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帆潜
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不久,张主席一意孤行,率红四方面军部队(含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再次穿过草地南下。此次行动最终失败,最关键的百丈关之战的失利,标志着南下行动的破产,继而改变了红四方面军的命运。
南下之初,红四方面军在大小金川地区所向披靡,但打的基本是击溃战,不是在鄂豫皖根据地时期擅长的歼灭战,导致没有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获得必要的物资补充。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红军善于突破,不擅追击的特点较为明显。
10月8日,南下红军发起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据战后统计,红军尽管击溃川军刘文辉、杨森部七个旅,却只毙俘官兵三千余人,相当于歼灭了每旅的一个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人数向来占优的川军,失去稳定后方的红军如果不能将其彻底歼灭,必然会给将来的作战带来巨大的压力。
陈昌浩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之检查》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许世友第四军“延时共两夜一天”、不善追击之误,导致敌人逃脱。当然,能够追击败退之敌并予以全歼固然是上策,但是从客观上看,红四方面军此时所处位置偏远,地贫人稀,补给十分困难。连续作战,部队上下十分疲惫,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怕才是许世友没有果断追敌的重要原因。
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打响后,徐向前聚焦打歼灭战,反复强调集中兵力、紧盯敌军主力。这一次,他把枪口对准了被视为刘湘起家本钱的川军精锐郭勋祺的“模范师”。任务再次交给善于攻坚的红四军身上。他们在天全作战的第一阶段进展顺利,智取天全。但是在击败郭勋祺一个旅之后,没有趁郭勋祺全师后撤之机发动追击,而是稳守待机,致使郭部在天全战斗中全身而退,主力尚存。
徐向前
这一战果,让一向儒雅的徐向前大光其火,当即向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第四军军长许世友、第四军政委王建安和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四位爱将发电报,严斥他们“见敌不追,失此千载一时之机……各严重警告一次”,措辞之严厉为红四方面军史上罕见。徐向前发火是有道理的。事后证明,正是郭勋祺部死守黑竹关顶在最前面,红军难以打开局面。
尽管未获全胜,红四方面军继续驰骋川西,很快控制了大渡河以东、懋功以南、邛崃山以西和青衣江以北大片地区,占领成都平原成了下一个目标。1935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集中中纵队全部和右纵队四军,共计15个团的兵力向名山进攻。一场决定红四方面军前途命运的百丈关之战就此打响。
百丈关位于川西平原西部边缘,地处名山至邛崃的公路之间。打下百丈关即可直趋邛崃;攻下邛崃,就可打开通往成都的门户。红军兵锋直指四川军阀要地,严重震撼了蒋氏和四川军阀。为保成都不失,刘湘再次联络四川各路军阀,倾巢而出,在蒋氏支持下誓与红军拼杀到底。红军进展迅速,大邑、邛崃的乡绅、商人纷纷向成都逃亡。面对危机的局面,刘湘甚至一度想到了退守成都的问题。他吩咐四川省府秘书长邓汉祥:“目前军事紧急,守卫部队已经用光。你回成都立即组织警备部队和民团,抢时间修葺城垣,以便凭侍环城碉堡,保卫成都。”
老谋深算的刘湘想到了情报战,他四处散布消息称百丈并非主战场,百丈之后的邛崃、大邑才是决战之地,川军已经集结十余个旅严阵以待。这一假情报被红军侦知后,正在纵深穿插试图出奇制胜的红军先头部队被迫撤退。致使百支丈关的敌人不战而解除了红军对它的威胁,消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使敌人将百丈关同邛崃连成一气,巩固了防御纵深地带,进而将兵力集中在百丈关。
