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范区已开始建设,先行启动区为660平方公里,拥有华为研发中心的金泽、水彩画、论山街、有阿帕车的朱家角、有古朴生活情趣的丽丽、有慢步体验的徐堂、十里桃花、农民画的姚庄。……。仔细看看新民晚报的相关报道。
金泽镇
金泽是长江三角洲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首发区五镇之一,拥有示范区“水乡客厅”地区唯一完善的古镇,新的定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环境保护先行的农村发展有了新的方向。因环境优势等原因而来的华为R & ampd中心成为金泽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化绿为金,聚业成泽”,金泽发展的新蓝图已徐徐展开。金泽古镇的千年银杏古树
“水乡客厅”新定位
金泽古镇一派幽静的水乡小桥流水美景
午后的阳光洒在金泽塘上泛着金光,这条南接太浦河,北通淀山湖的河道,随着晨夕变换着流向。
“金泽镇有42座桥42座庙,桥桥有庙,庙庙通桥。金泽塘上四朝古桥一水牵,沿河可以看到建于宋、元、明、清的不同风格的古桥。这座普济桥建于1267年南宋年间,是上海第一桥,桥身泛紫,由紫砂石打造而成;前面的迎祥桥建于元代,TA是高架桥的鼻祖……”王永是金泽镇旅游公司的一名船工,穿着统一的工作制服,戴着渔夫帽,摇着小船在几百米的金泽塘上穿行,慢悠悠地说着,岸边不时传来的几声狗叫,打破空气中的宁静。
普济桥
原生态,并不是只保护,不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国土空间规划里,有一个“水乡客厅”,金泽古镇是“水乡客厅”中苏浙沪三地唯一一个完整的古镇。不要同质化的商业开发,却要有活力,而示范区“水乡客厅”的新定位给古镇带来的,无疑是新的发展机遇。
金泽古镇小桥
根据“水乡客厅”的功能定位,既要有产业的显示,又要有水乡田园的生态显示,同时还要有江南文化、会展、旅游等的结合。其中对于会展和古镇文创这两个先导产业来说,古镇是一个很好的承载空间。
乡村发展新方向
资料图:蔡浜村航拍美景(2018年9月)
以前的蔡浜村是淀山湖中的一个岛,四面环水,村民基本不会打渔,“靠水不吃水”,穷得叮当响。
2008年,三面环湖的蔡浜村启动新农村建设,由于全村0.34平方公里都在淀山湖国家二级水源保护的范围内,所有的建设都不能触及保护的红线。
金泽镇蔡浜村航拍
在金泽镇后续的发展里,乡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农业产业建设方面,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鱼米之乡的愿景,不是普通的水产养殖生产线,而是进行种源的培育,白对虾、昂刺鱼等很多土著鱼种已经实现了人工育种;另一个方向,是通过土地整理,农林水项目联动,实现耕地高标准农田连片打造,适应后续高品质粮食种植的需求。
未来布局新起点
如今,说金泽必说华为。凭借几十年对生态环境的坚守,金泽等来了华为。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青浦区供图
从华为研发中心走到西岑社区保障房基地不过十多分钟的路程,今年8月,两个项目同期开工。
朱家角镇
背靠大上海,面向长三角,紧邻淀山湖的朱家角历史上是江南的商贸重镇。现如今,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重镇、青浦西翼淀山湖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之一,迎来发展新机遇的朱家角正蓄势待发、乘势而上,要成为青浦打造“上海之门”的桥头堡和最前沿阵地。
如果说朱家角古镇本身就是一幅水墨江南,那么在画中看画,是不是更加别有一番风味?朱家角古镇的魅力,是文化带来的魅力。
看 “画中画”享誉国际文创
不同于产业园,古镇内资源有限,只能项目制引进相关产业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而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2006年,全华水彩艺术馆在古镇落脚,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国际水彩画交流平台。
2010年,世界水彩画历史上的首次双年展——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在这里举行,18个国家参展。法国《水彩艺术》为此特地创刊英文版,并从2010年起,不间断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水彩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品阿婆茶里的文化旅游
“阿婆茶”是当地淀山湖畔的民间茶俗。之所以叫阿婆茶楼,是为了让茶楼更接地气,就好比到邻家喝了杯茶。茶楼老板来自江苏,厨师出身的他在朱家角打拼20多年,有了自己的事业,开茶楼只是想回报成就了他的朱家角。
