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老钟知道江西以前有个非常火的节目,叫《中国红歌会》、《中国红歌会》。当年从南昌到井冈山,从井冈山到全国,从江西电视台工作室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红极一时,数亿观众通过江西卫视接受了这场红歌洗礼。
那时候,涌现了一批耳熟能详的红歌,其中就有《十送红军》。与瑞金深深结缘的《十送红军》,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
《十送红军》描述的是瑞金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力量损失惨重,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所在地瑞金面临着被国民党军队攻陷的危险,在这样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做出了长征这一历史性决策。
中国共产党1931年底入驻瑞金,因为红军的到来,瑞金及周边地区在当时都发展的比较快,而且,当时这些地区的土地革命很成功,贫雇农都分到了土地,老百姓十分信任红军,拿红军当自己人。几年的同甘共苦,军民早已鱼水情深。1934年10月,一听红军要走,瑞金各个村子的老百姓纷纷赶来送别红军,他们一边送一边唱,直到再也看不到红军的身影。瑞金百姓送别的,不仅仅是红军,也是自己的亲人。苏区时期的瑞金,人口仅有24万人,却有11.3万人参军支前。这样浓厚的军民鱼水之情,令人动容!
然而,虽然《十送红军》讲述的故事是1934年瑞金百姓送别红军的场景,但这首歌曲却是在长征结束后的20多年后才创作出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首歌的创作,不得不提到一位将军——刘亚楼,刘亚楼将军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1960年10月,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随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当时朝鲜人民军表演了一场大型歌舞,这场歌舞所有的歌曲都是由战争年代的曲目改编而来,其中3000名朝鲜战士演出的《三千里河山》气势磅礴,给刘亚楼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刘亚楼将军心想,如果我们也能将新中国伟大革命历程中涌现的红色革命歌曲进行改编加工,打造一场以革命历史歌曲为主打的晚会,那该多好!
回国后,刘亚楼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空政文工团,并要求在三个月内完成任务。 接到任务后,文工团立马组织张士燮、朱正本等人负责文字和音乐的创作。然而接到任务的主创人员马上就遇到了难题,张士燮和朱正本发现,他们能用的现成音乐素材非常少,不足以支撑一场晚会。他们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去哪里找革命歌曲,于是他们只好将情况反映给刘亚楼司令。
还是司令有办法,司令给他们出了个招:现场征歌,刘亚楼要求空军的将领们每人必须献唱一首歌。于是,这些老红军你一句我一句,歌就这样一首首凑起来了。
可是,尽管这样搜集到了很多歌曲素材,大家发现还是少了一首表达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时革命根据地百姓送别红军时依依不舍之情的歌曲。这段历史太重要了,这份军民鱼水之情太难得太珍贵了!因为深知这首歌曲的重要性,尽管没多少时间了,张士燮和朱正本等人还是决定来江西采风,在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寻找灵感。
近一个月的实地走访,让张士燮等人收集到了很多素材,很多苏区的老人回忆往事、唱起红军时期的歌曲时,边唱边掉眼泪,这给了张士燮极大的灵感启发,根据这些素材和经历,他一口气就写好了《十送红军》的歌词。
看着张士燮朴实而又深情的歌词,朱正本立马就想到了在江西采风时学来的一首民歌——《送郎调 长歌》。《送郎调 长歌》所表达的是赣南山区的客家男人为了养家糊口走出山区,妻子送别丈夫时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朱正本在这首民歌曲调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加工,很快就为《十送红军》谱好了曲。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就这样出炉了。
1961年8月1日,晚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十送红军》一经上演就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据说当时引起了在场所有观众的高度共鸣,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直击人们灵魂深处的《十送红军》,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如泣如诉的送别之情,依然让人潸然泪下。《十送红军》,以词述史,以曲传情,长征精神就这样被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铭记、传承。
#国庆# #红色故事# #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