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是假手段吗?
一提到混合,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低疾速、掺假等。大众对白酒混合的理解是“酒精加水”,或者认为“高价白酒如果和原酒混合,其质量就像小作坊的散酒一样”。
总之,在人们的印象中,勾兑会降低酒的品质,甚至勾兑就是制假手段。这也怪不得众多的非专家消费者,他们没有太多渠道去了解这个技术名词的原本含义。正确的信息应该是:“勾兑”是白酒生产工艺中的一道正常程序,从技术层面上讲,勾兑,是白酒生产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因为生产出的酒,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兑能使酒的质量差别得到缩小,质量得到提高,使酒在出厂前稳定质量,取长补短,统一标准,质量上要基本达到同等级酒的水平。 勾兑酒的作用,主要是使酒中各种微量成分配比适当,达到该种白酒标准要求和或理想的香味感觉和风格特点。因而,勾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恰恰相反,勾兑是白酒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生产优质酒必不可少的环节。
2、“外购酒”是以次充好?
外购原酒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一方面,企业对此讳莫如深;另一方面,媒体对些穷追不舍,大部分消费者认为,白酒,尤其高端白酒,应该由酒厂自己酿造,“外购原酒”似乎等同于以次充好。
这里需要改变的认知是,首先,中国白酒是一种资源依赖性产品,酿酒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因而,有些地方能酿出好酒(如四川、贵州等地),有些地方就不适宜生产白酒,因此,基于地域的分工是必然的;第二,原酒勾兑是成就优质白酒成品的工艺流程之一,原酒就成了平台型资源,是白酒产业链的一个环节,白酒企业外购原酒,和电脑企业用INTEL芯片、制衣企业购买布料一样,是符合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形态的,原酒的正常交易不但能解决各个酒企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催使白酒行业向产业链专业化、细分化、规模化良性发展。这种状况下,原酒外购,就不再是“不能说的秘密”,实在是行业之幸,企业之幸,消费者之幸。
3、高端白酒是企业暴利?
由于有“三斤粮食酿造一斤白酒”这一说法,公众就从这个层面来计算白酒成本,在他们心目中白酒成本低,价格高,因而对高端白酒有排斥心理,认为是企业牟取暴利。
因而,需要向公众普及白酒成本的认知,白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地域文化要素和人文因子经过技艺传承人代代沿袭,不断与当时的先进科技相结合,改进提升,因此,白酒中既蕴含了历史文化的积累,又包藏了历代传承人的智慧和劳动,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是不可以简单地用酿酒原料的价格来衡量的。正如不能用布料的价格去衡量一件名牌衣服,不能用葡萄的价格来衡量一瓶拉菲。
4、固液结合是酒精勾兑的劣质产品?
提起固液结合,公众会认为是酒精勾兑的劣质酒,在焦点访谈《不明不白的白酒》中,更是直指四川等地部分白酒生产企业以食用酒精勾兑酒冒充粮食酒进行销售的情况。
这里需要让大众知晓的是,新工艺白酒这个概念。
新工艺白酒,是固液结合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的统称,是采用食用酒精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食用香料(精)、调味液或固态法基酒,按名优酒中微量成分的量比关系或自行设计的酒体进行增香调味而成一大类白酒。既可以是某个香型白酒也可以是独创香型白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研制新工艺白酒。当时是为了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当时的酒精质量不好、香精香料产品欠缺,新工艺白酒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酒精工业生产中实行了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使酒精工业化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工艺白酒的发展也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动,1987年: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在贵州省贵阳市联合召开“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露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
目前,新工艺白酒已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工艺,其中食用酒精的纯度和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因而,新工艺白酒只是白酒酿造的一种方法,根本用不着避讳,事实上,很多世界名酒都是酒精勾兑酒,如伏特加、白兰地、威士忌等等,有谁会因为酒精问题质疑这些洋酒的档次呢?
5、饮酒真的伤身?
喝酒伤身,喝酒误事,这是公众对于酒最普遍、也是最大的误解。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古人云“过犹不及”,不仅仅是酒,任何东西当超过了一定度,都会造成危害,人参是名贵的补品,但吃多了会上火、流鼻血;就算是米饭,吃多了也会引起急性胃扩张。但是人们不会说人参伤身、米饭伤身。
科学研究表明,白酒本身对人类健康是有益的产品,适量饮入不但可以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降低患上心脏病或突发性中风的危险,还能提高语言能力、记忆力以及更快的思维速度。白酒行业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误会源于信息不对称,正因为公众甚至于部分媒体对白酒这个行业还比较陌生,所以才会产生一些错误观点,而这些错误观点经媒体报道、公众传播,又被不断扩张、放大,造成三人成虎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