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陈农看这里!品味唐诗里的“括图书”

左联墙来源:人民法院报

“没关系,兰泰很贵,陶伟在兜风。

儒官比刘向,使者得陈农。晚烧平芜外,朝阳叠浪东。归来喜调膳,寒笋出林中。”这首《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诗,是唐代司空曙所作。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的进士李嘉祐,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负责校正典籍文字,被派往扬州等地“括图书”,即搜集图书,并顺便探望父母双亲。好友、诗人司空曙以诗相送,大意是李嘉祐虽身在秘书省但却清正廉洁,如系着无装饰腰带的平民一样。如西汉时期校正经典的著名经学家刘向,如奉命搜集图书的陈农。经过一番努力,此次“括图书”定会超过前人。回来再下厨烹调孝顺父母。

所谓“括图书”,就是派官员到民间去,广泛收集散在民众手中的典籍。中华典籍浩如烟海,但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天下的藏书几尽毁于一旦,加上秦汉时期,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只能靠手抄方式来保存和传播书籍,以及后来历次改朝换代战火的破坏,所以在古时书籍都是非常珍贵的稀罕物品。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多次下诏在民间求书,然后藏于宫内秘府,被简称为“秘书”。东汉开始设隶属于中央机构的秘书省,专门负责管理国家的所有藏书,到唐代秘书省曾改名为“兰台”,明代则叫“翰林院。”《汉书·成帝纪》载,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看来这个陈农,是史书上记载最早担任“括图书”任务的使者。

到了唐代,“括图书”已经是一个常态化的任务,下面的几首诗反映出从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建中年间(公元783年),大约七八十年之间,朝廷不断地派官吏下到民间去“括图书”。他们全是由进士担任的秘书省官员,各个才高八斗,好几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访书使者奔赴各地后,多采用悬赏方式来“括图书”,如完成得不好,在时间上拖得过久,还会被追责。

诗人耿湋,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江淮地区“括图书”。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李瑞,专门写诗《送耿拾遗湋使江南括图书》相赠:“汉使收三箧,周诗采百篇。”即希望耿湋像汉使陈农那样,收集三大箱子经书,上百篇诗词。

另一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进士,曾任拾遗、集贤学士。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钱起,有首诗《送集贤崔八叔承恩括图书》,前四句为:“雨露满儒服,天心知子虚。还劳五经笥,更访百家书。”即崔峒才华横溢学识丰富,才被朝廷派去搜寻遗失的先秦诸子典籍。希望他要不辞辛劳走遍百户千家,多收图书集入箱中。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送沈校书吴中搜书》诗中写道:“秦阁多遗典,吴台访阙文。君王思校理,莫滞清江濆。”即古代遗落的典籍很多,姑苏台一带则更多。朝廷欲加快典籍的校刊整理,你可切莫在沿江之胜地长久滞留啊。

诗人韦应物《送颜司议使蜀访图书》的诗中,还特意嘱咐:“无为久留滞,圣主待遗文。”即完成任务后务必及时返京,圣主等着审看你搜集来的图书。

而因滞留在外迟迟未归的“括图书”使者,还真有被惩处的。《新唐书·萧颖士传》载,天宝初(公元742年)萧颖士被选为秘书省正字时,裴耀卿等好多先辈都器重他的才华,对他以礼相待,于是萧颖士早早就闻名天下。被圣上派往赵、卫地去“括图书”。然而,萧颖士却迟迟不归,最后被弹劾免官,留在了濮阳。

从史书的记载看,唐代的“括图书”成效还是相当突出的。《宋史·艺文志》载,“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历代开国之初,皇帝和有识之臣都特别重视收集典籍,尤其是隋、唐两代,更是甚于其他朝代。《隋书·牛弘传》载,“隋开皇初,散骑常侍、秘书监牛弘,鉴于隋朝新立,典籍散逸,国家藏书尚少,上表请开献书之路。隋文帝于是下诏,凡献书一卷,奖缣一匹,又设专人抄录副本,原本或归本人,或由国家珍藏。”“一二年间,篇籍稍备。”《旧唐书·艺文志》载,“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无疑,所有这些举措,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典籍的保存与流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中间也少不了“括图书”使者的功劳,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今天才拥有如此众多的典籍,也拥有了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