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翁春芳带领官兵巡回到白马雪山,在缺氧环境下负重艰难前行。
雎心阳/摄11月,在澜沧江畔,翁春芳带领官兵执行巡线任务。雎心阳/摄
不久前刚经历过白格段堰塞湖泄洪的金沙江畔,枯黄的草丛中满地碎石,几根原本埋在地下的钢管从石缝中斜插出来。不远处,某信息通信基地四营五连连长翁春芳带领巡线小队沿着钢管铺设的线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检查着。
钢管中埋的是翁春芳守护了4年的国防通信光缆。在这条由滇入藏、最高海拔超过4200米的国防通信线路上,翁春芳与全连官兵已经习惯了随时出动,时刻保护通信线路畅通。
“必须对每一块标石负责”
五连营区在连绵起伏的石卡雪山下、一望无际的依拉草原边。2014年7月,翁春芳来到这里任职。“连长,你敢不敢和我比一比,看谁接光缆快?”“新人”翁春芳一到连队,就收到了战士们的挑战。
一场比试下来,提前5分钟开始接光缆的翁春芳还是输了。他请客给全连官兵买了红牛饮料,官兵们散去后,他开始琢磨手中的光缆。
“作为连长,专业不做到最好怎么带兵!”从那天开始,翁春芳向战士借来业务书籍,一有时间就“补课”。有时候和战士们聊天中谈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他立马记下来。
翁春芳所在连队负责维护的国防光缆线路有数百公里长,贯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境,里程长、跨度大,海拔最低处不足2000米,最高处超过4200米,巡线护线要跨过湍急的金沙江、澜沧江,翻越高耸的白马雪山。
这条线路连队每半月需要全巡一次。来到连队一星期后,翁春芳跟随巡线队伍出发了。在这条线路上,为了警示和确定位置,每隔一段距离都会竖立一块标石。为了提高效率,巡线队伍通常会分为两人一组,数组同时巡护。
第一次巡线翁春芳就遇到了难题。一天的工作就要接近尾声,翁春芳所在的小队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块标石。
由于很多标石设在山上,暴雨、山石、杂草都会对标石产生一定的破坏和遮掩。加上巡线线路长,要准确记住每一块标石的精确位置并不容易。然而,翁春芳却和一块标石较起了劲。
那天下午4点,其余各小组都已完成任务,回到山下准备吃午饭。但翁春芳不休息:“必须找到最后一块标石才能结束今天的任务。”小队找了整整一个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翁春芳终于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看到了那块漆皮斑驳的标石,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翁春芳露出了笑容。
“保护这条线路是我们的职责,必须对每一块标石负责。如果遇到情况得过且过,今天找不到了明天再说,那就是辜负了我们的使命!”新连长的“倔劲儿”让战士们心服口服。
走在最前面的人
遍地的碎石、翻涌的江水、陡峭的悬崖、高耸的雪山——这就是翁春芳与战友们巡线路上的“风景”。在危险的巡护路上,翁春芳总是习惯性地走在队伍最前面。
2017年,连队负责的某河段线路改造,光缆由山脚的平坦处改迁至半山腰。当翁春芳带领官兵第一次巡线到这一段时,大家都停下了脚步。在他们眼前,陡坡上根本没有路,高处是皑皑雪山,低处就是悬崖和滚滚金沙江。
但任务不能停,巡线不能断。“作为高原通信兵,什么山我们没见过,什么坡我们没爬过,没有路我们来开路,大家跟我上。”简单动员后,翁春芳第一个向陡坡上爬去。
遍地碎石的山坡上,翁春芳小心翼翼地用探路棍试探着,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在他脚边,碎裂的风化岩一块接一块滚下悬崖,砸进汹涌的江水中。每走出一步,翁春芳的手心都捏着一把汗。他刻意不去看身旁奔腾的金沙江,只是把每一个脚印踩实、再踩实。
一条最窄处距离悬崖不足20厘米的“路”,就这样被走了出来,渐渐清晰。
如今,连长开路,已经成了五连不成文的“规矩”。国防通信光缆经过的有些地段地形险峻,为了保证官兵巡线安全,翁春芳总是提前研究好线路,危险的地方就由自己带领经验丰富的士官走在前面。
2017年夏季的一天,澜沧江江面上波涛汹涌,风力达到5级以上。四级军士长郑成兵吊在横跨江面的绳索上,一点点向江心移动。
这是一段横跨澜沧江的国防线路,由于江水暴涨冲毁电线杆,线路出现阻断,必须第一时间进行维护。这样的索上作业摆动幅度大,危险系数高,在连队中,没有10年以上线路维护经验的官兵是上不去的。
郑成兵就是全连为数不多具有江面光缆维修经验的老兵。只见他坐在一个不足一拳宽的登高板上,在江面上随风不停摇晃。他的腰间系有一条保险绳,这是他作业时的唯一安全保障措施,而绳子的另一端就牢牢地系在守在岸边的翁春芳腰上。
平常的江面作业,维护官兵会把安全绳系在江边的树上,然后将绳子盘在腰间,通过在半空中缩放绳子固定自己。但这一次,强劲的山风让郑成兵在江面上坐稳就很费劲,为了帮助郑成兵分担一部分压力,翁春芳就把安全绳系在腰间,通过自己的移动缩放控制距离。
