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作为皇帝的发妻,简称“胡”,根据历史观点,天子是独大的,天下不可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因此天子的配偶不能被称为“妻子”。因为“妻子”和“齐”谐音。
皇后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身份尊贵,统领后宫,不少女人对皇后之位趋之若鹜。但是,纵观历史,皇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虽然,作为皇帝后宫的管理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在风云诡谲的宫廷之中,皇后不仅要替丈夫安排好小老婆们,还要做出“贤良淑德”的表率。
并且,不仅要孝顺太后,还要善待情敌们生下的孩子。不仅如此,她们的喜怒哀乐、身家性命全部都系在了丈夫身上,一个不小心,就会从云端跌落谷底。在历史上大多数皇后都不得善终,长时间在位的皇后更是屈指可数,但是,总是会存在例外。历史上就有一个走完金婚的皇后——赵构的皇后。
有趣的是,在《宋史》中对于这个皇后有这样一段记载:话说,吴氏世居开封,他的父亲吴近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到一个亭子,亭子很普通,但是,上面的横匾却与众不同。横匾上写着“侍康”二字,并且,旁边种植芍药,但只有一朵花开了,特别妍丽可贵,花下有一只白羊。
其父吴近醒后颇感惊异,“侍康”二字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生下吴氏时,屋内有一道红光射向户外,顿时天空亮如白昼。之后,当吴氏被选入宫,侍奉当时的康王赵构的时候。吴近这才恍然大悟,他认为这是就“侍康”的征兆,并且,是吉兆。
皇后吴氏出生于1114年,原名:吴芍芬。原本这个平民女子和高高在上的皇帝不会产生什么交集,但是,当时北宋王朝的衰败和不幸,却间接造就了她的皇后之位。在吴氏十二岁那年,北宋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刚刚灭掉了辽国的金人野心蓬勃,大举侵犯中原地区,刀剑直指北宋都城开封。
当时,正值靖康元年,赵构作为皇帝的弟弟康王,奉皇帝之命和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赵构此时家里已有正妻邢秉懿与两位妾室田氏和姜氏,膝下还有五个女儿。他出使敌国求和是头等大事,不方便拖家带口,于是,他的妻女们就留在王府中。
最终,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
十九岁的赵构此时还未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天真以为:只要软言软语一番、磕几个头就能把金人劝回去。但是,金人此时已经是野心勃勃,如何肯退回去。这一点宗泽看得十分通透,他私下劝说赵构:“金人让你们去议和其实是障眼法,他们已经召集兵力兵临城下了,怎么可能同意求和,你此番前去不过是自投罗网。”
赵构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地停下行军步伐,原地驻扎。第二年开封沦陷,北宋政权结束,皇帝、嫔妃、宗室、大臣等都作为俘虏,包括赵构的妻女。幸好,赵构远在河南,没有被抓。之后,他在应天府继位,成了皇帝,建立南宋,所以,他的哥哥就成了太上皇。
金人本着斩草除根的心态,对刚刚继位的赵构穷追猛打,赵构自知难以抵抗,一路南下逃避,一直到了杭州才停下。
此时,局势较为稳定,他开始充盈后宫,这时候,十四岁的吴氏才进了宫。当时,金人并不安分,南宋朝廷内忧外患,时常有金人前来捣乱,此时的吴氏却拿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来保护丈夫,她身穿戎装,腰别宝剑,侍奉左右。
有一次,赵构到达四明时,士兵发生兵变,闯进王宫要生擒赵构。最终,还是吴氏出马,骗过他们,得以祸免。她在赵构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一直陪伴在他左右,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勇气,对于这些,赵构一直记在心里。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赵构封她为郡夫人,到了越州之后,又封她为才人。之后,吴氏开始刻苦学习,弥补自己文化上的不足,不久又得到了一次晋升,这次她成了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不但如此,吴氏还十分孝顺自己的婆婆——赵构生母显仁太后。
太后刚从金国还朝,由吴氏侍奉,她周到体贴,顺应其意。太后在金国吃了不少苦头,回来之后有一个这么乖巧懂事的儿媳伺候,她感到十分满意。《宋史》中提到:吴氏曾经绘《烈女图》,并且,以此为鉴,还在自己后宫居所悬挂一块刻有“贤志”的牌匾,这让太后欣慰不已。
因此,在赵构的正妻去世之后,朝臣都上奏皇帝册封皇后的时候,吴氏就成了热门人选。并且,太后也在皇帝面前说好话,力挺吴氏。就这样,在1143年,吴氏正式成为赵构的皇后。
并且,在吴氏还是才人的时候,就收养了赵伯玖,后来,赵伯琮的生母去世,她就将赵伯琮一并收养。期间,吴氏并没有对这两个孩子亲疏有别,反而都是视如己出,耐心教导。其中,赵伯琮因为聪慧无比又性情温和被赵构所喜爱,不久,就被封为普安郡王。
之后,赵构力排众议,禅位于赵伯琮,即为:孝宗。吴氏作为孝宗的养母,被尊为太上皇后,居住在德寿宫,她的亲属也受到优待。1194年,孝宗去世,光宗即为,吴氏被尊为太皇太后,此时,吴氏已经八十一岁了。
三年后,吴氏病逝,时年八十三岁,葬于永思陵。可以说,吴氏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宋史》评价吴氏道:“殊妍丽可爱,后颇知书,从幸四明,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
参考资料: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宋史》卷三十高宗本纪、《带刀皇后吴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