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大学吴家丽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奉行的道德规范。
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会意字"孝",上边像是戴发伛偻的老人,下边像是孩子搀扶着,表示儿女扶持和照顾父老之意。我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的释义为:善父母为孝。这就是说,对父母好,善待父母就是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孝"的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我国民间也流传了许多颂扬孝德的感人故事。董永是东汉著名的孝子,原为千乘人(今山东博兴),幼年丧母,家境贫寒。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动荡不安,董永和父亲迁居到湖北避难,以种田为生。父亲病后,董永外出劳作时就用鹿车载着父亲,将他推到田间的树荫下,以便随时照顾。后来,父亲病故,但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换钱安葬父亲,万难之中的董永无奈只得卖身为奴,用自己卖身的钱为父亲办理丧事。主人有感于他的孝心,给了他一万钱并且让他离开了。董永行完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兑现自己为奴的承诺。途中他遇见一个女子,女子主动提出愿意做他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去了主人家。董永对主人说:"承蒙您的恩惠,我父亲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会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恩德。"主人问:"这女子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布。"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了。"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就织完了。抵偿完债务,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的至孝,天帝让我来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她便凌空而去了。董永卖身葬父的孝心感动天地,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故事发生的地方也因此更名为孝感,文人们还将董永的故事演绎为"天仙配",成为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 董永卖身葬父
孝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对父母祖辈要敬爱、要奉养、要侍疾、要承志、要立身、要谏诤、要安葬、要追念等。诚然,孝作为传统道德,植根于封建宗法社会,古代提倡的孝道中含有封建专制、愚昧残忍的东西,这些与现代社会和时代精神相背离,应该予以否定。但同时,孝也是植根于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从这一点来看,孝的德行又具有普遍的推行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我们对传统孝德文化中的精华加以积极地继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