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大师齐白石向学生李可炎赠送印章,印章的“李”字右下角有一个圈,引起了李可炎的怀疑。
于是在又一次拜访中,李可染向齐白石老先生提出了心中的疑惑,齐白石回答:“你身边有一颗珍珠。”
这颗“珍珠”,指的便是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
李可染,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一生投身绘画事业,擅长山水、人物画,尤其是画牛。
邹佩珠,李可染的妻子,同样在艺术领域有着较高的成就,是我国当代最早的女雕塑家。
出生于1907年的李可染,比邹佩珠大了13岁,而缘分从来不以年龄为界限,当他们的缘分悄然到来时,人生早已做好了铺垫。
图 | 李可染与邹佩珠
一、“织女”与“画牛郎”
出生于农历七月初七的邹佩珠,曾调侃说自己没遇到“放牛郎”,却遇见了一个“画牛郎”。如此浪漫的说法,可见邹佩珠与李可染之间伉俪情深。
而在遇见邹佩珠之前,李可染曾有过一段婚姻,女方是著名戏剧评论家苏少卿的女儿苏娥。
原来,李可染除了在绘画上极具天赋以外,也是一枚京剧票友。在老家徐州京剧票房中相识了豆蔻年华的苏娥,二人在京剧和绘画上有着相同的爱好,因此结缘,成婚于1931年,在身边人眼里也是珠联璧合的一对。
不幸的是1938年苏娥在战火流离中染病去世,为李可染留下3子1女,便撒手人寰。彼时远在他乡投身爱国运动的李可染,一年后才得知妻子苏娥的死讯,悲恸难耐。
但命运并没有在感情方面放弃李可染,经过层层的伏笔,花样年华的邹佩珠出现在李可染的生活中。
图 | 邹佩珠
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系的邹佩珠,结识了同一宿舍的李畹,脾气相投的二人成了好朋友。自那时,李可染便成了邹佩珠耳熟能详的名字,原来,李畹就是李可染的妹妹。
而李可染与邹佩珠初相识,却已经是1943年了。春末夏初的阳光为相遇打了一层糖果味儿的底色,在校外专注水彩写生的邹佩珠和前来问路的李可染,在冥冥之中牵了月老撒下的红绳。
当李畹正式介绍二人认识时,李可染依旧对那次相逢记忆犹新:“我向你问过路啊!”
那之后,有更多的机会见面,日渐熟悉。作为京剧票友,又擅长胡琴的李可染,一日兴致来时,为邹佩珠拉了一段胡琴,不曾想邹佩珠竟一语言中了曲牌。李可染在前妻苏娥去世后鲜少遇见懂戏曲的女子了,他如获知音,二人的感情也随着志趣相投不断升温。
1944年,李可染和邹佩珠由国立艺专校长林风眠主婚,正式结为连理。由于没有新房,二人借了老乡的六平米房间,因陋就简举办了结婚仪式。
自此,我国艺术领域的一对璧人开始了相携人生。他们一起走过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为人们留下了一段情缘佳话。
二、爱情,最是点滴才动人
朴实无华的爱情是一碗温粥,解饥又暖胃。
在婚后最初的时光中,二人生活条件简陋,但依旧未能阻止爱意的蓬勃。因房间潮湿,李可染的画室中竟生出了一支竹子,他便将它养了起来,取名“陪竹”,既取了邹佩珠名字的谐音,又寓意了相互陪伴。
后来,为了给李可染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同样在艺术创作上有很高天分的邹佩珠毅然退居二线,成为一名教师,以安心地照顾家庭和李可染的饮食起居。
经常外出写生的李可染,脚上有一块凸起,经常磨得疼痛难忍。细心的邹佩珠便在为他做鞋时,在鞋中剜出一个洞,恰好合了李可染的脚型。
乃至到了晚年,为了让患有神经衰弱的李可染在创作之余能好好休息,有七八年的时间,邹佩珠是睡在“师牛堂”的沙发上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李可染提供最安心的创作环境。邹佩珠曾调侃自己是李可染的“勤杂工”,也正是这份默默付出的爱,协助李可染筑了一条通往不凡的艺术之路。
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只是你侬我侬那般简单。
图 | 邹佩珠在做雕塑
李可染与前妻苏娥育有4个孩子,结婚前,李可染对邹佩珠是否能接纳这样的条件尚有担心,而性格爽朗直率的邹佩珠用她的开明打消了李可染的顾虑。
据邹佩珠长子李小可回忆,邹佩珠不仅关注着李可染与苏娥孩子的生活状况,也与苏娥的父母相交甚好。在生活困难时期,邹佩珠除了正常授课以外,还要兼职美术老师,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用度。
艺术家的写意人生背后,恰是这点滴的人间烟火,构筑了他完整的人生轮廓。
