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1:北京恭王府将举办活玄木版新年花展。
图为展览现场的表演。 图②:杨柳青年画。卢旭 摄四川绵竹年画。 资料图片
天津杨柳青年画
吉祥喜庆 融入时代
我国年画界素有“南桃北柳”之说,“南桃”指的是苏州桃花坞年画,而“北柳”指的就是天津杨柳青年画。据史料记载,杨柳青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至清中叶达到全盛,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三十几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庄林立,产销两旺。近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杨柳青年画再次焕发生机。
今天,走进杨柳青镇“玉成号画庄”,迎面而来就是品类繁多的年画,那鲜艳的色彩、喜庆的氛围、有趣的故事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年届七旬的画庄主人霍庆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霍庆顺说:“年画题材丰富,但归根结底,年画必须突出一个‘年’字,画有年味,年在画中。我概括杨柳青年画的内涵是‘期盼、祥和、吉祥、喜庆’。离开这8个字就不是年画,而是其他画作品种了。”
从最初诞生到今天,年画有上千年的历史,杨柳青年画传承至今也已600多年。至今过年贴年画仍然是和贴对联、贴福字等传统相伴的年俗活动。年画为什么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霍庆顺说:“年画就是为咱老百姓服务的,年画喜庆、吉祥,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梦想,所以年画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老百姓谁不盼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霍庆顺看来,年画不仅蕴含着美好的期盼,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富有教育意义。杨柳青年画里许多是“杨家将”“岳家将”等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故事,也有像“孟母择邻”等表现传统教育思想的故事,生动活泼,以前很多人看年画就能学到不少知识,懂得不少道理。“我希望年轻人通过年画了解咱们的传统文化,学到人生的道理。”霍庆顺说。
传统上,杨柳青年画要经过出稿、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五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包含着复杂的工艺。霍庆顺的儿媳妇张宏19岁开始学画,一开始老师唯一的要求就是“上手不抖”,练了好几年才能稳稳地为人物“做脸”。“看画先看人,看人先看脸,脸上的色彩如何对一幅画很关键,”张宏说,“通俗地讲,做脸就像化妆,要一层一层地涂色,只有多次彩绘,浓淡合适,才能使人物脸色看着又精致又透亮。”
在今天,丝网印刷、电脑绘图等新工艺大行其道,但霍庆顺仍然坚持着传统的五道工序。有人曾问霍庆顺,“画年画这么麻烦,工序能不能省一省?”“不能!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不是杨柳青年画了。”霍庆顺说。
尽管在工艺上坚持传统,但今天的杨柳青年画也在不断创新,融入时代。以年画图案为元素的台历、周历、衬衫、手机壳、丝巾等文创产品大量涌现。年画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和表现手法非常适合重大主题创作。“年画虽然传统,但一样可以表现时代精神。”张宏说。
“杨柳青年画这些年是越来越好了,政府重视,宣传展示的机会很多,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霍庆顺说,目前杨柳青镇上的画庄已经发展到数十家,来参观和购买年画的游客越来越多。
天津市西青区文旅局近几年启动以人才培养、年画创新和文化交流为突破口的“杨柳青年画振兴工程”,并与多所高校合作,培养有文化、有技艺的新型人才,鼓励年画创新,借助新媒体技术,开拓培育新型市场,推进民间传统技艺和特色文化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霍庆顺说:“我们作为传承人不能辜负政府的帮助,一定要把杨柳青年画发扬光大。”(记者 张 贺)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
祈祥纳福 传承发展
邰氏家族世代居住于陕西宝鸡凤翔县南肖里,以刻印年画为生,到现在已经500多年。
“凤翔木版年画传到我这是第二十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翔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生于1952年,他从6岁开始学习年画填色,9岁就系统学习家传的年画工艺,“一辈子没再离开年画。”
据记载,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正德二年(1507年)前后,邰氏家族已经有8户从事年画刻印、贩卖。凤翔年画全以手工雕版印制,其造型饱满夸张,构图古朴粗犷,色彩大红大绿,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民众的喜怒哀乐,表达惩恶扬善、祈祥纳福的美好追求。
凤翔木版年画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2006年,凤翔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幅年画从开始到完成有十几道复杂规范的工序,考验着手艺人的绘画、设计、雕刻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以刻木版要求最高,耗时也最长,邰立平说,“通常至少耗费半个月到几个月时间,眼睛、眉毛、发髻,都要刻画得活灵活现”。20世纪70年代,凤翔年画的古版被大量破坏,为抢救恢复,邰立平尽心竭力、废寝忘食地刻版,“5年时间刻了170套版。”
凤翔年画最盛时,有百余家作坊,年产量高达600万张。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胶印年画大规模兴起,木版年画迅速衰落。“1980年县里约有上百家作坊,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到了1989年前后,来县里的年画批发商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市场急剧萎缩。目前,整个西北地区以传统手工印年画的只有我们家了。”邰立平对此很有紧迫感。
技术要求高、成材率低且缺少经济效益,导致凤翔年画收徒困难。邰立平说,曾招过6名徒弟,不出半年就走了3人,最终只有两名坚持到现在。让邰立平稍感欣慰的是,他的3个子女都以不同身份加入到传承发展的队伍中,一家人坚强地进行着“学术研究、技艺传承、创新发展”,推动着古老的凤翔年画在新时代的保护和发展。
“我们为多款很流行的游戏设计刻制了游戏图标和游戏人物,受到热烈欢迎;与文创企业合作,连续多年独家推出手工雕版印刷的年画日历;通过对年节礼品市场的研究,将原本大尺寸的年画缩小版幅,做出凤翔年画的礼品套装,凭借精致的包装、绚丽的色彩、手工制作的匠心,成为热销礼品。”小女儿邰高娣说,古老的凤翔年画在努力跟上年轻人的脚步。
无论走到哪里,邰立平一家子都会带着年画。这些年,凤翔年画去到了美国、日本、土耳其、德国等国家。
在国内,凤翔年画传习中心已成为中央财经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及小学的非遗写生及体验基地;传承人们也积极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解凤翔年画的历史、演示年画制作过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年画的忠实粉丝。”这让邰立平十分欣慰。
