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网上经常遇到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话敏感的人,如果你经历了票据时代,现在城市人真的打破了铁饭碗,他们会发现很多农民失去了曾经无法企及的优越感。(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一切都凭票据的年代,农村娃的心酸,只有经历过的农村人才懂。那是一条鸿沟,让你清晰地看到,农村人与城里人的不同。
粮票
粮票,是城市人或正式工才有的特权,他们按照定量,每人每月有30斤或更多粮票。农村当时对从农村出去,成为正式工的人,统称为“国家人”。“老李家二小子有出息,是国家人,吃粮票呢。”这样的话,是对一个农村娃最高的夸奖了。
人民公社时期,一切土地与财产都属于村集体,除了交公粮以外,农民只到年底才根据人口和出工情况,分给粮食。大人多少斤,孩子多少斤,都严格数量。遇到年景不好,分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吃,还要馋了野菜,地瓜面,高粱面等度饥荒。
困难时期,副食品非常少,要买都得要粮票,农民手里若有一点粮票,那一定是管公社干部饭,或者公办教师的饭,公家的人吃饭后留下的粮票。
粮票还分粗粮和细粮,只有细粮票,才能买桃酥等高级点的副食。我仍清楚地记得儿时农村一件关于管饭与粮票的故事:
村里一个老奶奶,这次轮上了管教师饭(管饭是全村轮,以示公平),家里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可以吃的了,她突然想到还有半碗大米,是一个远方亲戚捎给她的稀罕物(我们这里不出大米),她想,这总是细粮了,就给老师蒸了大米饭。老师吃得那叫一个开心,可走后老奶奶发现,怎么留下的是粗粮票?经过询问才知道,稀罕人的大米,真的是粗粮。至今还能记起老奶奶心疼的哭声,好心酸。
阿兮读高中时,城里孩子直接带粮票,农村孩子就带着玉米面,三十多里路,骑自行车载着去学校,那情景,唉,一言难尽。
不说好听的,当年与我同时代的农村娃,应该为了能吃上粮票成为公家人而苦读书的,不在少数吧?
布票
现在的农村人,想穿啥穿啥,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可在过去,即使你有钱,有些东西你也只能看,买不了。比如棉布,没有布票绝对没人卖给你。
一个人一年几尺布,都有规定。为了让每个孩子穿上件齐整的衣服,也让家里棉被褥子像个样子,农村女人绞尽脑汁。若是遇到家里女儿已长成,过几年要出嫁,那更是要从许多年前开始攒布票,好给女儿多扯件新衣,做床新被子。
至今尤记得,那年我读高一,已经是大姑娘了,夏末秋初时候,星期天从学校回家,母亲兴冲冲拿出一件月白色短袖上衣,领子是边有刺绣,胸前也有刺绣的小花朵,非常时尚漂亮,看针线却是母亲的手工。
母亲边让我试穿,边抑制不住兴奋,对我说:“前几天供销社到村里来处理库底,枕套不要布票,5元钱一对,我一看,一下买了好几对,回家拆开,给你做了2件新衣服。我是照着明星画上穿的样式做的,你三婶他们都说好看。”
真的很好看,我穿去学校,连城里人的女同学,也问哪里买的。一个农村母亲,就是用这样的巧手,维护着女儿的尊严。读高中时的夏秋,我永远是白上衣,黑裙子(裙子也是母亲买的白色人造棉布头,没花布票,回来自己染色做成的),真的是标准的女学生装束。
絮棉票
还记得当年姐姐们出嫁,母亲辛苦积攒絮棉票的用心。
因为絮棉票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年份不用也作废,农村人都会跟邻居们互相帮助,比如明年我家孩子结婚,我今年的絮棉票给你先用了,把你家明年的换给我。至亲的人,干脆会给几张絮棉票或者布票,支持一下。
农村老人回顾过去,还把那年月叫做“吃配给”,啥都要票证,没有寸步难行。肉票,鸡蛋票,自行车票,手表票,……
农村老人说起现在物质丰富生活好,总忘不了说现在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这些很多人不懂,是因为他们真的没经历过,不知道过去多艰难。
我们知道,农村人土里刨食不容易,但我们不能否认,农村正变得越来越好。按照农村老人说法:“自古皇粮国税,免不得,做梦也想不到现在种地不只是不用缴税,还有补贴拿。”
作为60年代的农村人,阿兮懂他们的感恩,这是农村人内心最质朴的感受,受过最多苦的农村老人,仍是赤子之心。
农村,农民,农业,欢迎关注阿兮随笔,为您分享农村事,共同探讨三农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