在百丈关周围二十余里的弧形战线上,敌我双方超100个团厮杀。川军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人数上,更体现在武器装备与地利上。在武器配备方面,川军军一级配置航空队、装甲车队、炮兵团和两个机枪团(共36个连,机枪均为英制路易式轻机枪);师、旅普遍有机枪营,团有机枪连,营有重机连;连配置6至9挺轻机枪。在地利方面,百丈关一带地势开阔,多丘陵、树丛、深沟、水田,视野清晰,野外无屏障,且川军熟悉地形便于大部队展开。这对习惯于打山地战、隘路战的红军而言无疑是虎落平阳。
在水田纵横之中,参照物不明显导致有些指挥员连东南西北都无法分辨;敌机轰炸,不知疏散;部队协同配合不好,红军问题重重。而川军再次利用人数众多的优势,在刘湘《告官兵书》的死令下采取人海战术,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以百丈关为中心,激烈拼杀后的敌我双方一度陷于对峙。最终,僵局由著名地方军阀范绍增打破。
范绍增
袍哥出身的范绍增生来一副憨厚相,加上喜欢装疯卖傻,人称范哈儿。四川话“哈儿”即傻瓜的意思。然而人不可貌相,范绍增打起仗来却也有一套。11月9日,范部第四师增援天芦,途中接到刘湘急电,令其火速赶往名山。范绍增不敢怠慢,下令全师轻装疾进。
范绍增没想到,道路被友军堵上了。通往百丈前线的路上,密密麻麻全是川军,既有赶往前线的援军,又有从前线撤下的伤员,还有辎重车辆,来自不同方向的几股人流、物流汇聚在一起,将名邛大道堵得水泄不通。范绍增哈劲上来,命令先头部队排列成四路纵队,步枪上刺,士兵端着刺刀朝前闯,吆喝:“哈儿上赶,死伤不管!”范师硬是从人流中挤出一条通道,于17日夜赶到了黑竹关。
刘湘
范绍增与红军作战多年,熟悉红四方面军的打法。他采取叠式配置,即以一个旅攻击,一个旅控制第二线;顺利则交替前进,失利则第一线退回第二线阵地,保证胜不冒进、挫不溃散。尽管红军给予川军大量杀伤,但伤亡巨大,逐渐力不从心。17日的战斗关系到战场走势。范绍增第四师及时投入战场,郭勋祺部死战不退,彻底扭转了川军自天芦作战以来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从19日开始,川军各路增援部队总计八十个团,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发起总攻。川军一度拿出银元组成敢死队冲锋,其死打硬拼之劲头为以往罕见,战场形势出现逆转。
从14日到21日,红四方面军与各路川军血战7天。尤其是19、20、21日连续三昼夜的血战,双方伤亡惨重。连续激战多日之后,红军伤亡已近万人,川军伤亡1.5万。对20万规模,且背靠老巢、补充便利的川军来说,1.5万人未撼动其根本;而对于总数只有8万的红军而言,近万的伤亡代价可谓伤筋动骨,特别是这些指战员基本来自红四方面军最有战斗力的三个主力师:八十师、二十五师、九十三师。
面对严重不利的局面,徐向前与王树声、程世才等将领商量后,致电张主席、陈昌浩,指出红军歼敌时机已失,决定放弃百丈。11月下旬,参加百丈大战的红军部队陆续转移阵地。惨烈堪比湘江之战的百丈关大战就此结束,战役亦告结束。
自从1935年9月红四方面军南下以来,经过一系列英勇顽强的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在遭到川军和嫡系军重兵压迫和堡垒封锁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无法在川康边立足,被迫西进甘孜,部队减员严重,战斗力大大削弱。总计连同原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第三十二军在内,仅存4万余人,与南下时的人数相比,减员一半以上。红军南下作战遭到失败。
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红军在兵力数量、武器装备上与敌人存在巨大差距。根本原因则是张的南下战略是错误的,忽视了当时中日矛盾正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尽管此战导致红军大量减员,但也牵制了大量蒋军,有力配合了红一方面军的北上行动,同时也减轻了红二、六军团的军事压力,在川康地区扩大了影响。
百丈关大战失利,令徐向前终生难忘。尽管从战略上看是由于张主席的南下错误导致的,但是晚年的他从战役指挥者的角度,总结了此战的三大失误:一是对川军死守川西的意志和能力预判不足,二是集中兵力不够,三是战役的选择失当。徐帅的务实之风、担当精神,从这一细节上也可见一斑。
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陵园航拍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