古镇内有很多特色的小店。郭新洋 摄
品质和品位的提升,是朱家角旅游发展的发力点。随着17号线的开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利好的释放,朱家角旅游人气不断攀升,如今每年要接待超过7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各具特色的文化街区、一体化智慧旅游综合平台、旅游回路桥梁……以打造环湖古镇群文旅高地为目标,国家4A级景区的朱家角古镇正大力提升旅游品质。
听田山歌唱出传承乡村振兴
在地头唱田山歌的老哥俩,75岁的孙耀佐(左)和84岁的杨光华。毛丽君 摄
唐代的泖塔,蜿蜒而过的泖河,历经千年,成了张马村最灿烂的文化载体。作为泖河流域至今保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山歌的传承村,田山歌是张马村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现在村里会唱田山歌的老人还剩8个,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74岁。”孙耀佐理解中的田山歌,是以前男人们劳动时消除疲劳的曲子,有固定的8个曲调,歌词则更随性,“看到什么唱什么”。“因为是一环套一环的,一般5个人以上,大家分好工就可以唱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唱的人越来越少。所幸,田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被写进了朱家角镇乡村文化建设方案里。
张马村航拍。徐程 摄
朱家角不是只有古镇,还有广袤的乡村,在古镇旅游发展的同时,乡村振兴也成为了朱家角的发展动力。
张马村有泖塔,有田山歌;林家村有西周至汉代时期的凌家角遗址;张巷村有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故居;新胜村有建于清嘉庆元年的永安桥……三泖九峰之处,朱家角镇沈太片区张马、林家、张巷、建新、王金、新胜、李庄等7个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有着灿烂的古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脉络。针对其文化特性与共性进行的精心布局与打造,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宝藏”。
黎里镇
近两公里的“丁”字形市河在古镇中缓缓流淌,仿佛正诉说着黎里悠久的历史。头顶绵延的廊棚、脚下平滑的石板、耳边时而传来的吴侬软语,置身其中,便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安适的气氛……如果你在寻觅一处没有“网红体质”、依然保留了古朴生活气息的古镇,被誉为“水乡明珠”的黎里或许能满足你。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之一,黎里的美与风情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保留下宁静致远“旧时江南”的今日黎里
千年水乡
宜居宜业又宜旅
黎里古镇至今依然保留着千年水乡的古韵。在这里,游客可以踏上南宋至清代修建的座座石桥,参观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感觉黎里还是比较原汁原味的,民风也很淳朴。”在黎里公交车站,记者遇到了78岁的上海游客赵老伯,刚逛完古镇的他正准备和老伴乘坐示范区2路回家,“上午我们从东方绿舟坐车过来,45分钟就到了,挺方便的。”
古镇路边街石
像赵老伯这样的上海游客在黎里古镇并不少见。据介绍,自从去年3月黎里至青浦的公交专线7618路以及11月示范区旅游专线开通后,来黎里旅游的上海游客就特别多,约占总游客数的六成。去年,黎里古镇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吸引众人前来的特色之一就是游客头顶上方的廊棚。为了遮阳避雨,古时的黎里人在市河两岸搭建起廊棚,行人在廊棚下通行,“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清代诗人袁枚也曾在《黎里行》中以“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的诗句描写过此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黎里曾想大力发展工业,为了方便运输材料的卡车通行,大批廊棚被拆除。所幸在多方呼吁下,古镇保护开发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在近些年的黎里改造工程中,部分廊棚得以修复重建。
古镇古意的留存,不仅是要保留古建筑,更要留住古镇原有的生活气息。在市河边、廊棚下、弄堂口,时不时能看到坐在藤椅上的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如今,仍有三四千名居民住在古镇,朴素而鲜活的生活气息为黎里带来别样魅力。
