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是人类文化悠久历史中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文化象征。
在中国,酒文化更对伦理道德,文化性格,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文字,社会理想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酒文化以酒为载体 , 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 。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 、 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 ,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 、 自成体系 ,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 、 技艺的 、 精神的 、 习俗的 、 心理的 、 行为的现象总和 。围绕着酒的起源 、生产 、 流通和消费 , 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 ,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 。酒文化中到底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呢?
1、伦理道德
以酒礼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君臣、父子、少长、贵贱等关于忠诚孝道、尊长崇贵等伦理关系,构成了传统酒的伦理道德。早在《尚书·酒诰》中,“德”字主要指与政教联系紧密的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在古代饮酒君子的人格身上,就体现了令德(品德涵养)、令仪(容止风度)之统一,体现了内(德)与外(仪)的统一。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2、文化性格
酒文化对民族文化性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酒礼的苛繁、规范、约束,严于律己律人,失之呆滞,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性格上的内向、克制、封闭、保守等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对礼教的冲破,酒文化又在内向封闭的民族性格机体上注入了开放、豪放、狂放的一剂强针,特别是文士阶层饮酒,导致他们在特有的生活模式—— —清狂之外复开醉狂一途。前者偏于日神精神,后者偏于酒神精神;前者是主体精神,后者为补充精神。与之相应,产生了中华酒文化的日神酒文化模式和酒神酒文化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明了酒,酒也塑造了人。
3、文化心理
与文化性格相适心,酒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上也产生了两种演变轨迹:一是因为政治失意、生活坎坷等诸种人生因素而壮志难酬、襟怀难舒,以及对时光短暂、世态炎凉的敏感反应和深刻反思,导致人们对现世利禄、来世功名的厌倦,强烈要求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现时解脱,以酒韬晦解愁,形成了文人士大夫的酒文化心理趋向。二是伴随着对改造自然的无可奈何和改变现实的无能为力,代之而起的是在酒祭、酒卜、星占、神供、禁忌等酒事信仰活动中形成的趋吉避凶的心理倾向和“有求必应”的巫术化倾向,构成了中国大众酒文化心理。
4、思维方式
从广义来说,上述酒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评判以及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方式,都体现了酒文化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向。从狭义上说,酒文化在形象思维方式上的渗透已经为人注目,特别是文学艺术家饮酒,有利于创作思维进入一种下意识状态,排除“事障”、“理障”,突破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物象的束缚,促进创作灵感的来临,开拓艺术思维的路子,从而信手拈来,冲口而出,自由挥洒,创作出诗、书、画的妙品来,谓之醉吟、醉墨、醉画。艺术创作正是在这种无理性思维形式下攫取营养的。
5、审美情趣
中华酒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酒的色、香、味、格,酒具器的色、形、纹、饰,酒令的雅俗共赏,酒艺文的疑义相析,既是一种定格、评酒、鉴赏、游戏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酒中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饮酒审美范畴,诸如真、味、道、形、神、适等,都深深渗透进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中:一方面从维护酒礼角度来说,饮酒要求适中、平和、有节,“酒以成礼”,“宴以合好”,以及由此在酒礼场合下显现出来的酌献酬酢的礼仪之美,强化了饮食文化美感中的中和之趣;另一方面,文人名士对世俗社会的伪、范、利、俗表现出鲜明的叛逆立场,追求以真、怿、达、雅为核心内容的酒中之趣,凝结成为文士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性格特征乃全醉态艺术审美情趣,形之作品,往往表现宁丑勿媚的丑怪之美。
7、伦理道德
以酒礼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君臣、父子、少长、贵贱等关于忠诚孝道、尊长崇贵等伦理关系,构成了传统酒的伦理道德。早在《尚书·酒诰》中,“德”字主要指与政教联系紧密的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在古代饮酒君子的人格身上,就体现了令德(品德涵养)、令仪(容止风度)之统一,体现了内(德)与外(仪)的统一。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8、文化性格
酒文化对民族文化性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酒礼的苛繁、规范、约束,严于律己律人,失之呆滞,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性格上的内向、克制、封闭、保守等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对礼教的冲破,酒文化又在内向封闭的民族性格机体上注入了开放、豪放、狂放的一剂强针,特别是文士阶层饮酒,导致他们在特有的生活模式—— —清狂之外复开醉狂一途。前者偏于日神精神,后者偏于酒神精神;前者是主体精神,后者为补充精神。与之相应,产生了中华酒文化的日神酒文化模式和酒神酒文化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明了酒,酒也塑造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