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申山寅向风水专题之读云峨敬峨公墓誌手稿

读云儿景儿公墓志原稿。

最近看了基友山快本宗谱,其中光宇工所写的是《云峨公墓誌》和《敬峨公墓誌》,有关于基友山纸二世条的简要说明。

为宗亲能读懂原文大意,现通过词字典及百度相关查找,特作如下释析:

一、重难点字句:

1、卒:人死称卒。偕:一起,共同。卒偕葬鳌溪河:死后一并葬在鳌溪河处。

2、申山寅向:指风水的形势。古今葬的方位时令都很讲究,具体的可问阴阳道师。

3、爰勒贞珉:爰,哪里。勒,刻。珉,美玉,这里指刻着如玉石般的碑铭。贞珉,石刻碑铭。

4,昭示来兹:来兹,来年,将来。

5,庶流泽孔长:希望水流洞远,实指希望族丁人兴,后继有人!

6,洵:实在。洵吉壤哉:实在是个好地方呀!

7,壎箎:xun(一声)chi(二声),同埙箎,古代两种乐器,此指兄弟!笃:坚定。

8,阋:xi(四声)争吵,争斗。阋墙:指不和的兄弟。

二、主要信息:

1,先祖主要生活在鳌溪河或何家沟附近,具体旧址有待考证。古时,广安至秦巴,途经佘家岩(恒昇镇),经过何家沟,经肖溪巴蜀古道,乘船逆流而上。故先祖生活的遗址,古时算繁华道路处,不是僻壤之地。另鳌溪地还有刘家古墓,可见鳌溪因四面环水,而成风水宝地。

2,自僴公,明朝万历四十年即癸丑年六月初八日丑时出生,清朝顺治十四年即丁酉年六月十六日亥时去世。公元纪年即1612年至1657年。明灭清建年代以1644年为准,故僴公跨两个朝代,即明末清初。将农历月日换算成公元年月日,还没找到任何一款日历软件可以转换。不知宗亲可有?僴公配陈孺人,葬在何家沟的葫芦嘴地。

3,良凤公,僴公长子。清朝永历五年,顺治八年即辛卯年四月十六日未时出生,清朝雍正三年即乙巳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午时去世。公元纪年即1651年至1725年。

良受公,僴公二子。清朝永历七年,顺治十年即癸巳年六月初二亥时生,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即壬寅年五月十五日亥时去世。公元纪年即1653年7月12日至1720年。

凤公享年74岁,受公享年67岁。次子受公早于长子凤公五年去世。二人手足之情,生同室,死同穴,“卒偕葬鳌溪河”,即今我们宗亲所要保护的古墓。

僴公墓,凤公受公墓,是清朝嘉庆元年丙辰年即公元1796年重新修葺,刻建碑铭。之后相隔十年,即嘉庆十一年丙寅年(公元1806年),又重新将祠堂修缮一新,新增龛堂,树木主。

祈雨山六世光衢公,出生年在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即公元1779年,重建坟茔时(公元1796年)17岁,重建祠堂(指第二次修缮,1806年时)27岁。而据道溥叔在张氏第一期杂志56页上提供七支历代负责人上的信息上可以看出,主持重建坟墓(1796年)重建祠堂(1806年)是四世智公和五世洪盈公,而非光衢公,但17岁(估计正求学)时,27岁(估计仕途正当时)时的光衢公见证了这些历史事件,并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故在后修乐楼、扩建祠堂、邀族人合族、板印谱书(成书1839年时,衢公刚刚60岁)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那祠堂的初建和坟墓的初建情况呢?

祠堂初建在三续谱前言第二段已讲了,是三世孙应明公诉讼僴公墓葬纠纷得来的钱款及利息买下洪芳公的田地、相文公的房子,而后改建成仅有正屋厢房的祠堂。

坟茔的初建,原谱上没有详的记载。根据本地风俗可以了解,大概就是在人去世时建造,有可能葬得简单,土葬,就是用泥土埋成坟堆堆。可以想象,从湖广刚迁来,一穷二白,又正值战乱年代(明末清初交替时),生活艰难。僴公积劳成疾,四十五岁就去世了。二世祖日子也好不到哪,到三世祖,家庭才开始渐有起色(八大房),故应明公才有买田买房,修建只有正屋厢房的祠堂。到四世五世祖,才开始重新用青石刻碑修墓,重新将祠堂修缮,整龛堂,树木主。再到六世祖光衢公,扩建祠堂(主要是前面的乐楼和两边的厢房),合族修谱!!所以关于祠堂,一是初建,二是修缮,三是扩建,历经三次,不同年代,才终就形成"飞阁流丹""楼阁鲜明"的新貌。

三、本两誌中的刊误

1、三续本P477上第二排原本为"丙戌",误写成"丙戍",第七排原本为

"乙巳岁",误写成"己巳岁"。

2、光衢公所述"自僴公…卒于顺治十五年。"有误。僴公去世为丁酉年,丁酉年是顺治十四年。顺治十五年为戊戌年。所述“云峨公,…卒雍正二年乙巳年"有误,良凤公卒于乙巳年,是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二年是甲辰年。关于帝王年号推算上,是按60一甲子来算,翻一年易算错。古时没现在的即查工具。另衢公述二世祖"与胞伯兄云峨公…"一句也有误。云峨敬峨公,是僴公长子和次子,是亲俩弟兄,属胞兄,而不是胞伯兄。胞伯兄是指堂兄,是共祖父(爷爷)的兄弟。疑是刊印时没仔细核对而出错。

读古谱,需细读,厘清时代事件,才能做到真实全面反映古人的生活面貌。可以避免张冠李戴和随意发挥想象。

以史明鉴,承继先辈精神,发扬家风族风,其中最重要的要去读史,读本,才不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以上若有不妥或错误的,欢迎宗亲指正。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学习,以期对张氏历史有更清楚的认识,增强作为一家人的亲密感!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