在古镇中段,有一间造型古朴大气的景社服务中心,其前身是游客中心。如今除了提供咨询、售票服务外,还设有对古镇居民开放的活动室,里面定期开展便民活动以及医疗宣传、垃圾分类宣讲等。
后起之秀
瞄准差异化发展
黎里古镇位于江浙沪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佳,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起步较晚。相对它那些“有名的邻居”——西塘、周庄、乌镇、南浔等古镇而言,它还处在成长期。如何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在“古镇大军”中脱颖而出?现在黎里正着力挖掘文旅融合这一块,打造文旅小镇。近年来,陆续引进了一批博物馆群落,比如长三角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六悦博物馆、中国目前最大的锡器博物馆、苏州徐悲鸿艺术馆等。
文创商店墙饰
引进“硬件”还只是第一步,怎样的创意才能让这些“硬件”吸引来更多的人,黎里也下了一番工夫。
在徐悲鸿艺术馆,你可以拿起画笔临摹大师作品,并将成品制作成扇;在迎祥文旅研学基地,可以体验缆船糕的制作,在享受DIY乐趣的同时,可以了解黎里的揽船石文化;在锡器博物馆,可以花一两小时耐心敲击,打出一个专属自己的杯盏或小饰品,领略有着悠久历史的打锡文化……这便是古镇在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后,于去年推出的系列研学活动,学生及游客可以在寒暑假或周末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在与当地学校成功合作后,黎里将目光延伸至长三角区域,今后还将和上海等地的学校合作,让更多人知道黎里,来到黎里。
汾湖高新区
2小时到50分钟的变迁
“1995年,当时我家住在静安寺,开车来汾湖大约要2个小时。就职前,我父母来转了一圈后说,这地方‘太偏了’。”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昱旻谈起当年“跳槽”的故事,记忆犹新。
上班路远并不是贺昱旻父母忧心的主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汾湖高新区所在地基本还是一片农田。“冬天,5点下班时外面已经乌漆墨黑了。那时候镇上也没什么娱乐场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当时有客户来,想请他们去唱卡拉OK,镇上虽有一家,但5点多也就关门了。”
古镇烟雨长廊
贺昱旻曾于1999年“缺席”了汾湖的发展,5年后,重回故地的她发现这片土地和记忆中完全不一样了。从前2小时的上班路程,缩短到了50分钟;从前几乎没有大企业的高新区,已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从前荒无人烟的田野上,购物中心、电影院、健身房等已成“标配”……“变化特别大,以前公司里的工人和管理层都以当地人为主,如今管理层中有一小半来自全国各地。”高新区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与企业的到来,离不开汾湖专业性、主动性极高的“店小二”。“每年我们会申报很多如人才、研发、科技等方面的项目,不得不说这里的政府对企业很了解,项目一出,他们就会主动与符合要求的企业对接;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如果企业有需要,他们会请来专家进行辅导;递交材料后,也会一直关注进展情况。”贺昱旻笑说,企业在汾湖能享受到时时刻刻被关注、被呵护的感觉。
“我们也是华为的供应商之一,如今华为落户金泽,无疑也将给长三角区域的供应商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发展。今后我们与华为的距离更近,交流也将更密切。而且我相信企业今后引进高端人才将更便利,我们也能有更多的机会和优秀的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说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成立,贺昱旻期待满满。
根据规划,长三角示范区将在三地的交界地区建设35平方公里的“江南水乡客厅”,其中汾湖涉及10平方公里范围,占整个“水乡客厅”面积近三成。未来,这一区域将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按绿色城区的高标准,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交融”的生态科创新片区。除此之外,吸引了无数长三角人目光的沪苏湖高铁与通苏嘉甬高铁也确定将在汾湖高新区十字共站。汾湖人期待着这片热土更美好的明天。
西塘镇
西塘,这座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中,是唯一一个5A级景区,位于西塘的嘉兴综合保税区也是五个镇里唯一一个综合保税区,有着这样的先天优势,西塘镇将会有怎样的作为?
