー》)。
当然,前文提及的《魔神英雄传》其在国内也还有着不同的称呼《魔神英雄坛》《神龙斗士》。前者是漫迷对日文名的直译,而中者则是90年代中期引进时的官方译制。
至于《神龙斗士》则是03年引进《超魔神英雄传》(也就是系列第三部动画)时的翻译名字。
至于剧中角色名字也同样有着两个版本:瓦塔诺/西米格/施巴拉古大师,这个版本是90年代第一次引进时的译名,也是漫迷们最深刻的印记。
而来到《神龙斗士》的时候,对应角色也被改为战部渡/忍部火美子/剑部武一郎,更贴近日文原名了。
探其原因,正是因为不同的译者、团队会秉持不同的理念、目的进行翻译。
02.把外文作品翻译好怎么这么难
翻译,讲究“信达雅”,其中“信”指意义不悖原文,译文要准确、“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句要通顺明白、“雅”则指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在大多数情况下,“信”、“达”是翻译的重中之重,只有这两个步骤能够最大限度贴近原文,才能让受众顺利理解作者所要讲述的故事、角色的塑造、传达的情感。
然而,“信达雅”却不是一项可以为所欲为的工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必须遵从有关部门的规定,宣传积极向上的理念,抵制不良的诱惑。
在动画领域,由于国内对此的主流观念还处于“面向儿童”的阶段,因而译者在编译的过程中,就要篡改当中可能会对低龄观众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而“血X暴力”就是编译工作者们最为关注的点。
《EVA》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正是因为它打破以往日本动画的表现手法,融合了宗教、哲学、心理等多维度去构造一个架空世界,探讨青少年封闭的内心状态。
同时,这部作品也打破了人们对“大人动画”的偏见,开始接受“动画同样也能述说心理”的概念,为后续动画的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
正如成长需要经历磨难一样,作品的深度、角色的成长、宣传的理念往往离不开黑深残的环境,《EVA》中就出现了不少关于内心黑暗、扭曲的情感、血X暴力的描写。
但在有关部门看来,作为一部即将引进给孩子的动画,这些元素自然是不允许存在。于是,负责译制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简称“辽艺”)就不得不在剧情的删改上下功夫。
当时,辽艺把删改好的《EVA》命名为《2000天鹰战士》,并送给有关部门审核。只可惜该版本并未过审,无奈被打回重新译制。
不幸的是,出版方要求辽艺要在一周之内完成重译工作,而此时的辽艺又处在人才缺失的状态,剩下的员工只能起早贪黑,对《EVA》进行逐帧查阅。
于是,一个在删减基础上的再删减版《新世纪天鹰战士》诞生并成功过审,国内的观众们才自此能在电视上看到这部影响日本动画业界的现象级动画。
以至于人们虽把《新世纪天鹰战士》视为自己的童年回忆,却对当中的剧情感到迷惑。
这并非是因为剧情本身过于隐晦,而是在引进过程中,为了让动画能够顺利通过审核,译制工作者们不得不将一些元素(同时也是关键部分)进行删改,造成了叙事逻辑上的不畅。
此外,译制方不仅要面对有关部门的压力,还要想办法满足资本方的要求。
千禧年间,中国台湾饮食巨头“统一集团”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在年轻人市场的知名度,统一成为了台视的赞助商,并干预了当时正准备重播的《中华一番》的译名。
于是,主角刘昴星变成了“小当家”干脆面、女主周梅丽变成了“嘟嘟”小香肠、昴星的师傅周瑜变成了“及第”水饺,就连在全国料理界德高望重的元老罗鋈也变成了“十全”鸡精。
所幸,《中华一番》的剧情讲述的是刘昴星在成为特级厨师后,与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对抗“黑暗料理界”故事,卖点还在于料理烹饪的过程,因此当时的很多观众并没有对这样的名字感到多少违和感(其实魔改后还有点儿接地气)。
但对于一些故事发生在现代校园这种时常会出现名字的作品,译制方的强行译名就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了。
《魔卡少女樱》中,男主李小狼就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道士,然而在内地的译制版中,小狼的名字却被改为了“王小明”这一时常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大众名。
不过最令人捧腹的是,在转学的自我介绍中,他虽称自己为“王小明”,但背景中的黑板却写有“李小狼”这三个汉字。这一“睁眼说瞎话”的剧情也引发了大量观众的吐槽。
译制方自然不会无故更改主角译名,但李小狼这一名字之所以惨遭篡改,也是一种迫于无奈。