李小可回忆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时曾讲到,晚年醉心创作的李可染,性格变得有些急躁。有一次,在创作《井冈山》时,李可染不慎将颜料喷到了即将完稿的作品上,颇有些气急败坏,引发心脏不适。邹佩珠便连连安抚,并连夜用小刀片将喷在画布上的颜料刮掉,又耐心的做了复原处理,第二天交到李可染手中的画作丝毫看不出痕迹。
或许,这样的故事在他们相伴一生的生活中数不胜数,但只摘一二,便温暖了他人心。
图 | 邹佩珠倩影
三、以艺术之名,步履不停
邹佩珠曾说过:“我从没有一天停止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努力工作。”
除了家庭,在李可染的艺术人生中,同样屡经波折,而无论何时回头,邹佩珠都在身后,或鼓励,或相助,让李可染的创作之路不再孤独。
在与邹佩珠结婚后不久,有一次李可染一连三天没回家。原来京剧迷李可染是因为听戏入了迷,连听了三天,当焦虑万分的邹佩珠得知原因后,不禁火冒三丈。
而真正令邹佩珠发火的,并不是李可染连日不归家,而是因他未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我把终身托付给他,既是看中了他的忠厚善良,人品好,更重要的是他有才,画好,能成为民族、国家需要的人。如果他一天到晚泡在戏园子里,丢了自己的画,那么我的期望和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古有乐羊子妻为劝夫从学而引刀趋机杼,今有邹佩珠怒言相向,以防夫婿耽于嬉,可谓一段贤妻典范的佳话。在之后的岁月中,李可染便潜心画作,在中国绘画领域闯出了自己的招牌。
致力于国画艺术改革的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此,他在上世纪50年代屡次外出写生,最长有七八个月都在外地,不能回家。
邹佩珠与李可染成了现实版的“牛郎织女”。这样的时光中,邹佩珠一人担起了家中照顾老少的担子,为了满足一大家子的生计,她成了学校里课时最多的那个人,还要兼职以补贴。
所幸,李可染不曾辜负她的默默付出,万里跋涉中完成了几百幅画作,助他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 | 1947年邹佩珠与两岁的小可在长城
四、于苦难中生出瑰丽的爱
纵然醉心艺术世界,依旧难逃世事变迁。
1966年,李可染因时政被迫停笔,1969年,李可染被下放至湖北省丹江口的文化部“五七”干校。
因担心李可染在“五七”干校的生活,邹佩珠专门去看望他。贤惠而能干的她发现李可染的房间地面凹凸不平,便细心地将地面铲平并铺上煤渣。此外,她还为他修葺了屋顶,发现窗后有诸多杂草,她又怕李可染被蚊虫叮咬,又为他编了草帘子。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协调下,李可染得以返京。然而1974年的“批黑画”运动,又一次让李可染身陷囹圄。
还好,无论何时都有邹佩珠坚定不移的陪伴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待这段泥泞的人生经历走过,风雨洗礼后的爱情,愈发渗出久酿的醇香。
1989年12月5日,因心脏病猝发,82岁的艺术大家李可染与世长辞。
因李可染生前未能留下遗嘱,诸多优秀遗作如何分配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但邹佩珠深知李可染“希望自己的艺术能像乒乓球一样为国争光。”
于是,邹佩珠对李家七个孩子进行多方沟通,推进并促成了将李可染代表性作品捐赠给国家这样“令人感佩的义举”。
不仅如此,邹佩珠在李可染去世后,依旧孜孜不倦地为扩大李可染作品的艺术影响力而奔波,以实现李可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夙愿。
2014年,北京画院举办的“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开幕,重病在身的邹佩珠吸氧前去参加纪念会,感动诸多艺术从业者。
2015年5月4日,95岁的邹佩珠完成一生使命,怀着对李可染的无限思念离开人世。
但愿这对“牛郎织女”已乘鹊桥,再度相会。
回首李可染与邹佩珠夫妇45年的陪伴,宛若以李可染艺术创作之路为画笔,勾勒了一幅幅琴瑟和鸣的手卷画,待画轴缓缓卷起,用爱浸润的画中曲调,余音袅袅,仍绕心弦。
文 | 艾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