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故事|二十四节气: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式浪漫”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24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以“中国式浪漫”美学震惊了世界,让全世界领略了这个中国古代历法独特的文化魅力。

动图源自纪录片《四季中国》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自西周开始,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何以诞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演变?在河南登封观星台天文遗址,这些答案被一一揭晓。

游客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登封观星台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周公测景台:二十四节气最早的实物见证

观星台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告成村,包含周公测景台、元代观星台两处天文文物。这里四季分明、农业发达、地理位置居中,是中国古代天文活动的中心。

这是河南省登封市观星台景区内的周公测景台。受访者供图

景区内的周公测景台是二十四节气诞生最早的实物见证,也让登封成为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发源地。“当年周公姬旦正是在此地,测日影、定地中,并由此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两分两至’日。”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宏军说。

吕宏军介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从西周开始孕育,最早先有了“两至两分”,春秋时期孕育了“四立”,“到了战国时代,其他的节气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得以定名;西汉初年制定‘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之中,这对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周公测影确定“两分两至”之后,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还曾以此地为观测中心,制定了闻名于世的《大衍历》。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为促进农牧业生产,令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在全国各地创建了27座天文台或观测站,在登封建造的观星台则是观测中心。

这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台身作覆斗状,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古代验证和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场所。经过郭守敬长期在观星台的观测和推算,终于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布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授时历》求出的回归年周期不仅和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当,而且还早了300多年。《授时历》所得到的一个回归年无比精确,为二十四节气的精准划分和确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吕宏军说,观星台由此成为二十四节气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展现勃勃生机

中国古人通过观天时万物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也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其间的主要节日是春节。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了一种“拜年帖”;宋朝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并已普遍使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逐渐流行。现今,中国人习惯在除夕团坐“守岁”,吃“团年饭”,辞旧迎新。

为纪念周公测影确立“两分两至”之功,登封每年冬至都会举行千人饺子宴。 受访者供图

二十四节气传承不息,同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吕宏军便是其中之一。吕宏军研究二十四节气近40年,受父亲吕江水影响,他自幼便对这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5年,吕江水参与整修观星台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带吕宏军参观观星台。“父亲给我讲解了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的功能及在发端二十四节气中的作用。由于当时年少,虽然没有真正理解,但周公测影却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之中。”吕宏军说,在父亲潜移默化的教诲下,他逐渐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发现自己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吕宏军的回忆中,1993年夏天,一次与父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沟通至今记忆犹新。“父亲观察发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登封的气候与物候现象与二十四节气所载各时节比较吻合;但1985年之后,气候与物候与二十四节气所载时间有了出入。父亲当时教诲我说,想要研究好二十四节气,必须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一味钻到书本里。”吕宏军说,虽然已过花甲之年,父亲的这些话却仍深深铭记在他的心中。

如今,吕宏军作为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早已将传承和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视为自己的使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瑰宝。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吕宏军说。

二十四节气:解码“中国式浪漫”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节气歌,也彰显着二十四节气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单单是对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记录,更包含着中国人讲求阴阳平衡、左右兼顾的处世哲学和世界观。

“二十四节气和公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简化版的公历,是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历法既要兼顾太阳,还要兼顾月亮,这种相互结合是中国古人阴阳观念的体现。”闫松涛说。

闫松涛介绍,二十四节气又分为72候,每个节气间相隔约15天,每5天为一候。“从立春开始,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经历过寒冬后,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三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闫松涛说,中国古人将四季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物候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哲学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所蕴藏的“中国式浪漫”,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在登封,冬至、夏至测日影这个古老活动,至今仍在观星台定期举行;“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词,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小寒、大寒等节气的对称,也不难看出中国古人讲究对称美的执着。

“你看,中国古人历法上的‘成双配对’,用自然现象标注岁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种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不正是一种‘中国式浪漫’的体现吗?”闫松涛说。

总策划:赵丹平

统筹:卫铁民、刘恺

监制:闵捷

记者:双瑞、翟濯

视频:任卓如 杨静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河南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