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关于水龙我想说野生水龙重现广州,拍摄团队曾踏遍11区进行本底调查

3月下旬,由动物研究专家、动物保护工作者和摄影师组成的团队在广州在华区观察、徒步、拍摄野生动物时,偶然发现了一度在广州野外灭绝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鬣蜥。

其数量还不少,多达50只。长鬣蜥是广州体型最大的蜥蜴,俗称水龙,从现场的影像可以看到,成体的个头接近成年人的手臂。幼体利用自身保护色栖息在枯枝上,一动不动,乖巧如模型玩具。

南都记者采访了本次野生水龙的拍摄者NVS自然视觉主创人李俊杰。他表示,“作为一个在广州生活了那么久的人,能亲眼看到这些小生命生活在这里,令人非常开心。”

水龙在广州“消失”20余年

长鬣蜥伴水而居,身体呈流线型,尾巴适合游泳,俗称水龙。上一次长鬣蜥在广州出现的报道,还得追溯到21年前。2001年,一条长66厘米的长鬣蜥“流窜”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据华师大生物系黎振昌、肖智辨认,多数为逃逸宠物。之后广州再无长鬣蜥记录。

而这次在野外发现长鬣蜥,实属“意外之喜”。李俊杰回忆,当时正在徒步夜观,看到不少长鬣蜥的幼体,但和其他种类蜥蜴的幼体比较类似,大家都没太留意。直到一路走着,发现数量越来越多。在海拔300到500米,平均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个“小家庭”,即有体型较大的雌、雄成体,也有亚成体、幼体。

据观察,它们不仅非常健康,对自己的生境较为熟悉,当树枝剧烈晃动时候,部分成体会迅速从树上跳下水逃跑,当威胁解除后又回到原来栖息的树枝上。不同年龄的个体占据各自领地内的不同小生境,如:幼体利用自身保护色栖息在枯枝上,亚成体栖息在树叶茂盛的树枝上,成体则栖息在藤蔓较多、枝叶茂密的老树上。

如今长鬣蜥再次在广州被发现,还是在野外环境,大家都十分惊喜。“作为一个在广州生活了那么久的人,能亲眼看到这些小生命生活在这里,令人非常开心。”水龙对生境要求严格,是生态指示物种。它们的存在,证明从化山区沟谷溪流生境的水源和植被等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团队还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有村民表示偶尔见过该物种,但是因为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没对庄稼和人畜造成干扰,没有发生滥捕情况。同时也有人觉得它颜色鲜艳,考虑到或是受保护物种,所以没有捕捉。

从纪录片转向拍摄城市“野生邻居”

虽说长鬣蜥是广州体型最大的蜥蜴,能够长到接近70厘米,野外则是一个广阔得多的环境。这次所发现的长鬣蜥栖息于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其规划面积705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69%。“如果它不是一个需要迫切救助的物种,例如穿山甲,就会缺乏各种资源去持续保护和监测,很难断定它们是否还存在。”

李俊杰告诉记者,NVS自然视觉之前一直专注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但拍摄周期较长,好几年才能出一部。“当你拍完这个影片,等到播出之后,其实已经是几年前的东西了。”因为产量低,对观众的影响力也比较有限。随着短视频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把镜头对准城市周边,针对性拍摄和人类生活更密切的题材。如:农田间的蛇类,被台风刮倒的树上藏身的蚁群,华南植物园里的野生水果。

夏季来临,蛙声渐起。一度有市民投诉青蛙扰民的新闻,登上热搜。去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蛇出没”,引发市民关注。李俊杰表示,许多野生动物会在人的居所附近出没,因为恐惧心理,或多或少会出现无谓的“牺牲”。“通过影像科普,让大家认识身边的动物,就能减少人跟动物之间二选一的生命选择。”

打开他的朋友圈,满屏的拍摄日常,似乎一直在路上。“我们要持续输出,足够多的东西才能让观众知道世界之大,物种之多。”另一方面从贴近性入手,地理位置遥远的明星物种,普通人也接触不到。2019年,他们策划制作了系列广州野生动物纪录片《比邻而居》,讲述近在身边的生态故事

科普的力量,如星星之火。“当大家能够把一些有用的知识互相传播,给他们的下一代也好,或者邻居也好。当遇到所谓的虫蛇蛙第一时间不再害怕,而是有兴趣地去观察他们。”为了保证科普的专业性,他和各种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如:广东省动物所、广东省林业局、华南植物园等。

根据拍摄题材的不同,团队构成并非固定。在各类专家的加持下,增加了影片的丰富度。广东省动物学会两栖爬行类研究专家张亮就是李俊杰的老搭档,他也在此次水龙拍摄中担任讲解员。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他不仅和长鬣蜥友好互动,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习性。

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记录者

自然视觉是国内第一批自己组装设计大型无人机,并进行拍摄的团队,拍摄经验接近20年。他们走过了中国几十个保护区,包括:海洋、森林、沙漠、高原还有雪山。一开始只是出于兴趣,但拍摄难点之一就在于野外的不确定性。“你想找的动物不一定就能找得到,它们不会在那里等着你。”为了讲好大自然的故事,自然视觉团队曾进行为期2年的动植物本底调查,足迹踏遍广州11个区。

要了解动物的习性,找到它们在哪儿,技术和设备也要不断更新,能做到以上这些并能够坚持下去的摄影师其实并不多。但记录者的身份已足够令人振奋,“从影像的角度来看,我们记录了生态环境的修复,更多的物种在城市里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慢慢变得更加和谐。”

NVS自然视觉主创人李俊杰

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在野外碰碰运气,完成机动性的拍摄,再回来做知识上的内容补充。他希望,通过这些生态影片,让年轻的一代更喜欢大自然,并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保护做起。“未来我想拍摄城市里,甚至菜市场能见到的各种物种,让公众去了解我们每天吃的是什么。如果你连每天经过的东西都不认识的话,何谈去保护距离更远的生物。”

接下来,李俊杰想尝试做一些户外直播,让观众具有沉浸式体验。他还鼓励大家多去野外探索,并成为感受自然、记录自然的一分子。“把大自然各种有趣的知识传播给身边的人,才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采写:南都记者 刘安琪 受访者供图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