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少年壮志专题之「原创连载」我的西南联大-46-少年壮志 竞展风流①

少年的张志比风流。

——西南联合国大会学生风格

门/五保

联合国大会的学生大多是俊杰延寿,很多人有独特的才能,有良师的指点,可以自由发展,自由自在,论少年抱负,论天下,甚至可以放出狂言,展示风流。(莎士比亚)。

杨振宁:聊发少年狂

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天资聪慧,孩提时已露端倪。4岁时母亲教他识字,仅一年多就认字三千多,而且把《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父亲留学美国,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7岁时,杨振宁随父进入清华园,11岁考入北平有名的教会学校崇德中学。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和极好的家庭、学校教育中成长,成绩优秀,还能背诵《孟子》全文。

初中一年级时,他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神秘的宇宙》一书,深受吸引,回家后竟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父亲对儿子聊发少年狂的妄语也许并不在意,但对他的天赋是颇为得意和赞赏的:“1928年我回国时,振宁6岁,在厦门和清华园,我已感到他很聪明,领悟力很强,能举一反三,能推理,还善于观察,他的表达能力也不错。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书时,参加演讲比赛,得过两个银盾,他的演讲稿是他自己准备的。”

1935年,父亲在儿子的照片背面写下两句话:“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伯”为长子,“瓌”通瑰,意为珍奇。当时杨振宁的“异禀”不仅在清华园,而且也在毗邻的燕京大学校园的家长中流传。大家都把他作为子女教育的典范。

杨振宁青年时期照片

抗战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迁昆明,合组为西南联大。1938年3月,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昆明,进入昆华中学(今昆明一中)高中二年级做插班生。8月,国立各院校招生。在父亲的鼓励下,杨振宁以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在两万名考生中名列第二。当时,与他一起考取西南联大的还有王希季、郝诒纯、许渊冲、方龄贵等。16岁的杨振宁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

杨振宁高二只学过化学,因此报考的是联大化学系。然而,备考时他自修了高中物理,感到物理学更有趣。入学后,物理系教授吴有训觉得他更适合学习物理,于是他转到物理系。物理系师资阵容很强,杨振宁学习如鱼得水。据同年级和杨振宁一起上大一英文课的外文系许渊冲回忆:“杨振宁英文考第一,才得80分;我考第二,只得79分。而杨振宁物理考100分,微积分99,是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杨振宁的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吴大猷指导的,题目是《以群论讨论多原分子之振动》。杨说,是吴先生把他带到群论与对称的研究方向,这对他后来的影响很大,甚至与后来获得诺贝尔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接着杨振宁考取联大清华研究生,成绩优异,导师是王竹溪。他整天和黄昆、张守廉在一起,思想活跃,高谈阔论,目无权威,是联大有名的“三剑客”。他们曾同住一个寝室,常常为一个问题争得“天昏地暗”,直到上床也不停止。读过联大四个系的何兆武回忆,一次他在茶馆听到杨振宁和黄昆高谈阔论,谈到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杨振宁一副很不屑的样子,说“毫无orig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杨振宁说:“西南联大绝对是一流的大学”,“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生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原创连载自:

天雨流芳《我的西南联大——一所历史名校与一座文化古城的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