西塘古镇 王凯 摄
按照“服务能级最高、品质形象最好、全域城景融合”的标准,应一体化所向、立区域所需、解西塘之困、行西塘所能,全力打造美丽景区、美丽镇区、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的 “长三角示范引领区、人文创新活力样板区”, 实现“大美西塘·示范引领”的战略目标,“坚持‘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创新为支撑、融合为基础’的总体思路,以生态、旅游、科创为三大方向,实现从乡镇级发展思维向国家级示范引领区标准转变”。
寻梦烟雨长廊,开展全域旅游
西塘古镇自形成村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引水造就了西塘。自唐以来形成了沿河建屋、依水而居的风俗;南宋至元代已经发展为集镇,商业有蒸蒸日上之势;明清时期已然是商业重镇。目前,西塘保存了25万平方米的完整的以明清建筑群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蜚声国内外,一根根木桩,撑着窄窄的遮雨廊,顺着河边,迤逦蜿蜒。“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这座千年古镇最完美的诠释。
最美不过西塘夜色。上个月14日,周六晚上的古镇游人如织,结束了一周忙碌的工作,放松高度集中的神经,驱车来到西塘,体验一把休闲慢生活,这是长三角区域老百姓长期重复体验的一种习惯。
旅游方面,西塘规划指出,要深耕文化内涵,挖掘有千年记忆的街巷,开展有国际影响的活动。强化古镇业态策划及空间更新,加快城景融合、景区扩容。
一是努力做精全域村游。全域旅游进入“村”时代,以景区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二是全力做优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为重点,推动古镇文化再上新台阶。三是深化智慧旅游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检票口智能化改造。加快高品质酒店建设,启用景区综合预订管理平台。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吴国清表示,一体化不等于同质化,在整个一体化过程中,除了自己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文化挖掘好,本土产品做好之外,要合作,要倡导一种竞合的态度。
打造四季田园,品味生态原味
西塘镇星建村零化学农药使用示范区
以5A级景区为引领,以近五万亩农田集中流转为基础,打造四季美丽田园风景, 是西塘开展生态农业绿色行动所做的规划要求。
拖拉机正在进行开沟作业
正值播种小麦的时节,上个月15日下午,在西塘镇星建村零化学农药使用示范区里,冬日暖暖的阳光洒在金灿灿的麦田上,远远望去,一台拖拉机正在轰隆隆地开沟,在另一块地里,一位村民正在喷洒肥料。
“现代农业,田间的路是四通八达,原来都是土路,哪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西塘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康一边开车行驶在田间水泥小路上,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种这种米一点农药都不用,不施化肥,只用有机肥料,价格要比普通大米翻一番,还是很受市场青睐”,他自信地说。
王志康介绍水稻种植情况
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化学农药是如何做到的?他解释道,通过种植显花植物、田埂留草,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自然控害能力,营造生态景观,打造美丽田园;通过种植抗性品种,灌水杀蛹,适时搁田,生态控草;通过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应用性诱剂诱捕螟虫;通过释放寄生蜂控制虫害。
今年上半年,西塘镇组建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体化运作,开展农业发展创新模式的探索。王志康介绍,农业公司主要搞土地流转,统一规划,统一种植,让土地更有效率,把土地种好,打造四季田园的美丽风景线。公司现在实体化运作抓得好,原来一家一户很难抓;树立生态发展的新理念,进行生态种植,通过现代生产技术,打造精品稻米,挖掘鱼米之乡稻米的原味;同时重视水稻产业链的深加工,开发黑米糕、黑米酒等,提高稻米制品附加值。
