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到底是什么人?《神仙鉴》说他善“男女双修”?

武当山的历史以亿年计,武当派的传说以千年计,然而“武当”作为文化现象真正流行起来,却立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风行——而这个文化的起点,正是张三丰。

多年以后,当后世的武侠作者提笔写下张三丰三个字时,准会想起《神雕侠侣》结尾处那个被金庸勾勒得有些凄迷的遥远午后。那时的小张三丰还没有“三丰”这个日后响彻武林的道号,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并不特别甚至有些土气:张君宝。张君宝年少时跟随少林僧人觉远习武,这位觉远与《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形似”,乃是少林寺监管藏经阁一名默默无闻同时也无欲无求的僧人。觉远人在武林的中心少林,掌握着武学瑰宝藏经阁,却丝毫没有习武称雄的野心,唯出于责任“阁中经书自是每部都要看上一看”,经年累月便修炼出一身浑厚的内功——念及于此,倒是与百年前的扫地僧“神似”了。

没有了萧远山与慕容博二位枭雄的相憎相杀,也不会有扫地僧的惊鸿一瞥;而觉远本应籍籍无名的一生也转折于两个武林人士的“盗书之变”。重阳宫之役后,“蒙古三杰”中的潇湘子与尹克西合谋至少林寺藏经阁盗夹在《楞伽经》中的武学宝典《九阳真经》——正是这一“盗”,开创了《倚天屠龙记》横贯整个元朝的历史。而负责看守藏经阁的觉远弄丢了经书,不得不离开少林踏上寻经之路。

在透彻佛法的觉远眼中,“那《九阳真经》只不过教人保养有色有相之身,这臭皮囊原来也没有什么要紧……但《楞伽经》却是佛家大典”,自然重要的多。从少林到华山,觉远千里追寻未果的是一本“无足轻重”的《楞伽经》,而搅动武林的却是在他眼中“没什么要紧”的《九阳真经》。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因为《九阳真经》而被迫踏入武林纷争的觉远终于为保护张君宝和郭襄而死,圆寂之前,背出《九阳真经》中的武学传于张君宝、郭襄与无色禅师三人,无色禅师发展出“少林九阳功”将《九阳真经》的香火留存,而张君宝和郭襄则分别开创了武当与峨眉二派。

正如《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作为“体制背离者”而脱离了少林,张君宝在觉远死后也遭到了少林的驱逐甚至封杀。宋元之际正是全真教兴起的时代,张君宝也便于此时由佛入道改名张三丰并投入全真门下,一方面寻求庇护一方面也开始重新构建其渊源于少林的武学,并最终成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

觉远圆寂前的三个“关门”弟子张君宝、郭襄与无色禅师分属道、尼、僧三界,实在是一种深沉而悲伤的隐喻。与《倚天屠龙记》中鹤发童颜、超凡脱俗的“太师父”形象不同, 年少时的张三丰明显误入了“小东邪”郭襄的情网之中。《神雕侠侣》中以“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一诗描绘了郭襄对杨过一生徒劳的等待,而张三丰也因看破对郭襄的一往情深而最终领悟出太极的奥义。在金庸武侠中,武当派自张三丰始成为武林的台柱,但在《倚天屠龙记》中并未占主角,其后的《笑傲江湖》中也依然与少林一道扮演着“众望所归”的背景,这种“粉面含春微不露”的态势,最终塑造了武当派在整个武林中的特殊地位。金庸封笔后,张三丰在各武侠作者笔下若有出镜,均为大宗师之位;最具呼应的笔法大约出于孙晓的《英雄志》——一方面,张三丰“武学奇才,技击之术冠绝天下”;另一方面,武当派又因为牵扯到明初的叛乱而喑畏无声,这大约便是武侠意义上的武当派最鲜明的特色吧。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君宝见“看见三峰挺拔,甚有气势,因此改了自己的名号作‘三丰’”,似乎“三丰”是“三峰”之喻。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张三峰亦确有其人,而且与武当与太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太极拳界执大旗的杨式太极拳,据其传人云正源于刘宋时期武当丹士朴阳子张三峰所传之内家拳。据清徐道等撰的《神仙鉴》(原名《三教同原录》)载:

“刘宋时有张三峰者,号‘朴阳子’。未入道时,曾授人以房中御女方。天帝恶之,终于草岛游仙。何一阳仙姑游华山,曾见其金丹秘诀,悉务于身。因无天诏,难升玉阙,深慨惜焉。”

由此而言,这个张三峰不仅在武当修炼、创下了太极拳,而且还之法。不过此张三峰为刘宋人,足足比宋元之交早了七、八个世纪,自然不会是彼张三丰。不过联想到张三丰的生平事迹均争议甚大,其原型源于这个“曾授人以房中御女方”的张三峰,也甚有可能。

历史上的张三丰生年有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两说,金庸采取的前者——以此来论,元亡时(1368年)张三丰已逾百岁,可谓长寿。不过历史上的张三丰也的确因长寿而闻名,据《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还和明朝蜀献王见过面。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复作云游,其时张三丰已一百四十三岁;后明成祖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张三丰,却“遇而不识”,后明英宗、明宪宗、明世宗分别对张三丰赐号“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及“清虚元妙真君”,以寄托先帝的遥思。

“真人”、“真仙”、“真君”都是道家术语,那金庸小说中张君宝逃离少林后栖身于全真教一说是否真实呢?这一段融合了武侠小说中两大门派武当与全真的传奇,其实在历史上亦有其缩影。

全真教的原型为全真道,是道教两大派别,于金代由王重阳于山东宁海所创,第五任掌教便是“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也正是金庸武侠中的“全真七子”之一。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成吉思汗邀请丘处机至西域相会,由此获得可汗的尊信,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壮大。历史上的全真道在政治颇为长袖善舞,与金朝、元朝上层统治者关系都很好,后虽然在忽必烈时代经历了《老子化胡经》辩论的失利,但终于融合了南北宗使得“全真”一词成为道教与道士的代名词。张三丰作为道教信徒,自可称为全真;而张三丰所创的武当派,原称为全真武当派,亦是全真道下的一个派系;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第一届会长岳崇岱出身的全真龙门派,其名称构成与此类似。

有元一朝,全真道为道教正宗,张三丰作为道教徒自然可称为全真教徒,这里的意义与金庸武侠中的全真教并不一样;而之后张三丰开创的武当派,则基本可以视为金庸武侠中的武当派了。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到底是什么人,神仙鉴说他善男女双修,”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