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还记得以前的哆啦a梦吗?
智能硬件站文本|艾谷
21世纪发现引力波,人工智能打败了9段骑士……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这让我们不禁心怀期待,哆啦A梦会在2112年如期而至吗?哆啦A梦的诞生
1969年的某天,一只小猫闯进了漫画家藤子·F·不二雄的房间,于是,以这位不速之客为原型的猫型机器人“哆啦A梦”诞生了。
哆啦A梦和朋友们的日常
这只脑袋圆圆、大嘴如盆的蓝胖子来自未来,它肚子上的百宝袋里有各种各样超现实的神奇道具。哆啦A梦、大雄,还有他们的朋友们,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度过童年。
如今距离哆啦A梦的诞生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漫画中的“自动电子打字机”(对应如今的智能语音)、“自动清洁机器人”(对应扫地机器人)等小道具都已成为现实。
那么,哆啦A梦离我们还有多遥远呢?
和哆啦A梦一起玩石头剪刀布
“哆啦A梦伸出手来,猜一词语。”
“伸出援(圆)手。”
飞天小女警和哆啦A梦
小时候大家都猜过这个谜语。但为什么只有人好奇飞天小女警怎么拿筷子,而没人好奇哆啦A梦怎么拿铜锣烧呢?
其实,很久之前我们就有了答案。芝加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联合发明出了哆啦A梦同款球形机械臂,利用空气泵抽压来“拿(xī)”住物品。不论是小夹子,或是圆滑的鸡蛋,它都可以轻松拿起,甚至还能倒水、写字。
虽然移动速度比较缓慢,对于柔软、易变性的物体“拿捏”起来也还存在难度,但是这一发明向我们证实了哆啦A梦球形手臂的合理性。
不过,别以为你石头剪刀布一定能赢哆啦A梦,因为——它还是能出剪刀的。
晚上也能看清楚的眼睛
哆啦A梦有一双能在黑暗中看清东西的红外线眼睛,得益于军事方面的发展,这种“夜视”功能现在已基本实现。
夜视仪主要包括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两种。根据红外线产生方式的不同,红外线夜视仪还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主动式和被动式红外夜视仪的不同成像效果
上世纪中叶,德国首先研制出主动式红外探测仪器,可通过发射红外光线在黑暗环境中成像。但这项技术容易在作战中暴露自己,目前仅用于民用领域。
被动式红外夜视仪也被叫做红外热成像仪,可凭借物体自身发出的红外辐射成像。热成像仪被认为是功能最强大的夜视仪,当然,价格也十分昂贵。
微光夜视仪的成像效果
微光夜视仪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顾名思义,这种夜视仪需要在微弱的光亮下使用。第四代微光夜视仪能够在星光被云遮蔽的黑夜里,以及黄昏、拂晓时,光照变化的条件下工作。在1/4月条件下,它的可视距离可达390米。
失效的胡须和鼻子
众所周知,哆啦A梦是被野比世修(大雄的玄孙)作为看护机器人送回20世纪的。与同期的机器人相比,哆啦A梦资质平庸,甚至稍显愚笨。
它本来拥有敏锐的探测功能,但胡须雷达已经失效,而鼻子也只对铜锣烧的味道敏感。不过,这两样东西,现如今的技术已经足够帮它修复了。
雷达技术可以简单理解成无线电定位,它被广泛运用于距离、方位、高度、速度等信息的探测。与雷达的发明来自蝙蝠的启迪一样,人类正在通过模仿狗的嗅觉来创造一种能够分辨化合物的嗅觉探测器。
据了解,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与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以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合作了一个3D打印研究项目,他们打印了一个“狗鼻子”爆炸物探测器,据说这个设备约将探测准确率提高了18倍。
哆啦A梦的尾巴会摇吗?
哆啦A梦的尾巴会摇,在它心情不爽的时候。另外它的尾巴还是电源开关。不过,你可能已经忘记了,它的尾巴还有个隐形功能。
据报道,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某研究小组发明曾发明了一种命名为“罗切斯特斗篷”的设备,这个产品可运用焦距不同的镜头弯曲光线,实现物体“隐形”。而国内也研制过一种“有源隐形衣”,通过部署在物体周围的有源设备,改变波的传播路线,以达到绕射传播的效果。
这两个设备原理比较相似,体形也都非常庞大。和哆啦A梦小巧的尾巴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比22世纪还要遥远
不论我们多么喜爱哆啦A梦,还是得面对这一现实——没错,哆啦A梦比下个世纪还要遥远。
尽管上面提到了一些哆啦A梦身上已经实现,或者有希望实现的技术,但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对它的一些关键构造我们只能望尘莫及。
哆啦A梦因为被机械鼠啃掉了耳朵,伤心地哭了三天三夜,还把原本黄色的身体哭成了蓝色。从此它也失去了作为一只“猫”的“尊严”,每每看见老鼠都被吓得落荒而逃。
有喜怒哀乐,能独立行动,哆啦A梦拥有比四年级的小孩(比如大雄)更高的智商,这种程度的人工智能还仅在人类的设想之中。
哆啦A梦的身体由反重力材料制成,所以它的脚基本不会踩在地上(相传离地3毫米);百宝袋连接的是一个无限大的四维空间,只要你思维集中,很快就能找到想要的道具;以及,哆啦A梦体内的原子炉能将吃掉的食物转化成原子能,支持身体运转……
这些,现在看来仍遥不可及。
不过,说不定哆啦A梦是从比2112年更遥远的未来穿越到不二雄的潜意识里……到底是先有的未来的哆啦A梦,还是先有的现在的哆啦A梦,谁又说得清呢?
智能硬件小站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