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喀秋莎歌词】《喀秋莎》是如何由军旅情歌成为国际和平之歌的?

《喀秋莎》是前苏联歌曲,成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广为人知的军队情歌。

起初,《喀秋莎》的歌词,只是几行未完成诗,1938年由苏联著名的诗人和歌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所写,作曲则是布兰德尔,二位均为斯大林奖金获得者。

伊萨科夫斯基在回忆《喀秋莎》创作的时候说,他写了八行就写不下去了,不知道接下去该写什么。恰在此时,布兰德尔来找伊萨科夫斯基,向他要歌词谱曲,伊萨科夫斯基对他说:“歌词我倒有,名为《喀秋莎》,就是没写完,你看怎么办?”说罢,就把未完成稿交给了布兰德尔。此后,伊萨科夫斯基由于各种原因,彻底忘记了他和布兰德尔的这次谈话,他想,一份没有写完的歌词,作曲家也不会谱出什么好曲子吧。

但是,布兰德尔却从伊萨科夫斯基的歌词中看出了门道,他觉得,尽管歌词只有八行,但修辞美妙,音调婉转,特别是诗行重音很特别,可谓标新立异。于是,布兰德尔立即投入《喀秋莎》的作曲,一口气写下多个草案。布兰德尔把他谱曲的事告诉了伊萨科夫斯基,不久,后者即将歌词写完,交给布兰德尔。布兰德尔根据完整版的歌词,再次修改曲子,并给《喀秋莎》主题定性,说这是边防军战士的情歌,描写战士思念远方少女,美丽的喀秋莎也在期盼边防战士回到身边。

伊萨科夫斯基多年后谈到《喀秋莎》时说,他和布兰德尔似乎预感到战争将临,因为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西班牙内战正酣,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如火如荼,歌中所传达的情感已在他们心中点燃。因此,创作一首保卫祖国的抒情歌曲,是时代的要求。所以,《喀秋莎》刚一发表,即成为军旅文艺作品的典范,《喀秋莎》的词曲作者,开创了当时苏联抒情作品创作的新路。此后,苏联战争题材歌曲的趋势呈井喷式爆发,一直持续到战后。

《喀秋莎》成为军旅情歌之前,曾是1938年苏联国家爵士乐团的演奏曲目之一,该乐团的艺术指挥,正是布兰德尔。1939年2月,该乐团在莫斯科首演,曲目之一就是《喀秋莎》,演唱者是苏联著名独唱演员巴基谢娃。

此歌在苏联唱红之后,一些著名歌唱家,如维诺格拉多夫、鲁斯兰洛娃及克拉索维斯卡亚等纷纷翻唱,使这首歌曲流传更广。紧接着,一些专业乐团,特别是苏军各个文工团,便将此歌列入演出的必唱歌曲,在全国各类文化活动和剧场演出中反复演唱。

据《苏联文学报》报道,战前的1939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民众迎接苏联红军的时候,唱的就是这首歌。1940年,苏联人在家庭聚会时,都要唱《喀秋莎》,真可谓走进了艺术殿堂,也流行于千家万户,成为苏联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歌中少女“喀秋莎”,是广义 “爱情”的意象。不少红军战士听完这首歌,竟然给“喀秋莎”写起了情书,有个红军小战士给“喀秋莎”写道:“假如一颗流弹飞向远方,我的亲人,请不要忧伤,告诉人们我牺牲的真相。”还有人创作了歌曲《喀秋莎》的续篇,“喀秋莎”逐渐成为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官兵的精神支柱,难怪莫斯科文学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段当年文艺界对《喀秋莎》的评价,其中写道:“我们都爱喀秋莎宝贝,我们爱听她唱歌,她让敌人闻之丧胆,朋友勇气倍添。”

也有一些红军女兵听完《喀秋莎》,立志做一名歌中的女神,还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作“喀秋莎”,比如红军女上士帕斯图申科,是一名重机枪手,就把她的名字改为“喀秋莎”,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屡建功勋,获得了红星勋章。

1943年1月10日,苏军第44 集团军出版的《冲锋报》还刊登了颂扬帕斯图申科的诗:

我们将少女喀秋莎歌唱,她就站在峻峭的岸上,你再听新歌将喀秋莎颂扬,她已是冷峻而普通的姑娘,当敌人蜂拥而上,机枪突然不响,一跃而起,怒杀顽敌,喀秋莎,普通的姑娘……

《喀秋莎》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老家的文化馆里,开了一家“《喀秋莎》博物馆”,里面保存着世界各地用不同语言翻译和出版的《喀秋莎》歌篇。有趣的是,世界各地所翻译的《喀秋莎》尽管曲调无异,而歌名却大相径庭。比如意大利语的歌名是《卡特琳娜》或者《风在呼啸》,以色列译为《喀秋什卡》,法国人翻译的歌名是《卡扎乔克》。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喀秋莎》穿越时空,从一首单纯的苏联军旅情歌,演变为国际流行的和平之歌。

《喀秋莎》作为苏联著名军旅情歌,已经约定俗成,成为历次伟大卫国战争纪念活动的指定歌曲,从战后一直沿袭到今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