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郎静山,干货看这篇!图赏 |“画意中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选登

出生于1892年江苏淮安的《中国摄影史》郎正山是中国早期在国际摄影界发挥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独创的“集锦摄影”手法是一种巧妙结合了中华传统和西方传来的摄影技术,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摄影语言方式。

郎静山作为一名文化传承者,作为20世纪早期摄影可能性的探索者,在传统文化滋养下,以中国绘画传统来创作摄影,充分体现着一份“摄影心,中国情”。

作为中国南北交会的重要地标城市,淮安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事业,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淮安有关方面斥资建设的郎静山艺术馆,更是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以摄影家名义建设的综合性摄影文化展示和交流场所。为了更好地打造摄影品牌,推动淮安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传播淮安形象,提升淮安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打造淮安独一无二的名人摄影文化,中国摄影家协会特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在第三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期间联合举办“画意中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请欣赏:

画意中国

花语少女 曾戈 摄


城市之夜的交响曲 毕金辉 摄


江南旧曾谙(组照之一) 张霆 摄


浪迹山水 潘爱英 摄


老宅群新谱图 陆忠良 摄


老妈的菜园子(组照之一) 龚益华 摄


浮隐若梦(组照之一) 丁丛丛 摄


海港货市 赖晶 摄


牧牛图 马征强 摄


魅影山水(组照之一) 龚娟 摄


构成 张有钢 摄


梅花喜欢漫天雪 林通华 摄


枝繁叶茂 欧阳富萍 摄


重置于城市的山水(组照之一) 刘埙琦 摄


网红人家 庞晓勇 摄


画意淮安

水润洪泽(组照之一) 杨斌 摄


门里门外的故事 王宇坤 摄


百鸟图 张海虹 摄


酱香满园 胡春燕 摄


云锦织造 赵永泉 摄


诗仙与学子 聂杭军 摄


飞驰 纪星名 摄


风雪清江浦(组照之一) 季娟 摄


织梦 姜舟伟 摄


秋语 侍卫东 摄


龙飞凤舞 林子荫 摄


亭子无人鸟自啼(组照之一) 孙利 摄


淮安之春 史效群 摄


我和我(组照之一) 朱红辉 摄


傲雪绽放一品梅 林林 摄


画意中的站位与姿态

在中国,提起郎静山先生的名字,越来越多人会直接联想到他于20世纪独创的“集锦摄影”。我想,这不仅说明这位摄影先驱正在变得广为人知,也意味着“集锦摄影”的内涵正在被挖掘。在摄影已经进入数字时代逾40年的今天,从技术上讲,“集锦”对于摄影来说不仅不再是难事,而且已经在数字软件技术的助力下变得繁花似锦,以至于我们开始担心这种态势是否已经改变了摄影原有的样貌,改写了其固有的边界。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可谓众人之述备矣。在这种情况下,对郎静山先生的讨论也就自然而然地从摄影样式和视觉符号走向其背后的更深层次。

东西文化剧烈碰撞,艺术观念相互激荡,构成了“集锦摄影”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重要特征。纵观这个时期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如何处理一系列传统与当下、西方与东方、宏大与微观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学人和艺术家上下求索、苦苦追寻的共同时代命题。郎静山先生自然不会自外于这个背景。一边是成长于斯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边是以摄影为代表的、集科技和艺术于一身的西来事物,身处其间的个体何以自处又如何回应,既是他个人的艺术创作问题,更是他作为知识群体一分子的时代使命。在这个意义上的“集锦摄影”就有必要被理解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成果。相较于一种特定摄影创作手法,这显然更具深远意义和启发性。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或许我们都已经明明白白地意识到,当年他们的题目我们至今依然在做。当“集锦摄影”变成“画意中国”的时候,我们的关注重点已经越过表象走向纵深。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主张客观世界、眼中世界与心中感受、脑中思维的高度统一。这导致我们早早就走上了一条跨越对对象的再现性描摹、直接呈现某种意向和个人内心世界的道路。看上去,这和以瞬间凝固、拟像再现为特征的摄影有些南辕北辙——当然,我们很快就知道这也仅仅是看上去如此。摄影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轨迹所呈现出的特殊走势,让我们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对它的认知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尽管这些认知似乎还是无法完全跟上摄影的演进节奏,但至少在它与中国传统艺术融合的可能性上,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无论是淮安市政府倾力打造“新画意摄影”文化品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地举措,还是即将开幕的“画意中国”摄影大展,以及投稿数量的逐年飙升,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事实,即郎静山先生借由“集锦摄影”所进行的融汇古今、贯通东西的尝试和努力不仅被广泛认可,而且其影响仍在延续。所不同的是,今天这已不再是学者、艺术家或摄影师等少数群体的任务。而促成这种变化最重要的媒介是摄影。正是摄影为公众消弭了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门类难以逾越的基本功门槛。通过从精英沙龙的小众雅玩到上下通吃的公共媒介的扩张和转型,摄影最大限度地将参与记录世界、自我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赋予更多普通人。就像我们在参评作品中看到的,拿着相机,每个人都有机会决定自己看什么,如何记录,选择什么样的视觉语言,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什么样的感受。于是,“画意中国”这个命题就不断地被外化为异彩纷呈的摄影图像。

凡事都有另一面。今天摄影的普及性、易与性,以及发达媒体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和导向,很容易导致一种宏观上的类型化生产趋势。这并不奇怪,对于初涉此道者,能够找到使自己的照片迅速变得更像一幅作品的捷径,原本不是坏事。但这种情况又不可不察,因为这样所导致的浅尝辄止对摄影对象、摄影人和摄影媒介都没好处。我想,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应该是留给主办方、学术机构和研究者的作业。这在狭义上属于摄影作品的评判问题,可以在美学、视觉、技术等层面展开,而在广义上则关系到如何理解展示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思想和丰富的社会现实的文化命题,折射着艺术之东渐西来、文化之相互比较中我们的站位与姿态,也体现着面对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当文化自信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我们心中是否因理解而热爱,因笃定而平静。(文/中央美院摄影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川)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