建设科创之城,聚焦亿级产业
祥符荡水面波光粼粼
西塘,“致力于从传统工业向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转型”,而作为这一重大转变的重要抓手就是祥符荡创新中心。祥符荡,是西塘镇域东北一个面积高达3400亩的湖荡,是嘉善境内最大的湖泊之一,风景秀丽,是当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休闲旅游的极佳去处。恒天集团已经入驻,正在开发文旅产业项目,包括精品民宿、艺术中心、博物馆、度假酒店等,作为西塘古镇游的配套区。
西塘镇将加快祥符荡未来创新新城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公共服务品牌,打造国际化创客中心,吸引创新企业总部、研发部门集聚落户。实现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有文化的地方就有新艺术。
姚庄镇
如果要问姚庄的特色是什么,姚庄人给出的答案,一定是桃花。三月的桃花、八月的黄桃,在距离上海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姚庄给自己的定位是“临沪水乡”。单看这四个字,就能感受到这个千年古镇和上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之一,如今姚庄的发展和周边,尤其是上海,正越来越紧密地融合。
位于姚庄镇银水庙村的水源地保护区。徐程 摄
一株桃树苗的缘起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北鹤村,姚庄镇上的“桃花岛”所在。这里的村民曾经家家有桃林,户户种桃树,多少人向往的桃花仙人的闲散日子,正是村民们的日常。
1989年第一批打着姚庄标签的黄桃上市了,口感松脆、味道甜美的鲜食黄桃受到市场的欢迎。30年过去,黄桃已经成为姚庄镇最具代表性的农特产品之一,全镇种植面积达4000亩,其中北鹤村就占了四分之一。
桃花,是这一株树苗给姚庄的另一份馈赠。规模化种植的桃树,在姚庄“造”出了一个“桃花岛”。因为这十里桃花,周边的游客开始探索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三月桃花节、八月黄桃节,单这两个“节日”,每年来这里的游客就有近10万人。
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姚庄,留在姚庄?今年10月,一条全长16.11公里,自北向南串起渔民村、丁栅村、沉香村、北鹤村、横港村、展幸村6个村落,纵贯姚庄全境75平方公里的风景线,借由“桃源”之名,唱响了水乡的“渔歌”。
横港村,“桃源渔歌风景线”上的另一个村庄。这个昔日的“养猪村”,河水冒泡、两岸鸡鸭无数,就连空气中都满是味道,经过农房改造集聚和土地流转,横港村完全变了模样,河青岸绿,拥有了宜居、宜游的美丽。
当然,北鹤村也在“升级”。农舍的立面、村里的道路、绿化都在改善,原先私人承包的鱼塘也被统一打造成水上森林、桃林栈道。可以想见,来年三月,成片的乌桕林绿了枝头,如海的桃树再披红妆,这里将会是怎样一番醉人的景致。
一个经开区的腾飞
每天往返上海和姚庄的日子,徐丽花已经过了三年。2016年,位于华漕的公司因为当地新一轮发展规划,整体搬迁至姚庄经济开发区内,和她一起开始双城生活的,还有公司90%的老员工,其中不少是上海人。
姚庄经济开发区是嘉善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平台之一,园区积极承接上海地区相关产业、项目转移,重点培育和发展精密机械、通信电子等主导产业,凭借“临沪”的地理优势和高效的政务服务,吸引了上海市场上诸多企业的目光。数据显示,姚庄全镇90%以上的外资项目、80%以上的人才和70%以上的三产项目都是从上海引进的。
姚庄经济开发区三期。徐程 摄
姚庄城市规划馆内的巨型沙盘。徐程 摄
事实上,几年来姚庄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速度“肉眼可见”。如今园区已经聚集了380多家企业。今年3月30日,立讯智能科技电子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姚庄,开启了姚庄经济开发区通信电子产业发展新征程,这个投资规模高达50亿的项目,只用了2个月就实现了开工投产。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毛丽君、屠瑜、黄佳琪)
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