郑成兵与翁春芳都知道,一旦有一个人失手,这条绳子会把两个人都拽下悬崖。
“当时没顾上害怕,只觉得不能让连队战士自己面对危险,我能分担一点就分担一点。”如今回忆起来,翁春芳觉得这只是一件“分内”的事,但在全连官兵眼中,连长永远是危险时,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高原上的“金珠玛米兄弟”
连队驻地所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滇、藏、川交界处。连队负责维护的线路,从云南迪庆到西藏盐井,所经之处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
2015年3月,翁春芳带队巡线时,发现一段国防光缆线路上,七八辆几十吨重的大货车来来往往,施工时带起的尘土漫天飞扬。
在光缆线路上施工,很有可能会轧坏或铲坏国防光缆。翁春芳赶紧上前制止。村长白马闻讯赶来,翁春芳耐心地给他讲解法规法纪,反复强调国防通信线路的重要性,终于赢得了白马的理解和支持。沟通协商后,白马让施工队在线路上方铺设好几厘米厚的钢板,并在安全范围外取土,既保护了线路的安全,也保证了施工方的便利。
一个多月后,白马搬进了新家,特意邀请翁春芳到家里做客。此后,白马和翁春芳成了朋友,同时也成为巡护线上的一名义务护线员。没事的时候,白马总会到线路上去转一转,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给连队打电话。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成了翁春芳的朋友,他们和连队官兵一起看护着这条国防通信线路。
“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才能和谐相处。”翁春芳说。
藏族同胞的青稞收不完,连队官兵听说了就赶去帮忙;驻地附近村子修水渠,连队派人配合监督涉线安全;驻地修高速,连队积极上报迁改线路计划;连队搞建设,驻地政府第二天就派来了施工队……如今,连队线路巡护在经过沿线村庄时,当地百姓总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到家里歇歇脚,喝碗酥油茶。
在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中,翁春芳赢得了当地康巴汉子的尊重,被亲切地称为“金珠玛米(解放军)兄弟”。
“我在云端有个家”
走进五连营区大门,迎面便是一块写着“家”的迎客石。这个字,正是如今连队在官兵们心目中的写照。
由于连队地处高原,条件艰苦,翁春芳刚到连队任职时,全连几十名官兵,三分之一都想早点离开这里,只有1名上等兵想留队。
“带队伍最怕的就是人心散了。在这里大家都很艰苦,不能只跟战士们讲奉献,还要让他们有切切实实的归属感。”说空话没有用,翁春芳自己先带头干起来。
连队营区建在一个硅铁矿旧厂址上,土壤重金属超标,土质非常贫瘠,官兵们曾栽过几十棵树,基本都没活下来。翁春芳来到连队后,带领官兵从线路沿线寻找好的土运回来,又跟着当地群众学会了深翻土、架固木、多配生根剂等方法。几次试验后,第一批雪松终于在连队操场边成活。
搭菜园、围猪圈、清鱼塘……曾经认为连长“瞎忙活”的官兵们也开始撸起袖子,投入连队的建设中。大家常常笑着说,“我们在云端有个家”。
任职4年来,在翁春芳带领下,连队接连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翁春芳个人也荣立三等功1次,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
一个家,除了环境好,更重要的是人心齐。2015年,连队文书李勇勇找到翁春芳,希望换个岗位,由于没有合适的接替人选,翁春芳当时没有答应。李勇勇认为连长在故意为难他,每次上级来测评,他都给连长打“不称职”。
后来,李勇勇的母亲因车祸不幸去世,翁春芳得知后,二话没说带头组织为他捐款,又先后3次跑到驻地民政部门,为李勇勇申请困难补助。
从家里回来,李勇勇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连队的脏活累活儿抢着干。他再也没有给翁春芳打过“不称职”。
如今,连队官兵都知道,连长绝不会故意为难大家,有时反而会“为难”自己。
刚来连队时,翁春芳不适应高原环境,腿上经常起囊肿,高强度运动后体力跟不上,他总是咬牙坚持着。有一次他从梦中被疼醒,摸到囊肿破了,“手上湿乎乎的,都是血和脓”。翁春芳第一次有了不想出早操的念头。但当起床号响起时,他还是坚持爬起来,加入了跑操的队伍。
为了丰富连队业余生活,翁春芳常组织大家打篮球赛。开始时有些不适应在高原上高强度运动,但他也坚持打一会儿,让战士们看到连长不是“高冷”的。
官兵们越来越留恋这个“云端上的家”。今年9月,连队服役期满的10多名战士,全部递交了留队申请。就在几天前,上级领导告诉翁春芳,计划把他调回条件更好的昆明。看着连队门口红色的“家”字,翁春芳却犹豫了。考虑良久,翁春芳缓缓说出了三个字:“舍不得。”(郑天然)