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证(1876~1923),又名衡角、户部腐败陶人、染色储藏室等江西寿县人。
他的祖父陈宝箴(1831~1900)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曾与黄遵宪等一起开设矿物局、电报公司,创办时务学堂,全力支持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革职。他的父亲陈三立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弟陈寅恪为著名历史学家。《读画图》 陈师曾 1917年作 纸本 水墨 故宫博物院收藏
陈师曾幼承家学,熟习琴棋书画,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返国,先后任南通师范和湖南师范教员、教育部编纂、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北京艺专教授等。
《乞食图》陈师曾 1915年作 纸本 设色 中国美术馆收藏
他对吴昌硕十分崇拜,又远师沈周、石涛和龚贤等,并不受当时称为画坛正宗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画风的羁绊。他能山水、花卉、古今人物,长于大写意,笔力雄健,着色吸取西法兼中国画传统。他在水墨画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意境深蕴的风格。陈师曾在诗歌、书法、篆刻各方面都卓有成就。
《墙有耳》陈师曾 1915年作 纸本 设色 中国美术馆收藏
他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在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地位的文人画他是十分垂青和极力维护的。他认为文人画家要脱离物质的束缚,发挥自由的情致,要表示画家的人格和思想,拉近了绘画与诗歌、书法的联系,从而形成中国文人画的独特性。
陈师曾生活的时代,中国画临古的风气仍很盛行。陈师曾的贡献,就在于他在北京画坛首倡反对食古不化的多年陋习,努力恢复中国绘画“师造化”的传统,并吸收了西洋画对景写生之长,开创了“写生画”。
《山边一楼》陈师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
这些写生作品并不注重光影的表现,而着重对象本身的结构,充盈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他所处的时代,像四王一派的重山密水、皴法如毛的笔法人们久已司空见惯,如何脱出古人窠臼,独抒己意,是当时画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绣球花》陈师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
陈师曾主张直接从生活中寻找生动真切的感受。《墙有耳》、《乞食图》就是这样的充满生活情趣的风俗画,是作者直接观察生活的结果。画中无论景致是笔墨都绝少古法的束缚,这种风格的作品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甚至成为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水墨人物风俗画发展的先声。另有《山边一楼》、《绣球花》也反映了作者对艺术革新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