他相信,凤翔木版年画的未来,在排队等待其签名的队伍中,也在学校孩子们喜爱的微笑中……(记者 郑海鸥)
四川绵竹年画
欢乐吉庆 不忘传统
绵竹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这里的年画村,每年都吸引着许多人慕名而来。
58岁的胡光葵既是绵竹年画博物馆的馆长,也是绵竹年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据他介绍,绵竹年画在艺术构思上有着实用性和趣味性并重的特点,如《三猴烫猪》《春官偷酒壶》《老鼠嫁女》《麻雀嫁女》等,呈现出活泼俏皮、诙谐幽默的艺术趣味,反映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特有的理解方式。在内容上,避邪纳福、欢乐吉庆是绵竹年画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绵竹不断培育年画人才队伍,常年开设年画培训班,在大力培养本土年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现代美术专业人才进行年画创作,以丰富和充实传统年画的内容和技艺;同时,加强对民间老艺人的重点保护,不仅对老艺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补助,而且通过不同的形式收集、推介他们的作品,宣传他们的传承活动。
胡光葵说,他眼下的工作就是在整理传统年画的理论之外,搜集传统年画的老画版。当前,绵竹年画管理机构已搜集绵竹年画原作1000余件,整理、复制传统年画资料200多件,翻刻年画新版100张(双面),从外地复制散失的年画珍品55件,收藏清代老版80多块。从老版上拓下的年画受到不少海外收藏家的欢迎。
与此同时,胡光葵也带领不少年画创作者致力于年画创作在内容上的与时俱进。2020年1月,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人员连夜创作防疫宣传年画《出门一定要戴口罩》《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等,为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加油,为疫情防控服务。
对年画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的非遗项目,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也尤为重要。贾君既是绵竹年画社副社长,也是绵竹年画德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95年,贾君出于对绵竹年画的热爱来到绵竹,她认为,在今天作为小众文化的绵竹年画,必须融汇于人们的生活,才能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传统的绵竹年画与当代的设计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业,融于人们的家居生活中。
在这些产品的带动下,人们对绵竹年画的兴趣也逐步提升。绵竹市依托绵竹年画进行产业发展,年画销售额从2002年的不足40万元,到2020年已经达到3700多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带动了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南华宫、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作坊,促进了绵竹年画产业的壮大发展。
但贾君也说,无论绵竹年画的产业发展得多好,传统里的精髓仍然不能忘。“老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审美表达和作品传递出的地方文化内核,都是我们今天的任何创作和创新中不能丢失的。”(记者 刘阳)
年画涌动“新国潮”
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俗话说“无画不年”,每逢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年画,辞旧迎新。目前,共有包括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等17个木版年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张张风格各异、内容多样的年画,承载的无不是中国人祈福纳祥、禳灾避害的愿景,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画中有戏,百看不腻。且不说年画的工艺、形式十分讲究,单是年画中记录的历史信息、社会百态、风物人情、时令习俗、神话传说、小说戏文等,便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有专家称其为“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图像志”。
然而,古老的年画发展到当下,面对工业产品的冲击,面对急剧改变的生活场景、节庆习俗和生活习惯、审美倾向,如何发挥优长,如何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已经是摆在年画传承人和从业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从“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到年画传承发展大会,广大年画传承人、专家学者、设计师、企业等充分沟通,年画系列展览、培训、研讨、再创作等活动次第开展,新创作、新作品、新应用、新传播层出不穷,年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有力彰显,全社会喜爱年画、欣赏年画并进行年画消费的氛围日渐浓厚。
年画祈愿吉祥如意、平安幸福,不少传承人探索将应用场景扩大到整个年份,巧妙刻画二十四节气以及端午、重阳、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并及时回应和展现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年画之美在时间中发酵、陈酿,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中钟爱的陪伴。
年画之“画”,也突破了“画”,年画的呈现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传统年画素材万千、形式多样、审美独特,不少传承人、国内外设计师都在其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衍生品开发、服装设计等方面。古朴的瓷瓶瓷杯、晶莹的琉璃挂件、实用的帆布包、特色的马克杯和手机壳、有趣的文化衫……在这些精美的文创产品里,杨柳青年画不再仅仅是宣纸上的鲤鱼胖娃娃,桃花坞年画的“一团和气”也更加生动有趣。经过设计开发,年画与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有了更多连接,在“新国潮”中勾画了一道亮丽风景。
年画和年画传承人也从线下走到线上,迅速出圈,实力吸粉。滩头木版年画的年轻传承人将老作坊、老器材、老手艺等搬上直播平台,一錾一刻、一印一绘,充满美的发现和享受,蹿红网络;凤翔木版年画为网络游戏人物设计形象和皮肤,受到广泛认可……经过系列创新实践,年画动起来、活起来、立体起来,深入渗透到互联网生活中。
当前这些创新实践为古老的年画找到了更多元的发展道路,也为其它门类的非遗传承发展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同时,只有保有匠心精神和艺术追求,才能不至于陷于浮躁、损害年画本身;只有坚守传统工艺和技法,才能创作更具技术含量、审美高度和市场价值的作品;只有不断对传统技艺做深入研究,才能源源不断汲取发展的动力,行稳致远。(李呈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