在《魔卡少女樱》中,动画制作组原创了一位叫“李莓玲”的角色,设定中,她是小狼的堂妹,但在自小时候起她就对小狼抱有恋慕之情,并在口头上立过婚约。
由于国内的法律规定三代或三代以内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男女不能结婚,因而为了让这部动画过审以及避免诱导低龄观众,译制方不得不更改小狼的名字。
译制版《魔卡少女樱》遭到删改还不止名字一处。由于该作品的作者clamp所刻画的感情往往不限于男女之间,在以往的作品中,就塑造了不少LGBT角色。
即便是在这部受众大多为低龄少女的作品中,clamp也不掩她们对相关剧情描写的欲望。
例如剧中有不少涉及LGBT的剧集被全数删除,而后续中小狼对小樱的告白的台词,也被篡改成“我一直觉得你很好”;
同理,小樱思考自己对小狼的感情的那段内心独白,也硬是从爱情被改为友情。
只可惜自2004年起,我们已经很难再有机会去吐槽这些槽点满满的翻译了,因为受政策的影响,国内电视台不得在黄金时段播放境外动画。
至此境外动画也不得不将阵地转移至网络平台,大量的原配版本得以广泛传播,只有少部分人气较高或老少咸宜的系列作品才被译制团队加上中文配音,影响力颇为深远的《JUMP》系作品就在其中。
三大民工漫在国内的人气想必无需多言,然而它们被引进国内的译名却欺骗了我们多年。
我们常说的《海贼王》本名为《ONE PIECE》;在日本,你并不能通过直译找到一本叫《火影忍者》的书,因为它叫《NARUTO》(“鸣人”的罗马音);同样的,《死神》在日本不叫《しにがみ》,而是叫《BLEACH》(原意“漂白”)。
但别以为在国内就能够通过“海贼王”和“死神”的名字在正规平台搜索到对应的漫画了。
毕竟这都只是民间翻译组的“杰作”,也就是所谓的山寨翻译,而真正能够得到正版认定的也只有《航海王》和《境界》---据说,这都是因为名字被抢先注册的原因。
因为商业上的“先来后得”被迫改名,这自然是能够得到体谅的。但奈何在审核的要求下,《海贼王》还是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如在19年10月上映的剧场版《狂热行动》中,海军被改为了“警察”、革命军被改成了“正义联盟”、至于路飞等海贼则被称作“航海家/冒险家”......
这番操作可真没少引爆舆论的轰炸呢。
如此看来,国内译者们在对这些作品名字进行翻译的时候,已经脱离了“信达雅”这一规则,而是根据剧情的内容或是主角的身份,抑或者碍于审核的要求对整部作品进行重新定义。
相信在得知本名的原意后,某些喜爱这些作品的萌新粉丝的内心多少都有些打击。但仔细一想,某些直观的译名也极大地激发了受众对作品的兴趣和理解,某种意义上也是加速了作品在国内的传播速度。
时间来到2016年,音像制品的翻译者们似乎又迎来了春天,或者说考验能力的时刻。
该年有关部门下发文件,对出版物内的汉字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对外语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做出了相关规定。
至此,包括ACGN在内的大量引进作品,翻译范围、强度都有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
例如在《LOVE LIVE》企划中,内部的歌大多以日文+英文的形式命名,在以往的翻译中,都是保留原有的英文而只将日文翻译成中文。
但在有关部门下发了相关文件后,包括手游中系统判定在内的各种外文,都无一例外被翻译成中文;而企划中出现的组合名亦是同理。
对于长期接触外文的受众而言,早已习惯于外文的语言环境,这也让他们很难适应这样突如其来的改变。
更何况,如今大多数的翻译都只是停留在“信”或是强行音译的层面,极大地削弱了外文作品的神秘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作为《电锯人》女主之一的帕瓦(原名为POWER,算是民间翻译组的音译了),其来到国内的正版平台却变成了“大力”。
那你说这是为了回避审核?还只是正版翻译团队的恶趣味了?(为了彰显和盗版翻译组的不同?)
为了过审而无奈曲解原意、为了扩大宣传范围而重新定义、为遵守规定而强行翻译、还有为了追求特立独行而罔顾漫迷们的阅读习惯。
国内的译制工作者想要把外文作品翻译好怎么就这么难呢?
03.结语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魅力,优秀的外文音像制品、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成为我们学习外语的契机或动力。
那些年因错误、审核、或者商业套路而被翻译成中文的动画片在带给我们欢乐、成为我们向往某些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童年多了份虚伪和无奈。
所幸我们不是只能生长在温室里的花,因为这些动画,我们了解过虚拟世界的温馨与美好,也从中知道人心的各种残酷。
即便它们并没有将最原始的一面展现给我们,我们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