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特别神圣的季节性生活规范。
古人在黄昏时出现星座,定位春夏秋冬,有一套占星学知识,2-2分确立后,再加上2系(立春、立夏)、2倍(立秋、立冬),就有8节了。
这八节每节三气,就成了二十四节气。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献给汉武帝的《淮南子》中,就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再之前呢?《尚书 尧典》中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记载,只不过叫日中(春分)、日永(夏至)、宵中(秋分)与日短(冬至)。
七十二侯则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它以五日为一侯,一年365天(平年)为72侯;三侯为一节(气),与24节气对应;六气为一时,对应春夏秋冬;四时为一岁,对应一年。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关于节气,蕴含着不断发展的民俗文化内涵。
比如:古人以为,天地之间,天道是圆,地道是方;方主幽含气,吐气为施;圆主明吐气,含气为化;天偏气就怒而为风,地含气就和而为雨;天地之气冲突就感而为雷,乱而为雾。
再如: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对应着天干与地支、对应着周易中的卦象、对应着古乐的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天地人关系,深入去琢磨,就会回味无穷。而相应的民俗元素,比如新年爆竹、元宵灯火、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
再深入,历代骚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对它们的理解与感受,其感受则延展至草木鱼虫、天地万物,使我们在每一季每一时刻,各种各样的天气条件下,都能有一种幸福感与满足感。
节气,它系着我们的血脉,并一代代不断贡献着文明的成果,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这日子。
同时,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中吟花弄月,又随季发展出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诞生出大量的诗词歌赋,使本来平常的一个个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无论朝代更替、即使兵荒马乱也不被影响,一代代人复归为泥土,又一代代诞生,它们就支持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滋有味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